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益生菌制剂对抗生素诱导腹泻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黄莉莉,颜克旭,李玟玟,张振华,马青,马微微
    2024, 40(2):1-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1579
    [摘要](210) [HTML](24) [PDF 2.63 M](351)
    摘要:
    研究了益生菌制剂对腹泻模型(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灌胃给予氨苄青霉素(22.4 g/kg),建立小鼠腹泻模型,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建立后,阳性组灌胃给予培菲康(8 g/kg)、益生菌制剂低、中、高剂量组(2.5×106、5×106、1×107 CFU)给予复合益生菌制剂,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14 d。观察益生菌制剂对小鼠体质量、稀便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的影响,测定小鼠IgA、IgG水平,肠道屏障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三个剂量组在给予益生菌第14天时小鼠稀便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显著降低,IgA水平分别提高13.30%、20.25%、25.83%,IgG水平分别提高6.84%、19.81%、29.64%,TLR4基因表达水平下调16.88%、20.78%、40.91%,NF-κB基因表达水平下调24.91%、37.19%、55.79%,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增加,产气荚膜梭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综上所述,益生菌制剂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发挥改善AAD作用。
    2  植物提取物A对SD大鼠更年期综合征的缓解作用
    葛亚中,金鑫,欧颖仪,高艺敏
    2024, 40(2):9-1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1550
    [摘要](118) [HTML](25) [PDF 4.81 M](282)
    摘要:
    该文研究了植物提取物A对更年期综合征尤其是骨质疏松的调节功效。采用卵巢摘除手术建立更年期大鼠模型,设置空白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五组,连续灌胃14周。结果表明,植物提取物A可改善更年期大鼠子宫状态,还可调节更年期大鼠性激素分泌,提高血清中雌二醇含量(33.33%),降低血清促卵泡激素分泌(8.42%),促进抗苗勒氏管激素分泌(134.78%)。并且植物提取物A可改善更年期大鼠的骨组织结构和功能,提高更年期大鼠的血磷(14.04%)、血钙(12.58%)含量;提高更年期大鼠的全骨骨密度(8.00%)、骨远端骨密度(7.69%)、骨中段骨密度(8.33%)以及骨钙含量(34.87%);提高更年期大鼠血清25羟维生素D(Serum 25-hydroxy Vitamin D)水平(78.40%),升高成纤维生长因子水平(60.21%)调节机体代谢,提高碱性磷酸酶(40.00%)、骨钙素含量(51.61%),降低I型前胶原交联C末端肽含量(34.22%),提高I型前胶原N端肽含量(128.57%),对缓解骨质疏松有显著功效。该研究可为植物提取物A作为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的功能食品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  新疆不同地区加工专用花生营养成分比较
    罗舒舒,张雨,张甜甜,代蕾,高建宇,王强
    2024, 40(2):19-2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91
    [摘要](99) [HTML](27) [PDF 4.73 M](281)
    摘要:
    花生生长条件和环境不同导致其品质出现差异,分析不同来源花生原料的品质有利于优化原料的选择,为花生产品加工利用提供参考。新疆南、北疆和东疆均有种植花生,但适合新疆不同地区种植的加工专用品种较少,采集新疆不同地区和内地3个省份的32个样品,对含油量、蛋白质、蔗糖、油酸/亚油酸(O/L)、蛋白亚基、氨基酸等6个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同一花生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后的营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整体而言,新疆花生的含油量、蛋白质、蔗糖等指标在不同程度上优于内地,进一步分析得出花生在吐鲁番的含油量、O/L、伴花生球蛋白、总氨基酸含量最高,最高值为55.71%、35.11、37.39%、28.23 g/100 g,在阿拉尔的蛋白质、花生球蛋白含量最高,最高值为22.67 g/100 g、63.28%,在和田的蔗糖、23.5 ku亚基含量最高,为5.07 g/100 g、20.48%,在三坪的37.5 ku亚基含量最高(9.31%)。新疆不同地区不同品种花生的营养成分研究为新疆花生产业区域布局提供参考,为企业选择优质原料、建立原料基地提供依据。
    4  富含OPO、OPL和LPL的结构脂质促进C57BL/6小鼠脂质代谢
    孙永,贺杨正,邓泽元,李静,彭小雨,潘丽娜,李威,郭丹颖,汪家琦
    2024, 40(2):29-3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01
    [摘要](74) [HTML](66) [PDF 2.44 M](226)
    摘要:
    该研究通过酶法合成一种富含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和1,3-二亚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LPL)结构脂质(SL),并研究其对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选取21只健康的C57BL/6J型实验小鼠均分为3组,喂食无脂纯合日粮,并以灌胃形式分别给予小鼠相同剂量的大豆油,InFat CC(一种富含OPO的产品)和SL(富含OPO、OPL和LPL)。喂养期间观察小鼠体重和摄食量的变化,并检测小鼠血清和肝脏中相关的脂质指标。实验表明,喂养富含OPO、OPL和LPL结构脂质(SL)的小鼠平均体重(24.97 g)低于大豆油(27.29 g)和InFat CC组(26.54 g)小鼠,SL组小鼠肝脏中的总胆固醇TC(0.05 mmol/g prot)、总甘油三酯TG(0.14 mmol/g prot)和脂肪酸合成酶(FAS)质量分数(0.13 mg/g肝脏)与大豆油和InFatCC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该研究表明SL能够通过促进肝脏脂质代谢来控制小鼠体重增加,为结构脂质的膳食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5  酸枣仁皂苷A对抑郁小鼠行为及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作用
    李会涛,李剑男,张桐,贡济宇
    2024, 40(2):36-4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94
    [摘要](73) [HTML](51) [PDF 6.62 M](210)
    摘要:
    该文探究了酸枣仁皂苷A(Jujuboside A,JuA)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及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通过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小鼠的抑郁状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小鼠海马组织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CREB)、突触后密度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95,PSD95)、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Autophagy Effector Protein Beclin1,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JuA显著改善抑郁模型小鼠的抑郁状态。同时,JuA作用后海马组织BDNF、TrkB、CREB、PSD95、Beclin1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分别上调了190.23%、137.24%、76.29%、169.32%、82.53%。综上所述,JuA对抑郁模型小鼠具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并能明上调BDNF、TrkB、CREB、PSD95、Beclin1等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为JuA在抑郁症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探究抑郁症药物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6  复配多糖延缓面团消化及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
