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36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知母皂苷元对脂多糖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亚型M1/M2的极化及其抗炎活性
    杨志友,胡雪琼
    2020, 36(11):1-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06
    [摘要](761) [HTML](207) [PDF 117.53 M](1084)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知母皂苷元(SAR)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M1向M2亚型的极化及其抗炎作用机制。采用MTT法评价SAR对小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Griess法检测NO释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IL1β、IL6和IL10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原代小胶质细胞M1和M2亚型,检测p-p65(磷酸化核转录因子亚基65)、p-p38(磷酸化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38)和PPARγ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SAR 0.01~1 μmol/L浓度时对正常状态和LPS 100 ng/mL诱导的炎症状态下BV2小胶质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10和25 μmol/L浓度时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与正常组相比,LPS组NO释放量增加了22.64%,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量上调了25.5%、13.28%和48.21%,而IL10的表达量下调了14.97%,Cox2阳性和Ym1/2阴性表达的M1亚型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加,p38和p65的磷酸化水平分别是正常组的2.80倍和1.86倍,PPARγ的表达量降低了73.90%;与LPS模型组比较,SAR在0.1和1 μmol/L浓度时能抑制NO的释放和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分泌;0.1和1 μmol/L SAR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亚型极化,显著降低p38和p65的磷酸化水平并上调PPARγ的表达。知母皂苷元的抗炎作用机制为通过激活PPARγ而抑制p65和p38的磷酸化,促进小胶质细胞由M1向M2亚型极化,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和炎症效应分子NO的释放。
    2  多廿烷醇的模拟胃肠吸收及代谢产物分析
    朱艳娇,黎鹏,孟飞,黄冬婷,黄俊生,项辉
    2020, 36(11):9-1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65
    [摘要](167) [HTML](357) [PDF 23.67 M](703)
    摘要:
    为探究多廿烷醇在胃肠道系统及整体动物的吸收和代谢情况,本文分别利用单相静态胃肠模拟系统、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及整体动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多廿烷醇能在单相静态胃肠模拟系统中被代谢成C12:0、C16:0和C18:0三种饱和脂肪酸,人工肠液比人工胃液多降解42%的多廿烷醇并转化成饱和脂肪酸;在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实验中,多廿烷醇Papp值为7.02×10-2 cm/min,其易被大鼠肠道吸收,且在肠道中可被代谢成饱和脂肪酸和一定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小鼠整体动物实验中,100 mg/kg多廿烷醇灌胃1、4、12 h后检测烷醇和脂肪酸,发现多廿烷醇能以原型进入机体,也能通过肠道代谢成脂肪酸进入机体,影响血清脂肪酸水平,使动物血清某些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增加。本实验揭示,多廿烷醇可在胃肠道代谢,并以烷醇原型或者代谢产物的形式进入机体,影响了机体脂肪酸水平,这可能是其发挥血脂调节功能的物质基础。
    3  辣木油脂对多糖诱导小鼠肠道炎症的改善作用
    曾榛,莫敏敏,黄妍,陈城宇,桂中玉,何雯,雷少玲,宋家乐
    2020, 36(11):17-2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543
    [摘要](390) [HTML](137) [PDF 42.31 M](631)
    摘要:
