2021年第37卷第1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纳豆红曲复合物的降脂作用及药代动力学分析
    齐明明,张文萌,印书霞,孙建博
    2021, 37(12):1-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278
    [摘要](317) [HTML](315) [PDF 899.52 K](621)
    摘要:
    该研究旨在考察纳豆红曲复合物(NMC)的降脂作用,及其成分洛伐他汀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NMC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洛伐他汀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诱导高脂血症模型。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并对肝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分析。该研究还采用LC-MS法检测比格犬灌胃NMC后血浆中洛伐他汀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给药均可显著降低(p<0.01)高脂饮食诱导大鼠的LDL-C和TG水平,高剂量给药还可显著降低(p<0.01)TC水平。中、高剂量给药还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大鼠的肝脏细胞脂质蓄积程度。此外,NMC单次口服给药后,洛伐他汀在比格犬体内的达峰时间为1.17 h,最大血药浓度为62.33 mg/mL,消除半衰期为5.95 h,体内滞留时间为7.83 h。该研究证明NMC可降低高脂饮食诱导大鼠的血脂水平,并分析了洛伐他汀在比格犬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征,结果可为纳豆、红曲类食品的研发提供依据。
    2  鱼腥草多酚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
    董晶,王帅珂,吴苹,王硕,刘晋倩,冀芦沙,陈芳
    2021, 37(12):7-1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336
    [摘要](271) [HTML](258) [PDF 889.32 K](671)
    摘要:
    该研究探讨了鱼腥草多酚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改善效果。50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鱼腥草多酚低、中、高剂量组。使用浓度为3.5%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溶液连续灌胃9 d制备小鼠肠炎模型。造模后第3 d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0 d。观察小鼠体重变化、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采用酶联法(ELISA)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IL-6),γ干扰素(IFN-γ);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肝肾生化指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分析发现,与模型组相比,鱼腥草多酚干预组小鼠的便血减轻、结肠平均增加至8.35 cm(低剂量组)、9.53 cm(中剂量组)、10.87 cm(高剂量组)。DAI指数分别降低了29.83%、46.45%、54.82%。血清中TNF-α、IL-1β、IL-6、IFN-γ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同时,鱼腥草多酚各剂量组降低了ALT、AST、Cr、BUN水平(p<0.05)。鱼腥草多酚可以有效改善DSS诱导KM雄性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降低血清促炎因子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相关。
    3  黄花菜甲醇提取物对糖脂损伤的干涉作用
    秦喜悦,张雷,温艳斌,李景明,张雅丽
    2021, 37(12):14-2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430
    [摘要](162) [HTML](219) [PDF 916.02 K](482)
    摘要:
    该研究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 elegans)作为模式生物研究了黄花菜甲醇提取物对糖脂损伤的干涉作用。该研究利用UPLC-QQQ-MS/MS对黄花菜甲醇提取物中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以野生型N2秀丽线虫为基础,以100 µmol/mL蔗糖诱导糖损伤模型,以100 µg/mL硬脂酸诱导脂损伤模型,对三个模型分别喂食0、400、800、1200 µg/mL浓度的黄花菜甲醇提取物,检测黄花菜甲醇提取物对秀丽线虫产卵量、身长、寿命表型的干涉作用。结果表明,黄花菜甲醇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为芦丁,含量为5721.11 ng/mg。对普通N2秀丽线虫,喂食800 µg/mL浓度黄花菜甲醇提取物的线虫比空白组线虫的总子代数和身长分别提高24.76%和7.73%;对糖损伤秀丽线虫,喂食800 µg/mL浓度黄花菜甲醇提取物的线虫比空白组线虫的寿命和总子代数分别提高24.47%和3.40%;对于脂损伤秀丽线虫,喂食1200 µg/mL浓度黄花菜甲醇提取物的线虫比空白组线虫的寿命、身长和总子代数分别提高30.04%、10.36%和97.32%。因此,中高浓度的黄花菜甲醇提取物对秀丽线虫的糖脂损伤有一定的干涉作用。
    4  黔产白鬼笔不同部位品质分析与评价
    郑秀艳,孟繁博,邬彩灵,黄道梅,卢颖颖,陈曦,汤鹏宇,林茂
    2021, 37(12):23-3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563
    [摘要](167) [HTML](156) [PDF 2.79 M](539)
    摘要:
    以黔产白鬼笔(Phallus impudicus L.)为研究对象,从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和微观特征等方面对其菌盖、菌柄和子实体三个部位进行品质分析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白鬼笔蛋白质含量在16.30 g/100 g~19.50 g/100 g之间,且菌柄>子实体>菌盖,脂肪含量在1.30 g/100 g左右;其不同部位均含有16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5%,其中谷氨酸和蛋氨酸含量最高;呈味氨基酸总量在7.88 g/100 g~9.31 g/100 g之间,且菌柄>子实体>菌盖。蛋白质评价结果表明,赖氨酸是白鬼笔的第一限制氨基酸;除NI外,SRCAA值、与标准蛋白的贴近度U、EAAI、CS的结果均为菌盖>子实体>菌柄。质构检测结果表明,白鬼笔不同部位的最大拉伸力和最大剪切力均是菌柄>菌盖,干品>复水;同时,菌盖的硬度、粘附性、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均大于菌柄,复水后菌盖的硬度、粘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均小于菌柄。此外,白鬼笔菌盖和菌柄的微观结构特征存在明显的不同。该研究可以为白鬼笔的合理膳食、标准制定和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5  斗米虫蛋白对4T1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侯沛颖,孙媭,黄秀凤,王毅,鲍庆华,欧阳东兴,徐华潮
    2021, 37(12):33-3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157
    [摘要](157) [HTML](235) [PDF 1.13 M](569)
    摘要:
    该研究探讨了斗米虫蛋白对乳腺癌(4T1)荷瘤小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通过构建BALB/c-4T1荷瘤小鼠模型,观测实验期内各组荷瘤小鼠体质量及肿瘤生长的变化,利用活体生物发光成像仪观察各组小鼠体内4T1肿瘤细胞生长情况,给药结束后处死小鼠,计算抑瘤率和各主要脏器指数。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斗米虫蛋白各剂量组荷瘤小鼠体重无显著变化,主要脏器质量和脏器指数也无统计学差异性,但肿瘤质量显著减小(p<0.05),斗米虫蛋白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23.08%、36.06%、21.63%。经活体生物发光成像仪检测,斗米虫蛋白各剂量组4T1肿瘤细胞的荧光信号相对模型对照组减弱,与肿瘤生长情况相一致。实验表明斗米虫蛋白具备体内抗肿瘤活性且对4T1荷瘤小鼠机体及各主要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