    张玉荣,戴利君,张久亮
    2024, 40(2):44-5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1586
    [摘要](81) [HTML](34) [PDF 3.86 M](211)
    摘要:
    为研究复配多糖对面团消化及餐后血糖的影响,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实验筛选效果优良的天然多糖进行复配,探究不同多糖复配组对淀粉消化相关酶的体外抑制作用并测定多糖-面团体系的质构特性,最后以小鼠餐后血糖实验进行效果验证。结果表明:从10种不同来源的天然多糖中筛选确定添加量之比均为2:2:1的黄芪多糖、灰树花多糖、桦褐孔菌粗多糖复配组合(命名为:黄芪复配组)及黄花菜多糖、灰树花多糖、桦褐孔菌粗多糖复配组合(命名为:黄花菜复配组)延缓面团消化的效果最好。黄芪复配组及黄花菜复配组均能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抑制的IC50 值分别为13.65 μg/mL和10.63 μg/mL。质构数据显示多糖复配组可能限制面团中淀粉面筋网络的形成,抑制其消化速率。餐后血糖动物实验显示黄花菜复配组降低小鼠餐后血糖的效果最佳,黄芪复配组的降糖效果与阳性药阿卡波糖相当。结果证明,复配多糖可以延缓面团消化及降低餐后血糖。
    7  耐热型罗伊氏乳杆菌液态微胶囊的制备及其体外模拟消化特性
    冯明星,管军军,崔耀明
    2024, 40(2):54-6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172
    [摘要](69) [HTML](30) [PDF 7.35 M](208)
    摘要:
    为了提高罗伊氏乳杆菌的耐热性,该研究以麦芽糊精与磷脂作为复合壁材,对其进行包埋处理形成罗伊氏乳杆菌液态微胶囊。结果表明:随磷脂、麦芽糊精浓度增加及乳化时间的延长,微胶囊的包埋率、EAI、ESI及电位绝对值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P<0.05),平均粒径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P<0.05)。通过响应面设计得到该微胶囊最佳制取工艺:磷脂添加量14.83%(m/m),麦芽糊精溶液质量分数15%(m/m),乳化时间86.39 min,包埋率为99.11%。罗伊氏乳杆菌微胶囊热处理后其活菌数明显提高(P<0.05)。体外模拟消化试验显示,胃消化阶段,肠消化阶段活菌数随时间逐渐增多(P<0.05),2 h后微胶囊活菌数达到1.85×108 CFU/mL。综上,由麦芽糊精、磷脂复合壁材制备的罗伊氏乳杆菌液态微胶囊包埋效果良好,提高了罗伊氏乳杆菌的耐热性和胃肠道存活率。研究结果为罗伊斯乳杆菌微胶囊的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8  果胶甲酯酶抑制剂的异源表达及其在果酒降甲醇中的应用
    闫统帅,周浩洋,王泽翔,何娇娇,梁思宇,周世水
    2024, 40(2):66-7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1571
    [摘要](68) [HTML](21) [PDF 2.99 M](277)
    摘要:
    该文从猕猴桃中克隆出果胶甲酯酶抑制剂(Pectin Methylesterase Inhibitor,PMEI)基因,经EcoRⅠ/XbaI双酶切后连接到表达载体pPICzαA上,电转化到毕赤酵母GS115筛选出阳性菌株GS115/pPICzαA-PMEI,并将重组酵母表达的PMEI浓缩纯化后应用于果酒发酵。研究结果表明:重组毕赤酵母表达菌株GS115/pPICzαA-PMEI成功构建,PMEI的发酵表达量为35.38 mg/L。将PMEI应用到果酒发酵中,桔子酒甲醇降低47.54%,含量由189.75 mg/L降低到99.55 mg/L;苹果酒甲醇降低21.52%,含量由118.15 mg/L降低到91.20 mg/L;葡萄酒甲醇变化不显著,含量均低于20.00 mg/L,表明PMEI对果胶丰富且内源性果胶酶强的桔子具有明显的降甲醇效果。桔子酒发酵工艺优化的PMEI最低抑制质量浓度8.84 mg/L,最适温度18 ℃,此时桔子酒中的甲醇降低66.40%到89.10 mg/L。这为低甲醇果酒的发酵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
    9  雪莲菌发酵提高枸杞原浆甜菜碱含量的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王娜,樊秋霞,袁亚宏,岳田利
    2024, 40(2):72-8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344
    [摘要](65) [HTML](22) [PDF 1.97 M](212)
    摘要:
    该研究以混合菌种雪莲菌为发酵菌种,枸杞原浆中甜菜碱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雪莲菌发酵枸杞原浆进行工艺优化,并对发酵后的枸杞原浆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雪莲菌接种量5%(m/V),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25 ℃,此条件下甜菜碱含量为18.95 mg/mL,比未发酵枸杞原浆甜菜碱含量增加2.54倍,总酚含量为2.03 mg/mL、黄酮含量为0.68 mg/mL、总糖含量为11.92 mg/mL。雪莲菌发酵后枸杞原浆中共检测出6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21种醇类、27种酯类、1种醛类、1种酮类、8种酸类、3种烷类、2种酚类和2种烯类,与发酵前相比新增24种,且醇类、酯类和酸类物质较发酵前显著性增加,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由8.94 mg/mL增加至39.76 mg/mL,为制备高品质枸杞原浆提供理论依据,为枸杞产业化深加工提供指导。
    10  脱水过程中无核白葡萄转录组测序及膜脂降解代谢中关键基因的筛选
    马紫荆,马金花,常晨光,加依娜•牙森,黄文书
    2024, 40(2):81-9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25
    [摘要](55) [HTML](30) [PDF 4.39 M](223)
    摘要:
    该研究以吐鲁番地区无核白葡萄为试验材料,在25 ℃常温和30 ℃热风干燥后,取失水25%、50%时褐变和未褐变的样品。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出膜脂降解代谢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11.63亿的clean data,当无核白失水50%时未褐变与褐变的相比,在快速脱水组筛选出718个差异表达基因,慢速脱水组2 259个。将上述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后,筛选出43个膜脂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归类于5种代谢途径。从已获得的差异基因中最终筛选出乙醛脱氢酶7B4(Aldehyde Dehydrogenase7B4,ALDH7B4)、双半乳糖甘油二酯合成酶1(Digalactose Diglycerol Synthetase1,DGD1)、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磷脂磷酸水解酶2(Lipid Phosphate Phosphatase2,LPP2)、二酰基甘油激酶5(Diacylglycerol Kinase5,DGK5)、非特异性磷脂酶C4(Non-specific Phospholipase C4,NPC4)、磷脂酶Dα1(Phospholipase Dα1,PLDα1)7个膜脂代谢相关的关键基因,经qRT-PCR验证,基因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膜脂降解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对无核白脱水褐变有一定影响。
    11  益生菌发酵对姜制天麻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赖岚玉,李敏,赵文俊,黎攀,杜冰