    探讨辣木油干预对LPS诱导雄性ICR小鼠肠道炎症的改善作用及机制。采用脂多糖(LPS,3.5 mg/kg)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肠道炎症模型后,连续7 d给予辣木油灌服,玉米油为对照。观察小鼠体重、结肠组织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测定血清及结肠中细胞因子[IL-1β,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qRT-PCR法检测结肠内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白介素(Interleukin, IL)-1β的mRNA水平。辣木油显著抑制LPS造成的小鼠体重下降,降低小鼠结肠重量与长度比(p<0.05)。辣木油干预同时也显著降低模型小鼠血清炎性因子(IL-1β:175.44 ng/L,IL-6:82.12 ng/L,IL-18:82.91 ng/L和TNF-α:51.75 ng/L)和结肠中(IL-1β:184.12 ng/L,IL-6:58.19 ng/L,IL-18:52.32 ng/L和TNF-α:81.31 ng/L)水平,且能够显著降低模型小鼠结肠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至86.32 ng/L(vs 损伤组:113.59 ng/L,p<0.05)。与损伤组相比,辣木油分别抑制Nlrp3(39.31%),Asc(42.81%),caspase-1(35.59%)和IL-1β(28.62%)的mRNA表达。结论提示,辣木油具有改善LPS所致小鼠肠道炎症的效果。而这一机制可能与辣木油能够抑制结肠组织内NLRP3小体的过度活化有关。
    4  人参多糖对冠心病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万浩芳,应佳妮,关旸,王林燕
    2020, 36(11):24-2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510
    [摘要](223) [HTML](209) [PDF 5.27 M](514)
    摘要:
    本文研究了人参多糖对冠心病大鼠线粒体的保护作用。通过建立冠心病大鼠模型,采用人参多糖进行干预,检测线粒体钙(Ca2+)、琥珀酸脱氢酶(SDH)、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水平,以及可溶性Fas(FAS)、Fas配体(FASL)、B淋巴细胞瘤-2(Bcl-2)及B淋巴细胞瘤-2基因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结果表明,随着人参多糖作用浓度的增加,Ca2+浓度和SDH活性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其中,高剂量组Ca2+浓度、SDH活性分别为43.41 μmol/g和7.21 U/mg。人参多糖作用后,高剂量组MDA含量、GSH-Px酶活和SOD酶活分别为4.19 nmol/mL、132.42 U/mg和90.18 U/mL,与模型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与模型组相比,人参多糖能显著降低大鼠的FASL、FAS、Bcl-2及Bax表达水平(p<0.05)。其中高剂量组的FASL、FAS、Bcl-2及Bax的表达量分别为1.21、1.09、1.08和1.02。结果说明,人参多糖可改善冠心病模型大鼠血脂异常,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的作用,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较强。
    5  富含γ-氨基丁酸酸奶对小鼠睡眠的促进作用
    莫小叶,骆鹏飞,俞兰秀,吕乐,李科,刘冬,孙海燕
    2020, 36(11):29-3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84
    [摘要](518) [HTML](274) [PDF 12.78 M](989)
    摘要:
    采用ICR小鼠体内实验探讨富含GABA酸奶对小鼠睡眠的促进作用及机制。通过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长实验、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研究富含GABA酸奶对小鼠睡眠的改善作用,通过测定小鼠血清和脑组织中的Gly、GABA、5-HT和Glu的含量变化探讨富含GABA酸奶对PCPA所致小鼠失眠模型的改善机制。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富含GABA酸奶80 mg/kg、160 mg/kg剂量组小鼠入睡率均由0显著提高至60%(p<0.05);富含GABA酸奶(80 mg/kg)组能将小鼠睡眠时长由43.40 min显著延长至156.20 min(p<0.05);但富含GABA酸奶各剂量组均无缩短小鼠睡眠潜伏期的作用。在失眠实验中,与失眠模型组比,富含GABA酸奶能够显著增加失眠小鼠脑组织中抑制性氨基酸GABA和Gly的含量(p<0.05),GABA含量升至1.10 ng/mL,Gly含量升至28.78 ng/mL。本研究结果显示,富含GABA酸奶能够有效延长ICR小鼠的睡眠时长,改善小鼠的失眠状态,其机制与增加小鼠脑内抑制性递质GABA及Gly的含量有关。
    6  二氢杨梅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陈庆,贾强,王欢,李佳涵,严静,吴蓝洁,李怡菲
    2020, 36(11):36-4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13
    [摘要](311) [HTML](109) [PDF 47.14 M](705)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二氢杨梅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二氢杨梅素溶液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倒置显微镜、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二氢杨梅素溶液对骨肉瘤细胞形态、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细胞周期蛋白和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呈显著的剂量依赖型,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24.41±1.25 μM。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表明,经二氢杨梅素处理后,G0/G1期细胞数百分比从60.20%下降到21.50%,而G2/M细胞数百分比从11.60%增加到45.30%,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表达下降引起细胞周期阻滞;此外,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的比例显著下降,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具有显著的抗骨肉瘤增殖活性,可开发一种潜在的治疗骨肉瘤的功能食品或药物。