    6  耐酸Bacillus velezensis P7木聚糖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及优化
    黄雪芹,左勇,张强,徐佳,杨建飞,易媛
    2021, 37(12):40-4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158
    [摘要](191) [HTML](155) [PDF 1.77 M](531)
    摘要:
    为获得适应于酒糟酸性环境的木聚糖酶,将内源微生物耐酸性环境的野生Bacillus velezensis P7木聚糖酶基因克隆到枯草芽孢杆菌WB800中,纯化后通过SDS-PAGE电泳显示出约40 ku的蛋白多肽。为增加枯草芽孢WB800-P7工程菌株在高密度发酵中细胞外分泌木聚糖酶的产量,进行诱导和培养条件优化,用正交试验分析得出温度对产酶影响最大,确定菌株分泌重组蛋白的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诱导条件为OD600 0.8、IPTG 1.2 mmol/L,最佳发酵条件为pH 6.0、培养温度35 ℃、接种量2%、摇床转速160 r/min。在该条件下发酵16 h,经重复验证,酶活力达到4.21 IU,与优化前相比,酶活力提高了64.45%。并探究重组酶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在强酸性到中性条件下(pH 5.0~7.0),其残余酶活力达到初始酶活力的80%以上。试验成功构建了木聚糖酶工程菌并较好表达蛋白,且重组木聚糖酶在酸性条件的耐受性良好。
    7  荔枝啤酒发酵特性及工艺参数优化
    苗俨龙,龚诗媚,王凯,赵雷,涂京霞,杨青,王玉海,胡卓炎
    2021, 37(12):49-5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401
    [摘要](307) [HTML](176) [PDF 1.16 M](560)
    摘要:
    为了优化荔枝水果啤酒酿造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考察了原麦汁浓度、荔枝果浆添加量和啤酒花添加量对荔枝啤酒的发酵特性和感官指标的影响;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以感官评价分数为响应指标,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原麦汁浓度、荔枝果浆添加量对荔枝啤酒的发酵度、酒精度、泡持性和苦度影响显著(p<0.05);啤酒花添加量对荔枝啤酒的泡持性和苦度影响显著(p<0.05);优化参数条件范围为原麦汁浓度9~11 oP,荔枝果浆11%(V/V)~15%(V/V),啤酒花0.39~0.44 g/L,预测荔枝啤酒的感官分数在78.00分以上。选择原麦汁浓度10 oP,荔枝果浆15%(V/V),啤酒花0.40 g/L的条件进行验证实验,感官评价平均分数为78.10分,与预测值相符。在啤酒酿造工艺中添加荔枝,可以丰富水果啤酒品类,赋予其荔枝的特征风味。
    8  不同水分稻谷中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李欣蔚
    2021, 37(12):57-6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408
    [摘要](176) [HTML](167) [PDF 1.50 M](632)
    摘要:
    以不同水分含量的新收获东北早粳稻稻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二者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探究入仓储藏前不同水分稻谷真菌群落的原始状态。结果表明:根据97%的序列相似性水平,两种水分稻谷样品中的真菌群落共计属于2个门、26个纲、51个目、85个科、112个属、188个种。在门的水平上,两种水分的稻谷中真菌群落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属的水平上,高水份稻谷中含量较高的为隐球菌属Cryptococcus 0.07%、Papiliotrema 3.81%,但在低水分稻谷中含量较低。通过Ven分析与PCA分析发现不同水分稻谷中尽管存在大量相同物种,但物种间丰富度存在差异,且高水分稻谷中存在的真菌菌种在种类和数量上要高于低水分稻谷。两组水分稻谷中具有显著差异的特征菌属如Filobasidium、Sarocladium、Mycosphaerella,对此可以通过降低稻谷水分来抑制其生长。综上,该研究对稻谷进入仓储前的水分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9  野化白云黄茶闷黄过程中的品质成分变化及其菌种分离鉴定
    刘展良,吴晓蓉,黄溢锯,黄锡朋,黄雪雅,伍锡岳,林月春,陈玲,周巧仪
    2021, 37(12):65-7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200
    [摘要](310) [HTML](194) [PDF 546.27 K](563)
    摘要:
    为了掌握野化白云茶树鲜叶加工成黄茶加工过程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对比分析了野化白云茶加工的黄茶、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分析了野化白云茶鲜叶加工黄茶过程中的依工艺阶段取8个茶样(茶青、杀青叶、揉捻叶、再炒叶(除水叶)、闷黄24 h、闷黄48 h、闷黄72 h、毛茶)可培养菌种的变化。野化白云茶与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比较,除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略有下降外,水浸出物含量分别高出4.80%、7.11%,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高出0.41%、0.36%,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含量呈下降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下降21.62 mg/g、19.08 mg/g,EGCG下降9.99 mg/g、6.98 mg/g,GCG下降14.23 mg/g、13.80 mg/g,以上成分变化均差异显著(p<0.05);非酯型儿茶素组分中除C减小2.49 mg/g、1.75 mg/g(p<0.05)外,其余非酯型儿茶素组分和总含量变化差异不显(p>0.05);闷黄24 h,酵母菌数量明显,至72 h霉菌成优势菌种(3.5×105 CFU/g);分离鉴出8株微生物,包括1株拟盘多毛孢属,4株青霉属,1株枝孢属及2株酵母菌属,其中Penicillium exsudans菌首次从茶叶加工中和茶叶中分离并鉴定。说明闷黄使茶叶水溶性物质、可溶性糖增加,茶多酚、酯型儿茶素下降,闷黄阶段有微生物繁殖并参与黄茶品质的形成。
    10  小麦低聚肽的结构特征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刘文颖,冯晓文,程青丽,赵晓涵,李国明,谷瑞增
    2021, 37(12):72-7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075
    [摘要](297) [HTML](229) [PDF 2.50 M](763)
    摘要:
    通过扫描电镜、基础理化成分、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氨基酸组成、紫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对小麦低聚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从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4个方面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小麦低聚肽具有明显的球体颗粒状,表面有不规则褶皱和气孔,蛋白质和肽含量分别为95.86%、83.74%(均以干基计),分子质量1000 u以下的组分占92.22%,必需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0.46%、33.38%,在270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二级结构以多种构象并存,α-螺旋、平行式β-折叠、反平行式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含量分别为5.83%、3.14%、37.57%、20.32%和33.14%。小麦低聚肽对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9.62、1.54 mg/mL,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3.53 mmol Trolox/g,ORAC值为1035.52 μmol Trolox/g。因此,小麦低聚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为其在抗氧化功能食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1  铁蛋白与绿原酸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刘玉茜,贲婷婷,张风姣,宋思祺,陈义伦