    2024, 40(2):91-9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331
    [摘要](66) [HTML](24) [PDF 3.83 M](215)
    摘要:
    该文采用产乳酸芽孢杆菌Bacillus sp. DU-106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复合菌种发酵姜制天麻,对比发酵前后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变化,并利用体外抗氧化实验和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进一步探讨益生菌发酵姜制天麻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经发酵能够显著的提高发酵姜天麻(Fermented Gastrodia elata with Ginger,FGEG)的对羟基苯甲醇和总酚含量(P<0.05),分别为5.78 mg/g和10.15 mg/g,两种物质相较于未发酵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54倍和1.74倍。在秀丽隐杆线虫实验中,FGEG能够显著延长正常生长条件下和急性应激条件下线虫的寿命(P<0.01),同时降低线虫体内活性氧自由基含量和提高线虫体内过氧化氢酶活性、谷胱甘肽的含量,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效应。同时,FGEG能够显著降低线虫体内MDA的含量和脂褐素相对含量(P<0.001),与空白组相比分别降低了87.21%和82.53%。与未发酵对照组相比,FGEG的体内体外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上,经发酵后天麻对羟基苯甲醇和总酚含量显著提高,FGEG相较于未发酵样品抗氧化活性显著提升,为FGEG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12  枯草芽孢杆菌YQ-1降解玉米赤霉烯酮膜蛋白酶的提取及性质分析
    周于群,唐语谦
    2024, 40(2):100-10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84
    [摘要](51) [HTML](23) [PDF 3.11 M](206)
    摘要: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类常见于发霉谷物、饲料中的真菌毒素,具有生殖、遗传和致癌性等危害,在世界各地的谷物中常超标检出。本课题组前期筛选得到一株高效降解ZEN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Q-1,全细胞催化12 h后ZEN(20 μg/mL)的降解率达98.36%。根据降解酶的细胞定位,推测ZEN降解酶定位于细胞膜表面。本实验以ZEN降解率为指标,提取YQ-1细胞膜表面ZEN降解酶蛋白,结合氨基酸序列分析,推测可能的降解酶。结果显示,以辛基-β-葡萄糖苷(OG)、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DDM)、Triton X-100和Triton X-114作为膜蛋白提取剂比NaCl和尿素提取的蛋白量显著增加,但提取的膜蛋白酶ZEN降解活性较差,以丁醇为提取剂提取得到的水相蛋白粗酶液在12 h内对20 μg/mL ZEN的降解率为64.09%,粗酶液蛋白含量为9.86 μg/mL,酶活为0.43 U。该降解酶的提取为后续的ZEN降解酶挖掘奠定了实验基础,枯草芽孢杆菌及其ZEN降解酶的研究为霉菌毒素的体外脱毒提供支撑。
    13  固定化脂肪酶ANL-MARE催化酸解合成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
    康梦,何家强,冯孔龙,黄早成,李一峰,苗建银,符姜燕,朱泽榕,刘果,曹庸
    2024, 40(2):109-11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196
    [摘要](27) [HTML](53) [PDF 6.84 M](123)
    摘要:
    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是人乳中主要的脂质组成,为满足婴幼儿配方食品母乳化需求,该试验探究了新型固定化脂肪酶ANL-MARE催化制备OPL的方法。试验成功制备和表征了固定化酶ANL-MARE,并以ANL-MARE为生物催化剂,建立了一种用三棕榈酸甘油三酯(PPP)、油酸(OA)和亚油酸(LA)高效酶催化制备富含OPL结构脂的方法。经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获得OPL最优合成工艺为:PPP与总脂肪酸的摩尔比1:14.27,OA与LA摩尔比为1:0.76,脂肪酶添加量12.70%,反应温度50 ℃,反应4 h,此条件下产物中OPL相对含量为47.93%,2位棕榈酸(sn-2PA)占总棕榈酸(PA)的质量分数(sn-2PA相对含量)为71.69%。此外,固定化酶ANL-MARE与商业脂肪酶相比,表现出较好的催化合成OPL的活性。综上所述,固定化酶ANL-MARE具有催化制备OPL结构脂的重大潜力,为人乳脂替代脂的高效制备提供了新策略和理论基础。
    14  直投式菌种和母液发酵白酸汤的品质比较
    赵承鑫,杨小云,李艾蒙,段飞霞,田其明,钟定江,贾利蓉
    2024, 40(2):120-13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031
    [摘要](47) [HTML](28) [PDF 3.61 M](181)
    摘要:
    白酸汤作为贵州凯里特色调味品,深受人们喜欢,但存在产量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以直投式菌粉(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白酸汤母液作为复合发酵剂接种发酵白酸汤,以单一母液发酵白酸汤作为对比,研究白酸汤发酵过程中理化、微生物指标及感官品质的变化规律;利用液相色谱-质谱及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比分析2组白酸汤风味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发酵结束时,接种发酵组(Inoculated Fermentation-7d,IF-7)的总酸及乳酸菌总数均高于自然发酵组(Natural Fermentation-7d,NF-7),pH值及酵母菌总数则低于NF-7组;IF-7组的感官评分在色泽、风味、滋味和总分方面均高于NF-7组,流动性无显著性差异;在对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中,IF-7组共有21种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高于NF-7组,6种代谢物低于NF-7组;在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中,IF-7组和NF-7组分别检测出248种和246种成分,主要为醇(以丙醇、乙醇等为主)、酸(以乙酸、丙酸等为主)及酯类物质(以乙酸丙酯、丙酸丙酯、乙酸乙酯等为主),IF-7组酯类物质含量略低于NF-7组,其他方面差异较小。以上结果表明,以直投式菌粉和白酸汤母液作为发酵剂接种发酵白酸汤能明显缩短生产时间,提升产品品质及营养价值。
    15  植物乳植杆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LpispA的功能鉴定
    李舒丽,谢卓婷,沈润泽,郭丽琼,林俊芳,陈谋通,叶志伟
    2024, 40(2):131-13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15
    [摘要](46) [HTML](27) [PDF 4.39 M](171)
    摘要:
    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多种重要生理活性。与化学合成法和植物提取法相比较,利用微生物法合成新型的、高价值的类胡萝卜素,具有食用安全和经济可行等优势。植物乳植杆菌作为天然C30类胡萝卜素来源的几种细菌之一,其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却尚未被阐明清楚。该论文基于转录组数据对一株海洋源植物乳植杆菌中的LpispA基因进行克隆、绘制系统进化树,并构建了类胡萝卜素合成功能互补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pAC-BETA∆E-ispA,再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验证产物成分。结果表明,植物乳植杆菌LpispA与桃色欧文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构建的大肠杆菌工程菌株pAC-BETA∆E-ispA的β-胡萝卜素(C40)产量为0.05 mg/g DCW。因此,LpispA在大肠杆菌功能互补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了Geranylgeranyl Pyrophosphate(GGPP)合成酶的活性,也即说明LpispA在细菌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可作为类胡萝卜素合成多功能酶,共同参与C30 和C40 类胡萝卜素的合成。该研究为植物乳植杆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机制研究和利用植物乳植杆菌作为类胡萝卜素补充剂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16  大豆分离蛋白制备过程中热处理及干燥方式对其热聚集行为和凝胶性能的影响