    7  纹党多糖提高果蝇生命力和抗氧化活性
    叶文斌,何玉鹏,陈耀年,杨文,赵庆芳,周紫鹃
    2020, 36(11):42-4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500
    [摘要](240) [HTML](130) [PDF 1.13 M](618)
    摘要:
    以纹党多糖(Codonopi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CPP)为材料,研究多糖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生育力和寿命及抗氧化活力的影响。将黑腹果蝇随机分为50、100、200和400 mg/L剂量处理组,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连续培养四代,考查不同浓度的纹党多糖对果蝇生存能力的影响,包括果蝇子一代到子四代(F1~F4)生育力和寿命的变化,雌、雄果蝇数量的变化,测定百草枯急性氧化损伤下的存活时间、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400 mg/L剂量的CPP能显著提高F1~F4代雌、雄果蝇世代生育力,与对照相比后代果蝇数量增加了150%(p<0.01),延长F1~F4代雌、雄果蝇寿命,与对照相比后代果蝇寿命增加了34.07%(p<0.01),延长百草枯急性氧化损伤下F1~F4代雌、雄果蝇的平均存活时间,与对照相比存活时间延长了7.06 h和6.28 h(p<0.01),同时提高了果蝇体内SOD和CAT活性(p<0.01),降低了果蝇体内的MDA含量(p<0.01)。研究结果表明,CPP能显著提高F1~F4代雌、雄果蝇世代生育力,延长寿命,延长百草枯急性氧化损伤下果蝇的存活时间,提高了果蝇的抗氧化能力和生命力,促进了生殖能力,表现出剂量效应,果蝇世代总量雌、雄果性别比接近1:1。
    8  白藜芦醇改善γ射线诱导的T-淋巴细胞损伤大鼠的免疫功能
    卓微伟
    2020, 36(11):49-5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92
    [摘要](196) [HTML](163) [PDF 700.21 K](456)
    摘要:
    本文研究了白藜芦醇改善γ射线诱导的T-淋巴细胞损伤大鼠的免疫功能。选取SPF级50只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20 μmol/L)、中剂量组(40 μmol/L)和高剂量组(80 μmol/L),建立γ射线诱导的T淋巴细胞损伤模型大鼠。建模成功后,对大鼠进行白藜芦醇灌胃处理,按实验设计对大鼠细胞T细胞增殖率、T淋巴细胞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 kB,NF-kB)表达、T淋巴细胞(CD3、CD4、CD8)、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γ)、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3(Interleukin-3,IL-3)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中剂量组(40 μmol/L)白藜芦醇的T细胞增殖率、CD3、CD4、CD8、CD4/CD8分别为2.15%、54.15%、35.11%、21.45%、2.11。白藜芦醇对T细胞分泌的IF-γ、IL-12、IL-4、IL-3的水平分别为21546.15 pg/mL、212.15 pg/mL、645.56 pg/mL、221.15 pg/mL,与其他实验组均呈显著差异(p<0.05),说明白藜芦醇能够明显抑制调节T细胞,改善大鼠的免疫功能。
    9  改善代谢综合征作用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评价
    杨舸,张麟,王超,赵玉娟,赵子健,高磊,崔伟东,李盛钰
    2020, 36(11):54-6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40
    [摘要](180) [HTML](249) [PDF 6.77 M](721)
    摘要:
    为了筛选具有改善代谢综合征作用的乳杆菌,本研究以高脂高糖饮食建立代谢综合征小鼠模型,以小鼠体质量、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为指标,从传统发酵食品中自主分离鉴定出6株乳杆菌并评价其改善代谢综合征作用。API 50 CHL糖发酵和16S rDNA部分序列测序比对结果表明,6株乳杆菌均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6株菌均具有降低小鼠体重、调节血脂紊乱、降低炎症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但菌株间作用有差异。其中,植物乳杆菌S9能够明显改善代谢综合征模型小鼠的胰岛素抵抗指数(29.26%),并显著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TC(13.22%)、甘油三酯TG(9.97%)、低密度脂蛋白LDL-C(21.31%)、游离脂肪酸FFA(32.33%)的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15.91%)的水平。植物乳杆菌S9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白细胞介素-1β,IL-1β 12.0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20.46%、白细胞介素-6,IL-6 15.90%、C-反应蛋白CRP 37.28%、脂多糖LPS 10.01%)。因此,基于上述筛选评价的结果,植物乳杆菌S9可作为潜在的功能性菌株用于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