    2021, 37(12):80-8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131
    [摘要](171) [HTML](223) [PDF 1.61 M](543)
    摘要:
    该研究探讨了绿原酸与植物源铁蛋白的相互作用,结合荧光光谱、圆二色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等对二者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显示,绿原酸能与重组大豆种子铁蛋白(rH-2)发生相互作用,引起铁蛋白三级/四级结构的变化,而对其一级/二级结构无影响。荧光结果表明绿原酸并没有改变铁蛋白的特征发射峰330 nm,且随着浓度的升高,铁蛋白荧光强度下降,在这种非共价结合中氢键/范德华力起主要作用。在25、37、55 ℃下,二者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1.7×104 (mol/L)-1,1.4×104 (mol/L)-1和1.04×104 (mol/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56.8、132.1和93.9,表明随温度的升高,绿原酸与铁蛋白的相互作用强度呈下降趋势。动态光散射结果显示加入绿原酸前后粒径分别为7.61 nm和7.67 nm,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绿原酸不能诱导铁蛋白之间的聚合。铁蛋白-绿原酸复合物(FCAs)中绿原酸的抗氧化能力得以保留但略有下降。研究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对不同食物组分尤其是铁蛋白和酚酸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
    12  茶组植物新资源-元宝山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陈涛林,陈美丽,葛智文,廖寅平,王熙富,乔小燕,张征,罗军武
    2021, 37(12):87-9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189
    [摘要](164) [HTML](208) [PDF 1.02 M](470)
    摘要:
    以茶组植物新资源元宝山茶和九万山大茶树(对照)的鲜叶固定样、红茶工艺样和绿茶工艺样为材料,分析两种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差异,采用DPPH、FRAP和ABTS三种方法对比分析二者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元宝山茶鲜叶固定样茶多酚、可溶性糖、黄酮、可可碱、没食子酸、DL-C的含量分别为31.33%、10.96%、0.41%、2.84%、0.21%、9.28%,显著高于对照茶树鲜叶固定样(p<0.05),其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总儿茶素、EGC、EGCG、GCG、ECG含量分别为1.17%、0.39%、12.55%、0.21%、1.45%、0.12%、0.86%,显著低于对照九万山大茶树鲜叶固定样(p<0.05)。DPPH IC50和ABTS IC50以两个绿茶工艺样最小,其次是两个鲜叶固定样;FRAP IC50以元宝山茶绿茶工艺样最小(225.21 μg/mL),以对照九万山大茶树红茶工艺样最大(862.63 μg/mL)。元宝山茶各样品的DPPH IC50小于ABTS IC50和FRAP IC50,均以FRAP IC50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黄酮和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与各供试样品的抗氧化活性呈极显著相关(p<0.01)。因此,与茶(Camellia sinensis)相比元宝山茶属于高茶多酚、高DL-C、高可溶性糖、高可可碱、低咖啡碱的特异性资源,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13  我国四大产区香菇的营养成分比较
    孙恬,姚松君,刘凤松,马真,张楠,敬璞
    2021, 37(12):97-10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146
    [摘要](407) [HTML](600) [PDF 422.08 K](609)
    摘要:
    为了解我国四大产地香菇中营养成分的差异,以我国四大产地(湖北十堰、湖北随州、浙江丽水、河南西峡)香菇为研究对象,对香菇中的营养成分(蛋白质、多糖、脂肪、矿物质、麦角甾醇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产地香菇中粗蛋白、粗多糖、粗脂肪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河南西峡香菇中粗蛋白含量和湖北十堰香菇中多糖含量高于其他地区香菇。河南西峡香菇的钾、钠、钙、锌含量最高,分别为21773.30、68.01、122.09和81.52 mg/kg。湖北十堰香菇中麦角甾醇含量最高为5.78 mg/g。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四个产地香菇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接近WHO/FAO模式蛋白,其中谷氨酸与天冬氨酸含量最高。若以香菇多糖为主要评价指标,湖北十堰产地香菇多糖含量最高;若以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比例方面比较,河南西峡产地香菇氨基酸组成比例最优。结果表明四个产地香菇营养成分全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为香菇的进一步应用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4  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评估花生蛋白作为新冠疫情期间营养补充剂的潜力
    周贤敏,区灿盛,邓森荣,杨赛亚,张学武,曾巧辉
    2021, 37(12):104-11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370
    [摘要](174) [HTML](193) [PDF 3.62 M](552)
    摘要:
    该研究探讨了花生蛋白作为新冠疫情期间营养补充剂的潜力。首先,对花生蛋白的分类进行简要综述,筛选出花生中含有的代表性蛋白(Ara h1、Ara h2、Ara h3、Ara h6、伴花生球蛋白A和伴花生球蛋白B),同时通过计算机模拟胃肠道蛋白酶对上述6种花生蛋白进行水解,得到了大量的活性肽,然后,将活性肽与SARS-CoV-2 Mpro进行对接,从而评估上述6种花生蛋白与SARS-CoV-2 Mpro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上述6种花生蛋白的水解度均在34.97%~38.11%,其中Arah2与SARS-CoV-2 Mpro的结合效果最佳(F值>6.67%),其次是Ara h6(F=4.73%);此外,寡肽PCAQR、CQSQL、PCEQH、IQQGR与SARS-CoV-2 Mpro的结合效果较好(对接分数≤-140)。综上所述,在疫情期间补充花生蛋白可能对新冠病毒潜在感染者有帮助,所鉴定的寡肽有潜力成为新冠病毒的抑制剂。
    15  百里香酚和肉桂醛联用对沙门氏菌的协同抑菌效应及其应用
    胡心怡,胡郁汉,潘振辉,李志成,肖性龙,余以刚
    2021, 37(12):112-11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307
    [摘要](188) [HTML](232) [PDF 2.62 M](657)
    摘要:
    研究了百里香酚和肉桂醛联用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并将两者作为复配抗菌剂应用于盐焗鸡中以探究其保鲜效果。采用微量稀释法确定了百里香酚和肉桂醛对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及联合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百里香酚和肉桂醛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0.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均为0.5 mg/mL;此外,两者联用时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为0.75,表明百里香酚和肉桂醛具有较好的协同抑菌效应;该结论同样被时间-杀菌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PI染色实验的结果所证实,百里香酚和肉桂醛联用可以显著地破坏沙门氏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细菌形态,从而导致胞内物质泄漏、最终菌体裂解死亡,表明其具有一定的防腐保鲜应用潜力。因此,该研究以盐焗鸡作为食品模型从微生物和脂质氧化两方面探究了百里香酚和肉桂醛的防腐保鲜效果,结果显示百里香酚和肉桂醛联用可以显著地抑制盐焗鸡中细菌的增殖和脂质的氧化,表明百里香酚和肉桂醛联用可以作为一种天然复配抗菌剂应用于盐焗鸡等熟肉制品的保鲜中。
    16  鱼腥草丁香普鲁兰多糖复配保鲜剂对柑橘青霉病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黄娇丽,刘嘉欣,易有金,刘汝宽,朱树清,邓后勤
    2021, 37(12):120-12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414
    [摘要](219) [HTML](225) [PDF 1.04 M](511)
    摘要:
    为开发新型安全的植物源柑橘保鲜剂,对5种中草药水提液进行抑菌试验,筛选出对柑橘青霉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并探讨鱼腥草丁香普鲁兰多糖复配保鲜剂对柑橘采后青霉菌抑制效果。丁香和鱼腥草水提液对柑橘青霉菌有较好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73.45%和49.85%,对柑橘青霉菌的MIC分别为0.60 mg/mL和1.20 mg/mL,丁香和鱼腥草混合水提液抑制毒力较单一水提液的高,EC50为0.36 mg/mL。复配保鲜剂可有效抑制柑橘的发病率,在柑橘贮藏第9 d,比对照组CK发病率降低16.67%(p<0.05),但对失重率抑制效果不显著(p>0.05)。复配保鲜剂组有效延缓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度含量的增加,维持了较稳定的抗坏血酸含量,抑制了柑橘的呼吸强度。总之,丁香和鱼腥草水提液能有效抑制柑橘青霉菌菌丝体生长和孢子萌发,鱼腥草丁香普鲁兰多糖复配保鲜剂能提高柑橘对柑橘青霉病的抗性,该研究为开发新型安全的植物源柑橘保鲜剂提供理论支持。
    17  低温等离子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及动力学特性
    刘雅夫,符腾飞,刘宸成,陈姑,王佳媚
    2021, 37(12):127-13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302
    [摘要](164) [HTML](179) [PDF 1.11 M](546)
    摘要:
    为研究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作用,以菌悬液(1×108 CFU/mL)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杀菌效果,通过Linear、Weibull和Log-linear+Shoulder+Tail三种数学模型,分析低温等离子体杀菌动力学特性,以均方根误差(RMSE)、决定系数(R2)、准确度因素(Af)和偏移因素(Bf)四个参数作为评价模型拟合度优劣的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当O2:N2=65:35,介质厚度为2 mm,处理电压为75 kV,处理时间为150 s,处理后放置0 h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率分别为90.00%和98.99%;当处理后放置时间延长至2 h时,二者杀菌率提高至90.27%和99.61%。拟合结果表明,Weibull模型和Log-linear+Shoulder+Tail模型比Linear模型更符合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实际杀菌曲线,而Log-linear+Shoulder+Tail模型适用面更广,可以更好的描述不同处理后放置时间下的低温等离子体的杀菌过程。
    18  季铵盐修饰壳聚糖及其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潘晴彦,周闯,杨子明,何祖宇,王超,刘运浩,宋书会,谷会,于丽娟,李雪瑞,屈云慧,李普旺
    2021, 37(12):136-14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318
    [摘要](343) [HTML](449) [PDF 1.26 M](727)
    摘要:
    该研究以季铵盐对壳聚糖进行修饰改性,利用单因素实验分析了壳聚糖季铵盐的最优制备条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不同取代度的壳聚糖季铵盐制备的涂膜的机械性能;以壳聚糖季铵盐为原料,引入聚乙烯醇,纳米二氧化钛,丙三醇,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壳聚糖季铵盐复合膜,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以及接触角对壳聚糖季铵盐复合涂膜的结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季铵盐的最优制备条件为季铵盐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3:1,反应时长为12 h,反应温度为80 ℃。此外,当壳聚糖季铵盐含量为50%(以聚乙烯醇为标准),纳米二氧化钛含量为1%,丙三醇含量为0.8%时,壳聚糖季铵盐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取得最优值,分别为19.38 MPa和55.78%。相应的壳聚糖季铵盐复合膜(19.38 MPa)的拉伸强度较壳聚糖复合膜(18.64 MPa)也高,这说明壳聚糖季铵盐的改性有利于增加涂膜的机械性能,为后续研究壳聚糖改性膜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19  臊子肉关键加工工艺参数的优化
    马雅丽,阙嘉静,岳田利,崔璐
    2021, 37(12):145-15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295
    [摘要](173) [HTML](176) [PDF 631.95 K](549)
    摘要:
    目前我国臊子肉加工工艺差异大、工业化程度低、尚未形成知名品牌,且对加工中香气成分变化及关键理化指标评价研究较少,这严重限制了臊子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研究以臊子肉为研究对象,以感官评价和香气成分变化为考察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对臊子肉品质影响显著的因素为花椒、味精和生抽。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优化,最终获得臊子肉最佳加工工艺参数为:猪肉500 g,瘦肥比3:2、菜籽油10 g、食盐5 g、辣椒20 g、生姜30 g、大蒜30 g、料酒10 g、老抽5 g、生抽4 g、食醋200 g、花椒2 g、胡椒4 g、味精3.5 g、大火温度220 ℃、小火温度140 ℃、加热时间50 min。该研究探讨了我国北方特色产品臊子肉加工中香气和关键理化指标,并建立了优化模型,具有地方特色与应用价值,又有一定的科学性。
    20  豌豆组织化蛋白品质因子分析及工艺优化
    张光耀,彭慧慧,张静,王思花,戚明明,任志尚,贺壮壮,马成业
    2021, 37(12):153-16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109
    [摘要](189) [HTML](604) [PDF 3.82 M](533)
    摘要:
    利用Box-Behnken原理对螺杆转速、机筒温度、水分三因素设计挤压组合试验。对豌豆组织化蛋白硬度、组织化度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指标可归结为4个主要因子,因子1对硬度、吸水性、ΔE起支配作用,因子2对粘结性、感官评价、组织化度起支配作用,因子3对弹性和吸油性起支配作用,因子4对可溶性氮起支配作用,可溶性氮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较低。硬度与吸水性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ΔE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吸水性与ΔE、粘结性与感官评价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弹性与持油性、粘结性与组织化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豌豆组织化蛋白评价指标及权重为硬度(25%)、组织化度(25%)、感官评价(25%)、吸水性(25%)。对硬度、组织化度、感官评价进行响应面分析,发现挤压参数对产品品质影响明显,经优化得出工艺参数为螺杆转速153 r/min,机筒温度170 ℃,水分56%,为探寻改善豌豆组织蛋白品质的方法提供基础。
    21  基于原料种类差异的淡水鱼鱼糜水凝胶比较分析
    应月,于加美,朱杰,刘宇佳
    2021, 37(12):162-16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424
    [摘要](268) [HTML](244) [PDF 1.21 M](518)
    摘要:
    该研究通过对比8种淡水鱼鱼糜产品理化以及消化性特征,构建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自组织映射网络(self-organizing maps,SOM)数学模型,探讨了种类差异与产品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种鱼糜凝胶的pH在6.24~6.79之间,且没有显著性差异,颜色以及亨特白度不同鱼糜间差异较明显,草鱼、青鱼和鲈鱼的凝胶强度最高(约1100 g•cm),其中鲈鱼的胶着性、咀嚼性、弹性以及回弹性等质构性质整体优于其他种类,草鱼和鲟鱼鱼糜凝胶由于具有较松散的结构,具有更快的蛋白质消化率,但最终消化率趋于一致。聚类分析与PCA结果相互印证了不同种类鱼糜的从属关系,构建14×8组特征参数为输入层,构建竞争层为5,输出层为25的SOM模型进一步通过拓扑结构展现了鱼糜主要特征与种类之间的内在关联。该研究旨在为我国淡水鱼鱼糜深加工提供数据参考。
    22  一步法制备大豆不溶性肽-壳聚糖复合颗粒稳定的Pickering双重乳液及其表征
    舒欣怡,黄小楠,赖洋杰,李理,尹寿伟
    2021, 37(12):169-17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1155
    [摘要](232) [HTML](193) [PDF 1.76 M](571)
    摘要:
    该研究探讨了大豆分离蛋白(SPI)酶解产生的水不溶性肽聚集体(SWIP)经过超声处理后与壳聚糖(CS)进行复合,所制备的复合胶体颗粒(SWIP-CS)作为乳化剂通过简单的一步均质法制备得到W/O/W型Pickering双重乳液,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壳聚糖浓度与pH值对乳液外观、粒径、微观结构及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水不溶性肽聚集体与壳聚糖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在pH为3.0、3.8、4.0和5.0时,壳聚糖浓度为0.125%、0.25%和0.5%及油相分数50%时均能够制备稳定的Pickering双重乳液。壳聚糖浓度的增加使得乳液的粒径有着显著性的降低(30.6~23.9 μm),且较高浓度(0.5%)时能够改善双重乳液的稳定性与凝胶特性。而随着pH从3.0增加到5.0,双重乳液液滴内部的小液滴数量逐渐减少,其稳定性与凝胶特性也在相应的降低。本研究为制备双重乳液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策略,对于食品工业、化妆品与医药领域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3  黑果腺肋花楸果汁产品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李海波,王淑娟,杨亚平,郭栋卫,鲍诗晗,兰天,孙翔宇,马婷婷
    2021, 37(12):177-18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331
    [摘要](165) [HTML](207) [PDF 1.07 M](494)
    摘要:
    该研究以现有较高销量14款市售黑果腺肋花楸果汁类产品为试材,通过测定产品的色度、理化、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等共18项品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黑果腺肋花楸果汁产品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体系,并使用该体系对市售黑果腺肋花楸果汁产品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91.88,h°(0.56)、总酸(0.90)、糖酸比(0.54)、悬浮稳定性(0.48)、黄酮(0.82)、缩合单宁(0.82)、FRAP(0.57)、DPPH(0.70)在前四个主成分中载荷权数较大,是黑果腺肋花楸果汁类产品的特征评价指标。总体而言,浓缩口服液及100%果汁产品综合品质较优;ZH系列果汁饮料在其产品类别中综合品质较优。该研究通过建立黑果腺肋花楸果汁类食品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体系,为黑果腺肋花楸果汁类食品的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基础与理论支撑,对于黑果腺肋花楸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  黑松露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国琦,梁双敏,葛长荣,肖智超
    2021, 37(12):187-19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263
    [摘要](241) [HTML](199) [PDF 4.55 M](671)
    摘要:
    选取云南黑松露为研究对象,对黑松露多糖优化提取工艺,纯化后单糖组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应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5.36 ℃,提取时间1.02 h与料液比1:31.32 g/mL,在此条件下,多糖的实验得率为11.79%,预测得率为11.86%。采用DEAE-Sepharose快速流动柱从黑松露粗多糖中分离纯化出4个新的多糖组分(TSP-1、TSP-2、TSP-3、TSP-4)。应用离子色谱法分析多糖成分,得出TSP-1的单糖组成为盐酸氨基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比例为2.8:77.1:20;TSP-2为鼠李糖、盐酸氨基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比例为18.7:1.5:2:40.6:37.3;TSP-3为鼠李糖、盐酸氨基葡萄糖、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的比例为13:3.5:58.4:21.1:2.7:1.2。粗多糖(crud TSP)和TSP-1、TSP-2、TSP-3三个纯化组分多糖浓度在0.25~4 mg/mL范围内,对DPPH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73.93%、36.67%、73.60%和54.10%;对ABTS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60.47%、36.20%、41.87%和52.73%;金属螯合力分别为61.63%、27.00%、52.50%和43.17%;还原力吸光度值分别为0.39、0.34、0.28和0.56。该研究旨在为研究黑松露多糖具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其保健食品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25  香菇脆的低温真空油炸工艺优化
    陈汉勇,徐国波,杨娟,王金梅
    2021, 37(12):197-20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387
    [摘要](232) [HTML](274) [PDF 6.60 M](889)
    摘要:
    该研究以新鲜整颗香菇为原料制备香菇脆,对低温真空油炸工艺进行优化,并探究了香菇品种对香菇脆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工艺对香菇脆的理化性质和微观结构影响显著。与先浸渍再冷冻工艺相比,先冷冻/解冻再浸渍工艺香菇脆的微观结构破坏程度更高,香菇脆的油脂含量从5.51%上升至8.75%,总糖含量从78.04%下降至72.75%。麦芽糖浆糖渍液中添加甘蔗汁后,香菇脆微观结构出现不规则的粗糙孔隙,总含糖量从72.21%降至59.05%,油脂含量稍有提升。超声辅助浸渍处理对香菇脆的总糖含量无影响,但有利于油脂的离心脱除,其油脂含量降至5.50%。综合考虑,使用麦芽糖浆和甘蔗汁混合糖液为糖渍液,冷冻/解冻、超声辅助浸渍为真空油炸香菇脆的最优生产工艺。另外,香菇品种对香菇脆的理化、感官、质构性质和微观结构均有影响。香菇尺寸对香菇脆的总糖含量和油脂含量并无显著影响,但小尺寸香菇脆含水量较低,感官性质、脆性和酥性均优于大、中尺寸香菇脆。0912型香菇脆的理化性质和感官评分最优,且香菇原料市场供应充足稳定,适合作为工业生产原料。
    26  载锆蒙脱石对蔗糖溶液中没食子酸的吸附特性分析
    吴国勇,盘艳梅,吴海铃,苏喜德,柳富杰
    2021, 37(12):205-21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368
    [摘要](159) [HTML](162) [PDF 1.45 M](454)
    摘要:
    该研究以氧氯化锆和蒙脱石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载锆蒙脱石。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比表面积分析(BET)研究改性和吸附对载锆蒙脱石表观结构和表面基团的影响,并考察了载锆蒙脱石对蔗糖溶液的吸附特性。表征结果显示,载锆蒙脱石相较于蒙脱石表面更加粗糙,比表面积达到了204.47 m2/g,是改性前的3.39倍;表面有纳米小颗粒堆积,FT-IR和XPS结果证明氧化锆成功负载到蒙脱石表面,载锆蒙脱石等电点为7.39。吸附试验表明载锆蒙脱石吸附量相较于蒙脱石吸附量提高了102.54%,载锆蒙脱石对蔗糖溶液中没食子酸吸附的最佳pH为7.0,时间为300 min时达到平衡。吸附过程可以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准确描述,饱和吸附量达到129.87 mg/g;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能自发进行。经过5次再生后,载锆蒙脱石可以保持初次吸附量的80%以上。吸附过程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和氧化锆的配位离子交换吸附没食子酸。综上所述,载锆蒙脱石对蔗糖溶液中没食子酸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是一种有前景的糖用吸附剂。
    27  无花果多糖的微波提取工艺优化
    李乐,陈本寿,袁莹
    2021, 37(12):215-22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692
    [摘要](266) [HTML](160) [PDF 399.45 K](808)
    摘要:
    该研究探讨了无花果果实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方法。运用微波辅助浸提、乙醇沉淀、Sevage法脱蛋白等步骤提取无花果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微波功率、水料比、温度和微波时间等4个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四因素三水平试验,研究各因素对无花果多糖提取率影响,并优化无花果多糖微波辅助法的提取条件。结果得到无花果多糖的最优提取条件为微波功率600 W,水料比40 mL/g,温度70 ℃和时间40 min,该条件下多糖得率为12.17%,重复3次验证后多糖得率为12.05%。结果表明微波功率是影响多糖得率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可为无花果的深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28  不同压榨工艺下花生油风味成分的变化
    阚启鑫,黄宇杏,杜洁,马颖川,赵力超,陈梦,曹庸
    2021, 37(12):221-22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264
    [摘要](196) [HTML](368) [PDF 758.88 K](647)
    摘要: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及电子鼻对不同压榨工艺下花生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6种不同压榨工艺花生油中共检测到10类3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包含19种风味成分。在热榨花生油中以呋喃类(63.43%~66.68%)、醛类(10.04%~5.47%)、酚类(8.83%~7.18%)为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在冷榨花生油中以酯类(26.43%)、醛类(23.47%)、酸类(22.10%)为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此外,热榨花生油检测出少部分吡嗪、吡啶、酮类关键风味成分,其在冷榨花生油中并没有检出。电子鼻结果基本与GC-MS一致,硫化物、芳香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和甲基类化合物对花生油整体风味贡献率较大,通过主成分分析和K-mean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种花生油挥发性成分变化差异显著。6种花生油脂肪酸组成都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主,含量可达到90%以上。然而通过对比不同温度下花生油脂肪酸组成发现随着压榨温度的升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加速。综上,对比不同压榨工艺下花生油风味和营养成分的变化发现高温条件压榨下花生油的风味成分显著增加,花生油品质略有下降,利用电子鼻可快速区分不同压榨工艺花生油。
    29  超高压前处理提升植物乳杆菌发酵梨汁的风味品质
    张平,阮征,李汴生
    2021, 37(12):230-23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290
    [摘要](230) [HTML](207) [PDF 1.65 M](497)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超高压和巴氏杀菌前处理对植物乳杆菌在梨汁中增殖代谢情况以及对发酵梨汁风味品质的影响。对发酵过程中梨汁的活菌数、pH值及总糖总酸含量进行测定,利用静态-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梨汁发酵前后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并对发酵前后的梨汁进行风味感官评价。相比于热处理,超高压前处理能更好地保持梨汁原有的风味,且杀菌梨汁的刺激性更小。两种前处理方式对发酵梨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经植物乳杆菌发酵后,超高压前处理梨汁中挥发性醇、酯、烷酮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6.47%、95.43%、80.00%,挥发性烯烃、醛的含量分别减少了7.56%、27.00%;巴氏杀菌前处理梨汁中挥发性醇、酯、烯烃的含量分别增加了63.83%、25.67%、17.82%,醛的含量减少了4.08%,烷酮从未检出增至0.90 mg/L。相比于巴氏杀菌前处理发酵梨汁,超高压前处理发酵梨汁中挥发性醇、酯和烯烃的含量均更高(p<0.01),而挥发性醛和烷酮的含量均更低(p<0.05),这使得超高压前处理发酵梨汁更具新鲜气息。
    30  标准化工艺条件下大河乌猪火腿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
    李钰芳,施娅楠,魏光强,李祥,黄艾祥
    2021, 37(12):240-25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333
    [摘要](128) [HTML](187) [PDF 722.25 K](464)
    摘要:
    该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发酵90 d、150 d、210 d、270 d、450 d和630 d的大河乌猪火腿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共鉴定到13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醛、醇、酸、烃、酮、酯、芳香族类及其他类化合物,其中,醛类(51.63%~68.17%)和醇类(12.73%~23.64%)的种类和含量最为丰富;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增加了23种,但四个不同发酵期(210 d、270 d、450 d、630 d)的大河乌猪火腿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相似,说明发酵至210 d时主体风味化合物已经形成;发酵过程中关键风味物质有1-庚醇、3-甲基-1-丁醇、3-甲基丁醛、2,3-辛二酮、苯乙醛、己醛、辛醛、壬醛等16种。标准化工艺条件下发酵时间对火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且大河乌猪火腿的加工期可定为10~12个月,研究为大河乌猪火腿标准化加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31  不同茶树品种白牡丹茶香气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冯花,王飞权,张渤,张见明,陈荣冰,宫晓静,陈虹,黄毅彪,叶江华
    2021, 37(12):252-26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1273
    [摘要](208) [HTML](234) [PDF 1.26 M](560)
    摘要:
    该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政和大白茶(ZD)、福鼎大毫茶(FD)、福建水仙(SX)和梅占(MZ)白牡丹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明不同茶树品种白牡丹茶香气品质特征及其品质差异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白牡丹茶香气品质表现优异、各具特点,具体表现为ZD清香带花香,FD嫩香、毫香显,SX花香显,MZ花香浓且持久,香气得分大小排序为MZ>SX>FD>ZD>90分;4个品种白牡丹茶中检测出101个香气成分,其中ZD、FD、MZ和SX中分别鉴定出98、98、100和96个香气成分,均以醇类、碳氢类、酯类和酮类物质为主;基于所有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建立的PCA和PLS-DA模型,可将不同品种白牡丹茶进行有效区分,不同品种白牡丹茶的标志差异性呈香成分有13个(VIP>1、p<0.05)。综上,4个茶树品种白牡丹茶的香气品质特征明显不同、香气轮廓区别明显,筛选出的13个香气成分是其品质差异形成的重要组分。
    32  一种新的空肠弯曲菌外膜囊泡提取方法的建立
    聂翔,王涓,吴清平,张菊梅,马国祥,汪智,唐胜君,潘琪琪,张伟培,肖铠姗
    2021, 37(12):265-27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282
    [摘要](240) [HTML](262) [PDF 1.43 M](510)
    摘要: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其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外的球状小泡,主要含有外膜蛋白及一些周质空间的物质,对细菌的生存、定植、细菌与宿主细胞间的交流及致病机制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发一种高效提取方法是研究空肠弯曲菌OMVs生物学功能的关键。该研究发现在微需氧条件下,使用MH培养基培养空肠弯曲菌15 h后提取OMVs最为合适。在最优条件下,采用超滤浓缩法从菌液中提取OMVs,并使用0.22 μm的微孔滤头进一步过滤提取物除去鞭毛等杂质。为了表征所提取的OMVs质量,首先使用透射电镜技术,发现所提取的OMVs具有典型形态,大小在50~300 nm之间,所含杂质较少。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OMVs内部含有大量蛋白,含量可达40.50 mg/mL。最后利用外膜蛋白抗体成功证明所提取的物质的主要成分为OMVs。该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从液体培养基中提取空肠弯曲菌OMVs的提取体系,多种分析方法证明其提取效率高、质量较好,适用于后续空肠弯曲菌OMVs生物功能相关研究。
    33  一株ST37型肺炎克雷伯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毒力因子比较分析
    梁慧贤,闫鹤
    2021, 37(12):272-27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272
    [摘要](288) [HTML](415) [PDF 7.54 M](588)
    摘要:
    该研究从病猪的肝脏分离到一株多重耐药ST37型(Sequence type,ST)肺炎克雷伯菌KP200,ST37型是耐广谱β-内酰胺临床分离株中常见型别。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数据,比较KP200和来自NCBI所有ST37型(160株)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的携带情况,通过单拷贝核心基因进化分析ST37型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与遗传进化关系。结果表明,KP200携带7类毒力因子相关基因包括:荚膜(cpsACP、galF、gnd、ugd、manB和manC)、1型菌毛(fimBEACDFGHK)、3型菌毛(mrkABCD)、肠杆菌素(entABCDEF和fepABCDG)、沙门菌素(iroE和iroN)、气杆菌素(iutA)以及细菌Ⅵ型分泌系统T6SS(tssJFGKIBCDMHL)。携带5类以上的毒力因子的ST37型肺炎克雷伯菌占比100%。单拷贝核心基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KP200与其他来自人源的5株肺炎克雷伯菌亲缘关系较近且毒力因子携带情况相似。该研究表明猪源ST37肺炎克雷伯菌KP200携带毒力因子种类多,具有潜在的致病性,ST37型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携带情况与单拷贝核心基因进化关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该研究结果可对ST37型别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与遗传进化关系的相关性提供基础数据。
    34  基于气相色谱法的驴皮真伪快速鉴别
    李兰杰,张华宸,石婧,魏子翔,张宁,刘桂芹
    2021, 37(12):280-28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328
    [摘要](167) [HTML](180) [PDF 439.19 K](424)
    摘要:
    为更加全面地对阿胶质量进行控制,建立了一种基于气相色谱法探究驴皮真伪快速鉴别的方法。动物皮脂经过提取并进行甲酯化处理,初步构建了驴皮、羊皮、牛皮中总脂肪酸成分的指纹图谱,并经归一化法对驴、羊、牛皮中肉豆蔻酸、棕榈油酸的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经内标法(以十七烷酸甲酯为内标)对驴、羊、牛皮中肉豆蔻酸、棕榈油酸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肉豆蔻酸、棕榈油酸在驴、羊、牛皮中具有较高的差异性。羊皮中肉豆蔻酸的相对含量(8.94%)约为驴皮(2.98%)和牛皮(3.03%)的3倍,而驴皮、牛皮皮脂中棕榈油酸的相对含量(9.98%、13.46%)约为羊皮(2.78%)的3.6倍和4.8倍。同样,肉豆蔻酸、棕榈油酸在驴皮(2.98%、9.98%)、羊皮(8.94%、2.78%)和牛皮(3.03%、13.46%)中的绝对含量具有较高的差异性。综上所述,通过建立驴皮中肉豆蔻酸、棕榈油酸含量测定可以为驴皮的真伪快速鉴别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35  GC-MS法结合酸酯化预处理测定不同地区油茶籽油脂肪酸含量
    唐旭晓,张应中,王静,张盟雨,徐煲铧
    2021, 37(12):286-29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410
    [摘要](302) [HTML](191) [PDF 914.76 K](504)
    摘要:
    该研究在比较酸酯化和碱酯化预处理方法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湖南、广东、江西、云南、广西、海南6个地区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种类、相对含量和比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除油酸、芥酸、二十三碳酸和二十四碳烯酸外,酸酯化和碱酯化法处理后检测出的其他脂肪酸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酸酯化法更适合茶油脂肪酸检测。茶油中肉豆蔻酸、十七酸、亚麻酸、花生酸、芥酸和二十四碳烯酸的最高含量均来自于湖南茶油样品,分别为0.10%、0.11%、0.20%、0.09%、0.17%和0.07%;棕榈烯酸含量最高的是广东茶油样品,为0.12%;棕榈酸含量最高的是广西茶油样品,为12.97%;亚油酸含量最高的样品产自江西,达15.58%;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最高的样品均源自于海南,分别为3.74%和73.70%。油茶籽油在不同的产地其营养特性各不相同,广东和江西茶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5.33%和15.67%;云南茶油脂肪酸总不饱和程度最高,达85.74%;湖南和海南茶油稳定性较好,易于保存。该研究为了解我国油茶各主产区的茶油营养价值差异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
    36  基于核酸适配体杂交链式反应比色法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
    孙博,陈萍
    2021, 37(12):294-30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094
    [摘要](264) [HTML](347) [PDF 1.26 M](561)
    摘要:
    该研究探讨了基于核酸适配体特异性识别机制和杂交链式反应(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HCR)扩增策略,以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颜色变化为比色信号,设计了一种无标记、无酶、灵敏的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S. typhimurium)比色检测法。根据鼠伤寒沙门氏菌核酸适配体设计引发链和两个发夹探针,核酸适配体捕获鼠伤寒沙门氏菌,触发引发链打开发夹探针,发生杂交链式反应,在实现目标菌信号放大同时,利用反应前发夹探针粘性末端以及反应后形成的杂交长链对金纳米粒子结合差异性,产生比色信号,实现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通过对杂交链式反应时间、发夹探针与金纳米粒子结合时间以及发夹探针浓度等实验参数进行优化,提高实验灵敏度。在最优实验条件下,鼠伤寒沙门氏菌浓度对数值与紫外吸光比值(A630/525)在103~107 CFU/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6.3×101 CFU/mL,在牛奶样品中加标回收率为90.05%~109.97%。本比色法操作方便,无需要化学修饰以及复杂仪器且实验结果可视,为鼠伤寒沙门氏菌监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37  固相萃取净化-离子色谱法测定甲壳类水产品中草酸的残留
    黄嘉乐,党华,吴滋灵,岑建斌,黄嘉瑜,陈伟萍
    2021, 37(12):301-30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392
    [摘要](174) [HTML](165) [PDF 1.42 M](383)
    摘要: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离子色谱分离/抑制型电导检测的分析方法,用于测定甲壳类水产品中残留的草酸含量。样品经过超纯水超声提取30 min,杂质沉淀后,上清液首先通过聚二乙烯基苯固相萃取柱,然后通过包含银盐形式及H+型的强酸型聚苯乙烯型的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净化,经IonPac AS11-HC高容量羟基选择性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氢氧根淋洗液发生器(EG)产生洗脱液进行梯度淋洗,外加水模式在线抑制,电导检测器测定。结果表明草酸在0.05~10.00 mg/L范围内线性相关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8),方法的检出限为0.033~0.041 mg/kg,定量限为0.11~0.14 mg/kg,回收率为75.71%~88.85%,日内精密度(n=6)为1.74%~3.61%,日间精密度(n=5)小于5%。该分析方法高效灵敏,准确可靠,适用于甲壳类水产品中草酸残留量的检测确证,并为政府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38  肉禽及其制品中沙门氏菌失活建模的研究进展
    熊晓辉,刘若雨,张帅,林丽军,崔晓文
    2021, 37(12):309-31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287
    [摘要](211) [HTML](243) [PDF 407.43 K](416)
    摘要:
    沙门氏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人类的胃肠炎、败血症等疾病,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安全。肉禽及其制品是消费者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然而在肉禽类的生长、运输、屠宰及其制品的加工、贮藏、销售过程中,极易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威胁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预测微生物学中的失活模型能反映出传统的热处理、新兴的杀菌技术对肉禽及其制品中沙门氏菌的灭活效果。该研究首先对肉禽及其制品中沙门氏菌传统热失活、非热失活模型的最新研究进行论述;其次,考虑了亚致死损伤沙门氏菌的存在对失活模型建立的影响;再次,对单细胞失活的概率模型进行讨论;最后,对沙门氏菌在失活模型中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以期对未来制定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管理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39  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戴煌,武旭悦,黄金发,毕洁,王加华,舒在习,肖安红
    2021, 37(12):319-32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12.0337
    [摘要](215) [HTML](206) [PDF 1.24 M](610)
    摘要: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具有免疫毒性、器官毒性、蛋白质合成抑制和致畸性。粮食在不当的储藏条件下,容易受真菌污染而产生DON,DON被人体或动物摄入后,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DON性质稳定,在加工过程中难以被破坏和除去,是粮食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安全隐患。我国粮食中DON含量超标问题突出,因此,准确、高效的DON检测方法对保障粮食安全,保证人体安全健康至关重要。该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粮食中DON的主要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酶联免疫法、侧流免疫层析法、光谱法、电化学法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法等。通过探讨这些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和总结,并对DON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开发新型的检测方法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推动准确快速检测方法在粮食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主编:李琳教授

    创刊:现代食品科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078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20/TS

    国内邮发代号:46-349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