    谭文浩,郭健,杨晓泉
    2024, 40(2):139-14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196
    [摘要](65) [HTML](30) [PDF 5.50 M](261)
    摘要:
    该研究以低温脱脂豆粕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收集大豆蛋白沉淀,对其进行分散、热处理和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制备获得大豆分离蛋白(SPI)。通过观察该产品的热聚集行为及其所成热致凝胶机械性能,考察热处理和干燥方式对所得产品凝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使制得大豆分离蛋白多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导致其溶解性(pH值7.0)分别从79.9%和69.8%下降至35.2%和42.0%。相对于经过热处理制得的大豆分离蛋白,未经过热处理制得的大豆分离蛋白其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图存在78 ℃和98 ℃吸热峰;其分散液再次经历热处理后,分散液中蛋白的体积分数约从30%下降至20%,展现出进一步聚集并形成有序结构的趋势;对于质量分数为16%的喷雾干燥大豆分离蛋白(SD-SPI)和冷冻干燥大豆分离蛋白(FD-SPI)样品分散液所制备的凝胶,其断裂应力分别为10.80 kPa和12.50 kPa,显著高于对应HSD-SPI(经热处理)凝胶的3.69 kPa和HFD-SPI(经热处理)的4.36 kPa,但后两者硬度高于前两者。另一方面,干燥方式没有对所得大豆分离蛋白的凝胶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可见,大豆分离蛋白制备过程中对大豆蛋白分散液进行升温热处理是影响所得蛋白产品溶解性、聚集行为和凝胶性能的关键步骤。寻找相应的替代工艺有望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品质和功能特性,拓展其在食品工业尤其是植物基食品中的应用。
    17  等离子体活化水喷淋及浸泡处理的生菜采后品质变化分析
    邓子安,吴清燕,江风,郑丹丹,李江阔,牟文良,吴迪,孙崇德,陈昆松
    2024, 40(2):149-15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140
    [摘要](57) [HTML](80) [PDF 6.73 M](184)
    摘要:
    目前基于PAW的果蔬采后品质研究主要采用浸泡处理,较少涉及喷淋处理。该文分别采用PAW喷淋和浸泡对生菜进行处理,并研究了处理后生菜表面菌落总数、失重率、颜色、叶绿素及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PAW喷淋和浸泡处理后生菜表面的菌落总数分别下降1.54和2.82 lg CFU/g(P<0.05),并且PAW喷淋较浸泡处理对生菜失重率和叶绿素的影响较小。代谢组分析表明,PAW喷淋处理组的生菜与对照组相比能维持含量更多的黄酮类物质,而PAW浸泡处理组的生菜与对照组相比膜脂代谢活跃。综上,PAW喷淋处理后在贮藏前期可以有效降低生菜表面菌落总数,并且能够在贮藏期间较好地维持生菜品质。
    18  不同强度DENBA+电场辅助处理冻结草莓后对其解冻品质影响的比较
    张鑫华,殷睿,郝义,李斌,于居盟,杨娜,姜晗,孙希云
    2024, 40(2):160-16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52
    [摘要](44) [HTML](28) [PDF 6.02 M](171)
    摘要:
    DENBA+技术可利用高压静电,通过共振食品细胞中的水分子使其更为活性化,达到保持营养成分完整、延迟氧化、实现食材保鲜的目的,可与食品速冻保鲜配合使用。为系统地考察外加DENBA+静电场对冻藏草莓超声解冻后品质的影响,该实验以丹东九九草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感官评价、色差、硬度、汁液流失率、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酚等7项指标,探究草莓在外加不同强度DENBA+静电场条件下冻结对其解冻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外加高低电场辅助草莓冻结解冻品质均优于空白对照组,且与2 000 V高强度DENBA+电场辅助冻结相比,经外加500 V低强度DENBA+电场辅助冻结后,感官评价综合分数最高,色差下降1.70%,硬度提高22.45%,汁液流失率下降27.7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8.16%、总糖含量提高4.79%、总酚含量提高9.90%,上述各项指标低电场辅助处理较高电场辅助处理效果更优且差异显著(P<0.05),其解冻特性呈现相对较好的状态,综合分析得出500 V的低电场辅助冻藏草莓的品质较优。
    19  二氧化氯释放膜在鲜切火龙果保鲜中的应用
    刘杜娟,吴继军,徐玉娟,余元善,邹波,肖更生,林羡
    2024, 40(2):168-17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041
    [摘要](60) [HTML](26) [PDF 3.06 M](215)
    摘要:
    以亚氯酸钠和柠檬酸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气态二氧化氯(ClO2)释放膜,并探讨了在4 ℃下该释放膜对鲜切火龙果抑菌效果、氯残留及营养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有ClO2 释放膜的包装体系中,ClO2 的释放时间为24~28 h,最大释放量达0.44 mg/L。释放膜中亚氯酸钠和柠檬酸含量越高,ClO2释放速率越大、释放时间越短。ClO2 释放膜可有效抑制细菌和酵母菌的生长。在经ClO2释放膜处理的鲜切火龙果中检测到氯离子和氯酸盐两种氯残留化合物,其中氯离子含量在贮藏期显著上升,但氯酸盐残留量与对照组的无显著差异,该处理未造成基于氯残留的安全隐患。ClO2释放膜可显著抑制火龙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在贮藏期8 d时使得可滴定酸含量增加10%左右。ClO2 释放膜处理会造成火龙果中维生素C和总酚的损失,其中在贮藏期8 d时维生素C含量下降17%~32%,总酚的损失率可通过减少释放膜中亚氯酸钠和柠檬酸含量显著降低到27%以下。此外,ClO2 释放膜可显著抑制火龙果的褐变并降低POD活性。因此,ClO2 释放膜能够明显延长鲜切火龙果的贮藏期,使其维持较好品质。
    20  不同贮藏温度下稻花鸡肉优势腐败菌变化及Arrhenius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刘梦竹,徐志宏,魏琦麟,涂杜,康桦华
    2024, 40(2):178-18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86
    [摘要](45) [HTML](50) [PDF 2.05 M](490)
    摘要:
    为获得稻花鸡肉腐败菌的Arrhenius货架期预测模型,采用培养基初步筛选与16S rDNA全基因序列鉴定优势腐败菌,研究不同贮藏温度(25、4、0 ℃)下优势腐败菌和菌落总数的生长变化,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构建菌落总数、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货架期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稻花鸡肉在贮藏过程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优势腐败菌是假单胞菌属莓实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沙雷氏菌属液化沙雷氏菌。稻花鸡肉25 ℃常温贮藏下货架期不超过0.5 d,腐败中后期沙雷氏菌占主导地位,4 ℃冷藏保鲜货架期不超过4 d,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增长趋势,0 ℃冰温贮藏货架期不超过10 d,贮藏后期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差异性不显著。利用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沙雷氏菌3个指标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3种货架期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平均相对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预测效果最佳的是假单胞菌货架期预测模型。菌落总数、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货架期预测模型均能对稻花鸡肉的货架期进行真实预测。