    10  UVC-GA抑制牡蛎肉质表面E.coli O157:H7生长
    甘晖,关意寅,王园园,阮志德,杨琼,陈秀荔,卢小花,马华威,吕敏
    2020, 36(11):61-6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21
    [摘要](147) [HTML](118) [PDF 39.29 M](649)
    摘要:
    紫外辐射食没子酸抑菌液(UVC-GA)是通过紫外线短波(UV-C)辐照没食子酸(GA)开发一种新型光诱导增强GA抑菌的方法,将UV-C辐照GA 12 h形成新型UVC-GA抑菌液,E. coli O157:H7减少量达3.57 log cfu/mL,比GA显著高22.33倍。UVC-GA的抑菌活性受辐照时间、波长和pH的影响,60 min辐照后使E. coli O157:H7减少4.42 log cfu/mL,比紫外线中波UVB-GA和紫外线长波UVA-GA显著高64.25%和223.47%,pH 3下比pH 7和pH 11分别高94.23倍和87.62倍。UVC-GA加入苯磺酸(BSA)后抗菌活性显著降低至0.63 log cfu/mL(p<0.05),说明UVC-GA内的醌类化合物增强了其抗菌活性。加入活性氧(ROS)猝灭剂,UVC-GA比二甲基亚甲砜(DMSO)和甘露醇处理组比UVC-GA抗菌效果显著降低了4.56%和8.15%(p<0.05),且UVC-GA内有过氧化氢的生成及E. coli O157:H7氧化应激水平增加,表明ROS在UVC-GA的抗菌作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结果表明,UVC-GA可有效抑制牡蛎肉质表面E. coli O157:H7,正确处理UV-C辐照的GA可作为一种新型抑菌液应用于牡蛎或其它食品的抑菌。
    11  固态发酵番石榴叶精油释放及其活性变化
    魏唯倩,罗游,胡曦,方郑,吴振强
    2020, 36(11):70-7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126
    [摘要](265) [HTML](192) [PDF 15.29 M](783)
    摘要:
    本研究采用红曲霉和巨大芽孢杆菌对番石榴叶基质进行混菌固态发酵,探讨发酵过程中番石榴叶精油成分的释放。结果表明,发酵后番石榴叶精油中的20种主要成分种类不变,但精油提取率显著提高,发酵10 d提取率达到未发酵组的6.53倍。组织结构分析结合酶学分析推断,糖苷酶破坏了番石榴叶的细胞壁、腺毛和液泡等结构,并进一步切断糖间链接和糖苷键,促进番石榴叶中芳香化合物的释放。发酵后番石榴叶精油的2,2-二苯基-1-苦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26.15%,但是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5-脂氧合酶和酪氨酸酶的抑制能力分别提高 32.66%、18.73%和7.87%,发酵10 d后相应IC50分别达到20.47±2.49 mg/mL、23.21±1.92 μg/mL和107.41±3.48 μg/mL,综合来看发酵能改善该精油的抗氧化和生物活性。本成果可为果树叶精油高效提取提供新方法,为开发新型活性天然保健产品提供途径。
    12  3株哈密瓜致腐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碳源代谢分析
    王宇滨,冯雨晴,鲁榕榕,和朝军,赵晓燕,王丹,马越,张超
    2020, 36(11):80-8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03
    [摘要](188) [HTML](114) [PDF 26.50 M](644)
    摘要:
    哈密瓜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腐败,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贮藏过程中自然腐烂的哈密瓜分离纯化出致腐病原菌3株,通过形态学观察、ITS测序分析、表型分析的方法鉴定出菌株CYS为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JN942915.1),菌株CJS为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KM877467.1),菌株CWS为娃儿藤内生真菌(Diaporthe sp.,LT965977.1);采用Biolog-FF技术对3株致腐病原菌的生长和代谢能力进行分析,发现菌株CYS代谢的主要碳源有44种,对羧酸的代谢能力最强,其次为氨基酸和糖;菌株CJS代谢的主要碳源有22种,对氨基酸的代谢能力最强,其次为羧酸和糖;菌株CWS代谢的主要碳源有41种,对糖的代谢能力最强,其次为羧酸和氨基酸。由此可以分析,果蔬表面及环境中存在的病原菌会因为有利于其生长的物质(如糖类、氨基酸、羧酸类物质)存在而加快代谢速度,从而会加速果蔬腐烂变质。通过本研究结论可以进一步揭示致腐病原菌侵染机制,并为果蔬贮藏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3  新鲜龙牙百合各萃取部位抗氧化、抗炎活性评价及化学成分分析
    赵康宏,周峰,严思恩,刘东波,谢红旗
    2020, 36(11):87-9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69
    [摘要](245) [HTML](154) [PDF 15.63 M](934)
    摘要:
    本文采用H2O2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和脂多糖(LPS)诱导的细胞炎症模型对鲜龙牙百合80%乙醇溶液提取物及其各萃取部位进行抗氧化、抗炎活性评价,并基于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具有显著活性的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饱和正丁醇萃取部位(50 μg/mL)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可对RIN细胞中抗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2.78倍(SOD)、3.79倍(GSH)、6.27倍(CAT);三氯甲烷萃取部位(50 μg/mL)的抗炎活性最强,对RAW 264.7细胞内NO、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抑制率分别达55.21%、20.86%和84.95%。其中,水饱和正丁醇部位主要由12种化合物(包括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5个苯丙素酸和6个甾体皂苷)组成,三氯甲烷部位主要由14种化合物(包括7个苯丙素酸、1个薯蓣皂苷元和6个甾体皂苷)组成,有4个化合物为共有组分。因此,鲜龙牙百合具抗氧化、抗炎活性的物质基础可能是苯丙素酸和甾体皂苷类化合物,且二者多集中在水饱和正丁醇和三氯甲烷萃取部位。本文旨在为研究百合具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14  杂交䱻鱼鱼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比较
    柯欢,杨壮志,陈健,陈霞,郭添荣,吴文林,周易,张崟
    2020, 36(11):98-10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99
    [摘要](223) [HTML](168) [PDF 771.64 K](478)
    摘要:
    为了了解培育新品种杂交䱻鱼与父母代营养价值的差异,本文以罗非鱼对参照,比较了花䱻、唇䱻和杂交䱻鱼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与罗非鱼相比,三种䱻鱼具有高灰分低脂肪的特点,但基本营养成分差异不大;三种䱻鱼的甜味氨基酸Gly含量依次为杂交䱻(5.48%)>唇䱻(5.41%)>花䱻(5.05%)>罗非鱼(4.50%),但三种䱻鱼的Gly含量及必需氨基酸含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䱻鱼的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但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更高,PUFA唇䱻(47.24%)显著性高于(p<0.05)PUFA杂交䱻(42.24%)和PUFA花䱻(35.02%),PUFA杂交䱻(42.24%)显著性高于(p<0.05)PUFA花䱻(35.02%),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含量依次为唇䱻(18.39%)>杂交䱻(13.71%)>罗非鱼(11.90%)>花䱻(8.90%)。总之,花䱻鱼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更高,是优质蛋白源;唇䱻鱼的脂肪酸营养价值更优;杂交䱻鱼的营养更全面。
    15  三种植物精油的成分分析及其抑菌活性比较
    孙达,夏兵
    2020, 36(11):104-11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36
    [摘要](398) [HTML](154) [PDF 7.09 M](1115)
    摘要:
    为比较柠檬草、茉莉花、姜黄三种植物精油的组成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本试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样品成分,进而通过滤纸片法和梯度稀释法分析样品的抑菌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姜黄精油主要特征成分为姜黄酮(12.87%)、芳姜黄酮(38.53%)和姜酮(20.36%),具有抑菌活性的成分包括莰烯(2.38%)等;柠檬草精油的主要成分为柠蒙烯(12.72%)、柠檬醛(8.52%)和异松油烯(17.53%),具有抑菌活性的成分包括柠檬醛(8.52%)等;茉莉精油的主要特征成分为芳樟醇(11.88%)、乙酸苄酯(9.31%)和肉桂醛(31.87%),具有抑菌活性的成分包括肉桂醛(31.87%)等。柠檬草精油、茉莉精油、姜黄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10 mm、10.22 mm、7.84 mm,阳性对照的乳酸链球菌素抑菌圈直径则为13.40 mm。上述三种植物精油均包含具有一定抑菌活性的物质,且在抑菌圈试验中表现出抑菌性,与乳酸链球菌素相比,抑菌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柠檬草精油>茉莉精油>姜黄精油。
    16  低氧贮藏对鸭梨品质和生理病害的影响分析
    冯云霄,何近刚,程玉豆,李丽梅,关军锋
    2020, 36(11):114-12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344
    [摘要](154) [HTML](256) [PDF 21.64 M](867)
    摘要:
    为探讨低氧贮藏对鸭梨品质和生理病害的影响,设置1%、3%、5%和10% O2处理,以空气贮藏作为对照,分析其在冷藏(0 ℃)和货架期间(20 ℃)果实品质、黑皮、果心褐变和冷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低氧处理(1%、3%、5%和10% O2)可延缓鸭梨果实硬度下降,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升高,延缓Vc和可滴定酸含量降低;3%、5%和10% O2处理果实黑皮指数较对照降低38.81%、48.11%和33.51%,而1% O2处理黑皮指数较对照提高7.74%;5%和10% O2处理组果心褐变指数较对照减轻51.64%和39.31%,1% O2处理果实果心褐变较对照增加44.43%;1%和3% O2处理增加了果实冷害,180 d时冷害指数分别为0.65和0.09。进一步研究发现,3%、5%和10% O2处理能够延缓果心总酚含量下降,显著抑制果皮相对电导率和果心PPO活性升高。综合分析表明,5% O2处理对于保持鸭梨贮藏品质和减少生理病害效果最佳。