    21  肉桂精油复配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对食用畜禽有害微生物熏蒸的抗菌活性
    柴向华,邹冬锌,吴克刚,段雪娟,何东,王贵平,吴保庆,孙明华,刘琳
    2024, 40(2):187-19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88
    [摘要](51) [HTML](29) [PDF 2.22 M](169)
    摘要:
    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确定肉桂精油及单离香料香芹酚和百里酚对食用畜禽有害微生物的敏感性,同时采用气相熏蒸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表明:肉桂精油及香芹酚和百里酚对食用畜禽有害微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抑杀能力。肉桂精油对黑曲霉的抗菌效果优于百里香酚和香芹酚,肉桂精油对黑曲霉的MIC和MBC为62.5 μL/L,而百里香酚和香芹酚的MIC和MBC均为125 μL/L;将肉桂精油与香芹酚进行复配,复配精油对白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均表现出相加作用(FICI≤1),而对白色念珠菌则表现为无关作用。通过GC-MS分析,肉桂精油的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肉桂醛(78.19%)、2-甲氧基肉桂醛(8.70%)。采用电子鼻分析溶剂稀释后对复配精油抑菌活性的影响,抑菌能力大小为:丙二醇稀释≈无水乙醇稀释>未稀释>甘油稀释>食用油稀释。实验表明:香芹酚与肉桂精油复配可以提高肉桂精油的抗菌活性,溶剂挥发性的差异会对复配精油的抑菌活性造成不同影响,稀释复配精油时溶剂的较优选择为丙二醇。
    22  GABA处理延缓荔枝果皮褐变及与酚类物质变化的关系
    黄世鑫,郑斯文,周颖钿,王凯,赵雷,刘旭伟,胡卓炎
    2024, 40(2):196-20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065
    [摘要](57) [HTML](44) [PDF 4.01 M](162)
    摘要:
    荔枝采后极易发生果皮褐变,为研究外源γ-氨基丁酸(GABA)处理对荔枝果皮褐变及酚类物质变化的影响,采用5 mmol/L的GABA溶液浸泡处理荔枝15 min,于(20±1)℃下贮藏6 d,定期取样进行果皮褐变及酚类 物质相关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GABA处理可以有效延缓荔枝果皮褐变,5 mmol/L GABA处理的荔枝在20 ℃下贮藏6 d后褐变指数为2.80,显著低于对照组(3.60),同时好果率达36.67%,失重率仅为3.82%。在贮藏期间,GABA处理显著减少荔枝果皮中丙二醛(MDA)积累,抑制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漆酶(LAC)活力,激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贮藏6 d时GABA处理的荔枝果皮具有较高的总酚(525.93 mg GA/g)、黄酮(14.06 mg rutin/g)和花色苷(0.54 ∆A/g)物质积累,果皮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提高。实验结果说明,5 mmol/L GABA处理能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改变酚类物质代谢进程,从而延缓荔枝果皮褐变,改善荔枝采后贮藏品质。
    23  外源GABA联合超声处理发芽绿豆淀粉的结构特性及血糖指标变化
    路乐乐,刘莹,徐海军,李晓强,隋春光,李晓红,王立东
    2024, 40(2):205-21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334
    [摘要](50) [HTML](39) [PDF 5.65 M](191)
    摘要:
    研究外源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联合超声处理绿豆淀粉结构特性及血糖指标变化影响,获得低GI值绿豆淀粉制品,该文以不同萌发时间的绿豆淀粉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探讨外源GABA协同超声处理对绿豆淀粉萌发过程中结构特性和血糖指标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后,绿豆中总淀粉含量从52.13%下降到发芽96 h的21.18%;发芽12 h时,抗性淀粉含量达到70.65%。发芽后绿豆淀粉颗粒形貌无显著变化。发芽后绿豆淀粉的相对结晶度由39.64%下降到96 h的12.72%,但发芽处理并未改变绿豆淀粉的结晶类型。发芽处理后绿豆淀粉没有产生新的基团,但淀粉晶体结构的有序性降低。发芽后绿豆淀粉的凝沉性增强,其抗消化能力也增强,在发芽12 h时,发芽绿豆淀粉的估计血糖生成指数达到了22.52,相较于未处理时的27.13,可起到减缓血糖升高的作用。外源GABA联合超声处理降低了总淀粉含量,提高了抗性淀粉含量,使绿豆淀粉的消化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其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4  不同品种榛子加工榛子露适宜性评价
    周群星,胡昊,吕春茂,孟宪军,于艳奇
    2024, 40(2):213-22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171
    [摘要](50) [HTML](30) [PDF 5.37 M](165)
    摘要:
    为了靶向利用榛子原料资源,获得更高品质的榛子露产品。从榛子的四大栽培区(北部、中部、南部、干旱及半干旱)收集了共21份榛子样品,按照相同工艺加工成榛子露植物蛋白饮料并测定其感官、理化与营养、加工品质三类指标。结合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榛子露的核心指标5项:b*、可溶性固形物、离心沉淀率、脂肪、蛋白质。层次分析确定核心指标权重依次为:7.198%、10.916%、14.271%、27.657%、39.959%,从而建立榛子露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在综合品质得分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实现数据的最优分割。17号(南部安徽辽榛9号)以0.92综合得分排序第一,北部栽培区的辽榛3号表现较佳,推荐加工榛子露,干旱栽培区的榛子表现欠佳,可做其它榛子深加工产品的考虑。上述结果可以为后续企业生产榛子露时,在榛子原料品种选择和榛树选育上提供理论参考。
    25  岩藻低聚糖的酶法制备及其降尿酸效果
    高鑫,肖爱璇,程凤至,王立平,朱昱兴,王莹
    2024, 40(2):221-23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086
    [摘要](50) [HTML](22) [PDF 2.60 M](174)
    摘要:
    该文研究了岩藻低聚糖的最佳酶解条件及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降尿酸效果。采用岩藻多糖酶(专利授权号ZL201210555581.6)降解岩藻多糖获得岩藻低聚糖,以黄嘌呤氧化酶抑制率为指标探究其最佳酶解条件,并用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探究其降尿酸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温度为30 ℃,最佳酶解时间为1.5 h,最佳酶添加量为2 000 U/g,最佳多糖质量浓度为10 mg/mL;酶解后,重均分子量由7.873×105 u降至8.508×103 u;酶解产物用超滤膜进行分级后,小于5 ku的岩藻低聚糖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88.65%,硫酸根含量为30.93%,岩藻糖含量为33.16%,葡萄糖醛酸含量为9.29%;与模型组相比,小于5 ku的岩藻低聚糖能够增加小鼠体重,缓解建模药物对肝脏、肾脏和脾脏的损伤,显著降低小鼠血清肌酐、尿素氮的含量,150 mg/kg、300 mg/kg样品组小鼠血清尿酸值分别降低42.10%和25.63%,小鼠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分别降低10.04%和8.57%,小鼠腺苷脱氨酶活性分别降低2.83%和5.25%。小于5 ku的岩藻低聚糖对高尿酸血症小鼠具有显著的降尿素效果。该研究为岩藻低聚糖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6  九蒸九制对鸡头黄精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王俊楠,卢琪,薛淑静,陈晓春,张春兰,杨德
    2024, 40(2):231-24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036
    [摘要](66) [HTML](47) [PDF 12.73 M](176)
    摘要:
    为了探究蒸制处理对鸡头黄精有效成分及代谢物种类和含量影响,采用低场核磁、苯酚-浓硫酸法、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和液相色谱-质谱技术(LC-MS)等对其中的水分分布、多糖含量、单糖组成和代谢产物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次蒸制后,鸡头黄精结合水的含量、多糖含量逐渐降低,水提液pH值逐渐降低呈弱酸性达到4.07,还原糖、总酚、黄酮含量逐渐升高分别达到28.69%、10.02 mg/g和0.69%,抗氧化性逐渐增强,ABTS抗氧化能力在7制达到最高为0.73 mmol/L,较1制增加0.35 mmol/L,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FRAP值在8制达到最高分别为81.95%,1.97 mmol/L,较1制分别增加50.92%,1.72 mmol/L;同时蔗糖逐渐水解从18.53 mg/g到7.62 mg/g,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提高,分别由1制0.00和11.30 mg/g,达到9制17.25和230.89 mg/g。选取一制与九制黄精进行代谢物差异分析,在正离子模式下共检测到1 310种代谢物,差异代谢物有176种(按其特性分为38类),在负离子模式下共检测到1 841种代谢物,差异代谢物有148种(按其特性分为26类)。黄精经蒸制后有效成分差异性显著,对鸡头黄精炮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27  低共熔溶剂提取荔枝壳中的原花青素及其抗氧化活性
    郑德瑜,张瑞芬,黄菲,董丽红,张名位,郭朝万,贾栩超
    2024, 40(2):246-25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22
    [摘要](48) [HTML](22) [PDF 3.41 M](158)
    摘要:
    该研究通过建立低共熔溶剂(DES)最佳提取工艺为荔枝壳原花青素的绿色高效制备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比较了4种低共熔溶剂与70%(V/V)乙醇提取对荔枝壳原花青素提取效率、化学构成及ORAC抗氧化活性的影 响,确定氯化胆碱-1,3-丁二醇为最佳提取溶剂。HPLC分析表明4种低共熔溶剂与70%(V/V)乙醇提取的荔枝壳 原花青素主要成分均为原花青素A2、芦丁、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1及山奈酚-3-O-芸香糖苷。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优化确定了氯化胆碱-1,3-丁二醇提取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1:20(g/mL),溶剂摩尔比1:4,溶剂含水量50%(V/V),提取温度60 ℃,提取时间90 min,在该条件下提取液中的荔枝壳原花青素含量高达5.07 mg PE/mL,是70%(V/V)乙醇提取的1.4倍,其ORAC值及DPPH和ABTS+ 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5 496.25 μmol TE/mL、27.35 μg PE/mL和23.82 μg PE/mL,均优于70%(V/V)乙醇提取的原花青素(3 370.17 μmol TE/mL、36.41 μg PE/mL和31.56 μg PE/mL)(P<0.05),研究结果表明低共熔溶剂在荔枝壳原花青素提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8  粗壮女贞及其产品营养成分与活性成分比较
    张梦雪瑶,石志娇,阚欢,赵平,刘云,邱嘉丽,张德国
    2024, 40(2):257-26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61
    [摘要](60) [HTML](23) [PDF 3.41 M](182)
    摘要:
    该文以粗壮女贞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方法分别对原叶(Ligustrum robustum (Roxb.) Blume,LR)及其产品(Ligustrum robustum (Roxb.) Blume Products,LRP)中的营养成分与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一般营养成分中,LR的蛋白质含量(9.23 g/100 g)远高于LRP(8.01 g/100 g),LR中灰分含量(3.90 g/100 g)较高于LRP(3.10 g/100 g),水分和粗纤维含量二者相差不大。LR和LRP中EAA/TAA分别为40.30%和43.98%,EAA/NEAA分别为67.48%和78.50%,∑n6 PUFA/∑n3 PUFA比值分别为0.13和0.12。同时,LR和LRP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LR中Ca含量(7 646.67 mg/kg)最高,LRP中K含量(5 576.67 mg/kg)最高,二者VE含量分别高达37.10 mg/100 g和27.50 mg/100 g。此外,LR和LRP主要活性成分为粗多糖、茶多酚、总黄酮和总皂苷,除茶多酚含量均为14.30 g/100 g以外,其余活性成分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LR的总黄酮含量(2.24 g/100 g)高于LRP(0.98 g/100 g),LRP中粗多糖含量(2.90 g/100 g)远高于LR(0.93 g/100 g),总皂苷含量(9.02 g/100 g)略高于LR(8.89 g/100 g)。综上,LR营养成分较高,是典型的“高钾高钙低钠”食品;LRP经过发酵等工艺后其活性成分显著提高,功能性价值更高,“高钾高钙低钠”的食用特性更加显著。该研究为粗壮女贞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及粗壮女贞产品研发提供参考依据和新思路。
    29  不同温度胁迫条件下太平洋牡蛎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
    孟楠,郝丽莉,王昕岑,宋雨,丛培旭,徐杰,李兆杰,薛长湖
    2024, 40(2):265-27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76
    [摘要](47) [HTML](26) [PDF 3.52 M](182)
    摘要:
    为探究温度胁迫后太平洋牡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该研究采用感官评定、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温度胁迫条件(12、22、32 ℃)的太平洋牡蛎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同时测定了其存活率以及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胁迫6 d后,低温12 ℃组的存活率达到97.90%,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升高。感官评定、GC-IMS以及GC-MS结果显示辛醛等鱼腥味醛类成分含量下降,而呈紫罗兰气味的(E,Z)-2,6-壬二烯醛升至12.15%,提供了愉悦的气味。高温32 ℃胁迫后存活率降至26.00%,n-3 PUFA含量下降从46.07%下降至39.59%,同时饱和醛等腥味醛类含量显著上升,加重了太平洋牡蛎的腥味,导致牡蛎的品质严重下降。最后通过统计分析筛选6种关键成分:己醛、辛醛、(E,Z)-2,6-壬二烯醛、(E)-2-壬烯醛、(E,E)-2,4-庚二烯醛以及3-辛酮。温度对太平洋牡蛎的存活率、n-3 PUFA含量及挥发性成分有较大影响,该研究为提升太平洋牡蛎品质提供了有益参考。
    30  低盐接种发酵辣椒对其风味品质的提升作用
    贺子玉,黄娇丽,易有金,夏菠,胡楠,朱树清,朱利红,朱妮娜
    2024, 40(2):273-28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27
    [摘要](54) [HTML](24) [PDF 3.55 M](162)
    摘要:
    由于高盐辣椒加工脱盐后产生大量的盐渍辣椒水,不仅污染了环境,还造成了辣椒本身营养物质的损失,中低盐度发酵辣椒是辣椒加工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该实验选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季也蒙迈耶氏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进行低盐发酵8%(m/m)盐度,测定pH值、总酸、还原糖、氨基酸态氮等理化指标和感官评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酵后的有机酸含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挥发性物质,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室温自然发酵辣椒、32 ℃自然发酵辣椒、X公司提供的发酵辣椒产品18%(m/m)盐度、32 ℃接种发酵辣椒的风味品质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X公司发酵辣椒和接种发酵辣椒整体感官评分较高,分别为90.81、88.80分,它们的总酸分别达0.62、0.74 g/100 g,X公司发酵辣椒产品中有机酸含量较低,接种发酵辣椒中乳酸含量较高。不同发酵辣椒之间挥发性物质存在较大差异(P<0.05),自然发酵组中含量占比最高的是烷烃类(31%)、酯类(16.29%~18.10%),X公司发酵辣椒中是酯(33.46%)、酸类(51.62%),接种发酵辣椒中是酯(40.77%)、酸(19.84%)、醇类(12.75%)。主成分分析发现,接种发酵辣椒的关键香气物质最多,主要体现为乳酸香和花果香,可作为发酵剂应用于低盐接种发酵辣椒。
    31  香蕉果酒带皮发酵对其品质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费永涛,周洁莹,肖志如,余淑琪,黄一鹤,刘功良,白卫东,余元善,卢楚强,陈从贵
    2024, 40(2):284-29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41
    [摘要](57) [HTML](57) [PDF 4.52 M](191)
    摘要:
    为了探究香蕉皮对香蕉果酒品质和风味的影响,该研究对带皮香蕉果酒和去皮香蕉果酒发酵过程中糖度、酒精度、总酸和多酚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两种果酒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结果显示带皮香蕉果酒的酒精度为10.5% vol,低于去皮香蕉果酒的12.3% vol,但是发酵结束后带皮香蕉果酒中总酸(4.03 g/L)和感官评分(87.62),要显著优于去皮香蕉果酒。此外,带皮香蕉果酒及其蒸馏酒中甲醇含量分别为120.20 mg/L和372.30 mg/L,远低于对应国家限量标准。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结果显示香蕉酒中主要的风味物质为酯类和醇类,带皮香蕉果酒风味物质种类比去皮香蕉果酒更为丰富,其中乙酸乙酯(>8.10 mg/L)和3-甲基-1-丁醇(>15.78 mg/L)是香蕉果酒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因此香蕉皮的添加可以改善果酒品质和风味且不会显著提高果酒中甲醇的含量,但是对出酒率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为实现食品原料的整体化综合利用、减少食品加工废弃物的生成拓宽了思路,同时也为开发高品质香蕉酒提供了参考。
    32  粤式豉油鸡传统烹煮过程中的质地及风味变化
    贺紫琼,张立彦
    2024, 40(2):292-30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312
    [摘要](47) [HTML](55) [PDF 5.61 M](151)
    摘要:
    研究了典型粤式豉油鸡烹煮过程中鸡肉蒸煮损失、离心损失、氯化钠含量、pH 值、质构、嫩度、微观结构和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煮制初期(5 min),鸡肉蒸煮损失和食盐渗入量迅速增加,分别为4.47%和0.22%,离心损失也达到最大值(32%);鸡皮、鸡肉色泽品质在热浸10 min后逐渐形成且稳定提升;烹制过程中,鸡肉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在煮制10 min后明显增加(P<0.05),至热浸25 min后达到最高,分别为生鸡肉的1.65倍、1.54倍和4.35倍;鸡肉中肌纤维随加热进行不断收缩紧实,纤维结构变化明显;烹煮过程中鸡肉鲜味、甜味及苦味游离氨基酸总量、鸡肉特征香气物质含量逐渐上升,热浸25 min后上述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鸡肉的各项感官评分均逐渐上升,总体可接受度不断提高。至热浸25 min后鸡肉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28.81 mg/100 g,鸡肉具有一定硬度及韧性,咀嚼感好,风味品质高,满足粤式豉油鸡的口感要求。
    33  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对不同茶区茉莉花茶香气的差异比较
    李璐,尹礼国,陆安霞,王秋卫,陈丽,赵先明,黄彤
    2024, 40(2):302-31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203
    [摘要](54) [HTML](32) [PDF 4.30 M](176)
    摘要:
    为探究不同产区茉莉花茶香气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技术对西南、华南、江南三大茶区的8种茉莉花茶进行香气研究。结果表明,8个样品共鉴定出香气成分58种,其中西南、江南、华南茶区分别为45种、51种、47种。江南茶区香气化合物总量最高。共有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顺式-3-己烯醇苯甲酸酯、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芳樟醇、吲哚等。其中水杨酸甲酯在江南茶区含量最高(22.32 μg/g),分别较华南、西南茶区高33.96%、68.01%;邻氨基苯甲酸甲酯(67.39 μg/g)和吲哚(43.84 μg/g)含量在华南茶区最高。茉莉花茶香气评价指数(Jasmine Tea Flavor Index,JTF index)分析表明西南茶区样品等级最高。香气聚类分析将共有香气成分分为3类,分别呈花香、茉莉花香和草木香。通过电子鼻技术可知样品香气物质变化与硫化物、碳氢化合物、芳香化合物有关,并能有效区别样品香气。综上,三大茶区样品香气种类差异不明显,但各香气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江南和华南茶区的样品特征性香气成分含量较高,西南茶区样品综合指数高。
    34  基于PI荧光图像计数的乳制品荧光性质分析
    李蒙蒙,陈翔宇,徐娟,林丽军,陆利霞,刘元建,熊晓辉
    2024, 40(2):312-32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395
    [摘要](46) [HTML](31) [PDF 6.05 M](155)
    摘要:
    为分析添加PI染料时乳制品中不同的荧光成分如酪蛋白、黄油、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对荧光图像观察的影响,探究了不同乳制品及其成分在PI染色观察条件下的荧光性质,并以酿酒酵母为目标菌,研究了10种乳制品中酿酒酵母PI荧光图像计数结果。结果表明,酪蛋白、黄油、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成分及10种乳制品在发射光615 nm均可产生荧光,但不影响PI染色的酿酒酵母荧光计数的观察结果。使用荧光显微镜对添加105~107 CFU/mL酿酒酵母菌液的10种乳制品进行PI染色计数,并将荧光图像计数结果与平板计数结果进行比较。其中经荧光图像计数后得到的菌液浓度对数值分别在5.69~5.93、6.18~6.28、7.13~7.21之间,对应平板计数结果的对数值分别5.49~5.63、6.02~6.06、7.02~7.06之间,二者结果一致。使用 PI 进行荧光图像计数时,乳制品荧光虽然存在但不会对酿酒酵母荧光图像观察与计数造成影响。
    35  代谢组学在牛奶质量安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慕宇,岳如玉,张慧艳,范慧艺,祁艳霞
    2024, 40(2):321-32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1599
    [摘要](89) [HTML](24) [PDF 3.25 M](202)
    摘要:
    牛奶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近年来,牛奶质量与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鉴别牛奶质量与安全性成为乳制品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牛奶中含有许多代谢物,包括主要营养元素以及药物残留。代谢组学作为研究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一类重要方法,可以大规模、高通量的揭示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该文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牛奶质量与安全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对不同品种奶牛、不同加热方式以及不同环境和饲粮条件下得到的牛奶代谢物差异与牛奶质量的相关性;并总结了代谢组学技术鉴定牛奶中药物残留的应用,该技术可识别牛奶掺假问题;同时归纳了不同技术方法在牛奶质量和安全领域应用的特点。总之,该文阐明了代谢组学在鉴定牛奶品质中的应用范围,总结了近年来代谢组学在牛奶质量和安全方面的进展。
    36  酱油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及生物酶的研究进展
    赵雪,张展开,张智宏,高献礼
    2024, 40(2):329-33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1120
    [摘要](72) [HTML](30) [PDF 3.03 M](210)
    摘要:
    酱油是以大豆或豆粕、小麦粉或麸皮为原料,依靠微生物发酵而生产的一种液态调味品。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对原料中的蛋白、淀粉等营养物质进行分解,此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是微生物所分泌产生的生物酶。当前国产酱油采用米曲霉沪酿3.042(Aspergillus oryzae 3.042)进行发酵,利用其产生的碱性和中性蛋白酶把原料中的蛋白分解为 氨基酸和多肽,为酱油提供以鲜味为主的多种滋味,但仅以米曲霉单菌种酿造的酱油存在原料利用率低、风味相对差等问题。随着消费者对酱油品质要求的提高,学术界和生产企业正在通过微生物诱变、多菌种发酵、生物酶制剂应用等多种方式改善发酵过程中生物酶的种类和活性,以进一步提升酿造酱油的品质。该文重点综述了酱油酿造过程中的关键微生物、生物酶及其研究进展和在酱油中的应用,以期对利用微生物、生物酶制剂提升酱油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37  桔梗多糖的制备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孙小雯,杜新颖,付先军,绪扩,李可建
    2024, 40(2):338-34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021
    [摘要](78) [HTML](25) [PDF 3.12 M](195)
    摘要:
    桔梗为桔梗科多年生植物[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 A.DC.]的根,具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是药食同源大宗品种之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桔梗根鲜品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常被腌制为咸菜,市场需求量大,其干燥根则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等病症。现有研究表明,桔梗中含有丰富的功能性多糖,在免疫调节、抗炎、止咳等生物活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开发前景。然而,当前国内外主要针对其结构与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尚无关于桔梗多糖的系统文献综述。该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桔梗多糖提取、分离纯化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对桔梗多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为日后桔梗多糖类成分的研究和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8  体外发酵对柑橘黄酮的生物转化及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陈嘉序,潘兆平,王雪,郝丹丹,李涛,付复华
    2024, 40(2):346-35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159
    [摘要](60) [HTML](27) [PDF 4.93 M](184)
    摘要:
    柑橘黄酮是一类主要存在于柑橘属植物果实外皮中的次生代谢物,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可预防和改善与氧化应激、炎症、癌细胞增殖和脂质积累等造成的健康问题。然而,柑橘黄酮普遍存在溶解性不高、稳定性较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通过体外发酵技术对柑橘黄酮的特定结构进行修饰,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并增强功能活性。该文从柑橘黄酮的结构与分类、参与体外发酵的微生物及酶种类、柑橘黄酮的体外转化过程及代谢产物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生物催化剂对柑橘黄酮的定向结构修饰作用,并总结了生物转化对柑橘黄酮产物抗氧化、抗炎、抑制癌细胞增殖、抗病毒、降脂等多种功能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柑橘黄酮的生物转化研究及新型功能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39  饮食与新冠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周合江,苏凌燕
    2024, 40(2):357-36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0038
    [摘要](54) [HTML](20) [PDF 3.85 M](155)
    摘要:
    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发现的线性单链的RNA冠状病毒。COVID-19世界范围内大流行带来了无数经济、政治、社会后果,尤其是人类健康后果。饮食在新冠病毒感染风险和症状严重程度的作用正在凸显。大量证据表明,均衡健康的饮食模式可以减少COVID-19感染及重症的风险。该文就国内外饮食与新冠病毒感染风险及严重程度研究进行汇总,指出益生菌或益生元、膳食纤维、十字花科蔬菜、维生素C和膳食多酚的膳食模式是COVID-19感染及重症的保护因素;而过加工食品和高糖(果糖、葡萄糖)高脂高蛋白饮食模式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因素。该文提倡的饮食模式可能为通过饮食干预预防或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指导。
    40  冰晶生长对冷冻水产品品质影响及新型冷冻方式研究进展
    罗江美,赵茜,赵健茹,孙海涛,邵信儒,王超,曹亚茹,汪灵松,韦凤举
    2024, 40(2):366-37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2.1631
    [摘要](68) [HTML](25) [PDF 2.48 M](192)
    摘要:
    冷冻技术在水产品保鲜方面应用广泛,但水产品在冻结过程中受冰晶形成、晶体生长与冰晶重结晶的影响,易造成细胞结构的破损,导致水产品品质下降。为深入分析冰晶生长与水产品品质变化间的关系,该文总结了冰晶生长对水产品的蛋白质变性、脂肪氧化、持水力、质构及感官特性影响,综述了物理场辅助冻结及添加抗冻剂、重结晶抑制剂等减小冰晶尺寸的新方法,为控制冰晶生长及提高冷冻水产品品质提供了理论参考

    主编:李琳教授

    创刊:现代食品科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078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20/TS

    国内邮发代号:46-349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