    17  不同保鲜剂对蓝莓保鲜效果的比较
    张莉会,李志航,廖李,乔宇,张金木,陈学玲
    2020, 36(11):121-12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57
    [摘要](435) [HTML](247) [PDF 54.32 M](581)
    摘要:
    为了延长蓝莓的贮藏期,本研究以蓝莓为原料,研究了丁香酚缓释保鲜、丁香提取液、乙醇熏蒸、气调保鲜、丁香酚缓释结合气调保鲜5种不同保鲜剂对其贮藏期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这5种保鲜剂能显著抑制蓝莓果实腐烂和质量损失率,有效缓解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糖、Vc含量的降低,抑制MDA含量的上升,同时,可使蓝莓果实保持较高的SOD活力。贮藏49 d时,经丁香酚缓释结合气调包装的蓝莓腐烂率和失重率分别为50.13%和2.71%,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糖、Vc、花色苷含量分别为7.06%、7.26 g/kg、4.14 g/100 g、0.93 g/100 g和117.48 mg/100 g,MDA含量为26.84 nmol/g,SOD活力为176.34 U/mL。与对照组相比,丁香酚缓释结合气调包装能延长蓝莓14 d贮藏期。结果表明,5种保鲜处理对蓝莓具有一定的保鲜作用,其中丁香酚缓释结合气调包装保鲜方式最好。
    18  “真空预冷+气调包装”提高桑叶菜在模拟电商物流条件下的贮藏品质
    杨腾达,陈于陇,曾凡坤,叶明强,王玲,罗政,陈飞平
    2020, 36(11):130-13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371
    [摘要](167) [HTML](154) [PDF 4.71 M](786)
    摘要:
    为探索一种更有效的延长桑叶菜货架期的保鲜技术,本试验以单一气调包装为对照,研究不同真空预冷终温结合气调包装对桑叶菜在模拟电商物流贮藏条件下外观品质、失重率、顶空气体分压、呼吸强度和部分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预冷对桑叶菜品质具有双面性。较低的预冷终温(5 ℃)反而加速桑叶菜采后品质劣变、不利于贮藏保鲜;适宜的预冷终温(15 ℃)可显著延缓桑叶菜采后外观品质劣变、抑制呼吸作用,减少营养价值流失。15 ℃真空预冷结合气调包装技术可使桑叶菜在模拟电商物流条件下(非冷链)的保鲜期延长到不少于96 h;处理后桑叶菜的呼吸强度显著低于CK(597.20~308 mg CO2/(kg h) vs 464.66~298 mg CO2/(kg h)),袋内的气体氛围保持较佳水平(氧气:1.44~3.13 kPa、二氧化碳:7.30~7.56 kPa);贮藏96 h后,与CK相比,真空预冷+气体包装处理桑叶菜的色差L*值高0.52°,a*值低0.41°,多酚和维生素C保留率分别高了7.89%和7.00%,这表明适宜的真空预冷结合气调包装技术可延缓桑叶菜采后品质下降。研究结果不仅为桑叶菜常温物流保鲜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而且对丰富目前有关桑叶菜采后保鲜技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19  微孔自发气调包装对冠玉枇杷的保鲜效果
    马佳佳,隋思瑶,孙灵湘,黄桂丽,王毓宁
    2020, 36(11):137-14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85
    [摘要](220) [HTML](374) [PDF 19.76 M](596)
    摘要:
    为探讨微孔自发气调包装对枇杷品质及风味特性的影响,本文以冠玉枇杷为试材,分别研究了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微孔包装与聚乙烯(PE)自粘膜普通包装在温度(6±0.5)℃,相对湿度90%~95%的冷藏环境下对枇杷感官品质、理化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PE自粘膜普通包装相比,微孔包装具有较好的自发气调效果(O2:12.40%,CO2:7.80%),枇杷果实失重率仅为1.24%、腐烂率为10.00%,商品率达90.00%;可溶性固形物高出普通包装5.67%,葡萄糖、果糖、山梨醇含量分别高出4.13%,4.51%,51.34%,蔗糖含量低30.99%;味觉指标中酸味高出25.04%,甜味、鲜味分别低20.32%、27.17%。微孔包装的枇杷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少于普通包装,对香气值贡献最大的己醛、(E)-2-己醛含量分别高出1.10倍和39.59%。结论:微孔包装可延缓枇杷果实理化品质的下降,降低可溶性单糖和山梨醇含量损失,延缓味觉指标的变化,抑制贮藏后期挥发性物质种类的增加,保留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在提高商品性的同时延迟枇杷风味的下降,作为枇杷果实采后保鲜零售包装有潜在的市场前景。
    20  暂养过程中亚硒酸钠对斑点叉尾鮰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
    鉏晓艳,李海蓝,赵雅静,刘舒彦,李湃,廖涛,熊光权
    2020, 36(11):147-15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39
    [摘要](162) [HTML](112) [PDF 903.90 K](448)
    摘要:
    为阐明暂养过程中亚硒酸钠对斑点叉尾鮰血液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将斑点叉尾鮰随机分为4组(每组20条,鱼水比130 g:1 L),添加亚硒酸钠(Na2SeO3)至水中初始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0.1、0.2、0.5 mg/L,禁食暂养4 d,每天取样检测鮰鱼肝脏代谢、能量代谢、免疫蛋白及氧化应激等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暂养初期,0.1 mg/L Na2SeO3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指标值显著(p<0.05)低于0.2 mg/L组和0.5 mg/L组。随着暂养天数增加,Na2SeO3组血清ALT活力和AST活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0.1 mg/L Na2SeO3组暂养2 d时,ALT和AST活力跟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最大降幅分别达75.39%和170.13%。随暂养时间延长,0.1 mg/L Na2SeO3组MDA浓度大部分显著(p<0.05)低于0.2 mg/L组和0.5 mg/L组;血糖先显著升高(p<0.05)后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趋势相反,延缓了血糖下降速率。以上结果表明,鱼水比130 g:1 L时,Na2SeO3在水中初始浓度0.1 mg/L暂养2 d左右,可缓解斑点叉尾鮰的应激反应、延缓禁食导致的血糖降低过程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21  发酵小米体外胃肠消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
    吴慧琳,李苗云,朱瑶迪,赵改名,高浩源,肖康,任宏荣,赵莉君
    2020, 36(11):154-16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19
    [摘要](179) [HTML](235) [PDF 3.00 M](700)
    摘要:
    以小米酸肉中辅料小米为研究对象,分析辅料小米餐后血糖变化及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消化率、粒经变化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餐后时间的延长,血糖值在0~30 min时先增加,大于30 min迅速降低,餐后240 min时血糖值为22.79 dl/mg基本稳定,与300 min时血糖值23.42 dl/mg无显著差异(p<0.05),样品在分别经口腔、胃、小肠消化的过程中,随消化过程的进行产物粒经逐渐减小,蛋白质及脂肪消化率逐渐增加,消化至胃肠阶段时蛋白质消化率为69.45%、脂肪消化率为29.88%,在抗氧化试验中,随消化的进行多酚及多肽含量显著增加(p<0.05),最高为6.06 mg/100 g,多肽含量最高为5.21 mg/mL;随消化的进行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加,消化液中-OH自由基清除率最大值为81.63%、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大值为78.12%、ABTS清除率最大值为7.62%。综合分析,辅料小米较小米对照样品餐后血糖偏低,蛋白质、脂肪消化率高,同时辅料小米多酚、多肽含量及抗氧化活性(-OH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清除率)均比小米对照样品高,为小米发酵类产品的开发提供基础,而对小米发酵类产品营养健康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海藻酸钠-壳聚糖表面修饰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复合脂质体的制备
    刘欣,罗志刚,李小林
    2020, 36(11):163-16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060
    [摘要](285) [HTML](301) [PDF 34.97 M](908)
    摘要:
    为了增强脂质体的稳定性,本研究将壳聚糖、海藻酸钠逐层修饰在维生素C(Vc)/β胡萝卜素(βC)复合脂质体(L)的表面,制备出了壳聚糖单层修饰脂质体(C-L)和海藻酸钠-壳聚糖双层修饰脂质体(S-C-L),并对三种脂质体的包埋率、粒度分布、微观形态、形成机理和贮藏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面修饰前后,脂质体中活性成分的包埋率无显著变化,其中Vc的包埋率高于75%,βC的包埋率高于95%;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表明,经表面修饰后,脂质体的z-平均粒径从250.1 nm增大到541.9 nm;Zeta-电位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壳聚糖和海藻酸钠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成功修饰在脂质体表面,不改变脂质体的内部结构;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C-L和S-C-L中Vc和βC的保留率在同一条件下要比L中Vc和βC的保留率约高2%~10%,说明脂质体经表面修饰后,其贮藏稳定性增强。
    23  宰后不同成熟时间处理对白切鸡肉食用品质的改善
    胡洋健,邓绍林,张馨月,赵俊丰,尹东山,韩敏义,徐幸莲
    2020, 36(11):170-17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505
    [摘要](235) [HTML](214) [PDF 35.65 M](700)
    摘要:
    选取合适的宰后时间处理使鸡肉肉质成熟,对肉鸡加工产品的品质形成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仪器评价方法结合感官评定分析了不同屠宰时间对白切鸡食用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白切鸡的工业生产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本实验采取同一规格的麻黄鸡宰后胴体,分成三个不同宰后时间(1 h、2 h和3 h),应用工业化生产条件煮制成白切鸡,并对白切鸡进行颜色、pH值、质构、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和感官评分,对各指标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探寻各仪器测定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仪器分析指标与感官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结果,对不同宰后时间下白切鸡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情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宰后时间煮制的白切鸡在表皮颜色(L*:73.24~76.47,b*:29.73~37.05)质构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宰后时间较长的处理组在感官评分(71.00~85.50)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上均较宰后时间较短的两个处理组有更好的表现。实验所得各项产品品质指标在不同宰后时间下的变化情况可以为白切鸡工业生产和品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24  两步乳化法改善蛋白基高内相乳液稳定性
    张莉丽,唐传核
    2020, 36(11):180-18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007
    [摘要](356) [HTML](281) [PDF 65.63 M](1122)
    摘要:
    本研究以天然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蛋白模型,针对其制备的蛋白基高内相乳液(HIPEs)稳定性差的问题,在对蛋白不改性的基础上,改变乳化方式即采用两步乳化法能产生显著的改善效果。先用高能均质方式(高速均质30000 r/min、超声、微射流)制备出油相(φ)为0.2,体积平均粒径(d4,3)在17.60~0.425 μm范围内的初始乳液,即微乳滴;再用低能均质方式(高速均质13500 r/min),以微乳滴为类Pickering稳定剂制备φ为0.8的HIPEs。通过改变蛋白浓度和制备初始乳液的均质能量,制备了不同特性的HIPEs,并对初始乳液的界面蛋白吸附率(AP%)、粒径进行了表征,同时对HIPEs室温存储20 d前后的外观、微观结构和流变特征进行了观测。最后对初始乳液进行了去除游离蛋白的对比实验和HIPEs的热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蛋白浓度在1 wt%最合适,但即使低至0.1 wt%依然可以制备出倒置不流动的HIPEs。当微乳滴的d4,3在2.16 μm及以下时可以有效提升HIPEs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微乳滴的存在显著改善了HIPEs的储藏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25  高杂粮含量面条制作的工艺优化
    闫美姣,李云龙,李红梅,仪鑫,孙元琳,赵琳
    2020, 36(11):188-19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550
    [摘要](305) [HTML](284) [PDF 48.84 M](754)
    摘要:
    为提高面条中的杂粮含量,强化面条营养与功效,本文利用真空冷挤压技术,以20%小麦粉为基料,以蒸煮损失率及感官评分为指标,对燕麦、青稞、苦荞粉进行复配;并控制水温、加水量、醒发时间,以蒸煮损失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对高含量杂粮面条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通过进行燕麦、青稞和苦荞粉的复配实验,小麦:燕麦:青稞:苦荞为2:3.75:1.25:3时,杂粮面条具有较好的的感官品质(感官评分为87分)和较低的蒸煮损失率(10.04%);在此配比下,对高含量杂粮面条的工艺进行优化,高含量杂粮面条的最佳制作条件为:加水量45%、在真空状态下醒发10.5 min、水温58 ℃,在此条件下,面条的蒸煮损失率较低,为8.01%,比复配试验面条的蒸煮损失率降低2.03%,品质有所改善。可利用真空冷挤压技术进行高含量杂粮面条的制作,得到口感佳、不易混汤的高含量杂粮面条。
    26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核桃花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李如蕊,陈欣,茹月蓉,穆宏磊,郜海燕,王振兴,阚欢
    2020, 36(11):196-20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43
    [摘要](312) [HTML](169) [PDF 614.94 K](431)
    摘要:
    为研究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核桃花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对核桃花提取物依次进行模拟口腔消化、胃消化和小肠消化,分别采用福林酚法和亚硝酸钠-硝酸铝法测定核桃花提取物在不同消化阶段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为指标,考察核桃花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口腔消化、胃消化和小肠消化过程中,核桃花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总酚含量从消化前的3.30 mg/mL降至消化后的0.62 mg/mL,降低了81.21%;总黄酮含量从2.88 mg/mL降至0.02 mg/mL,降低了99.31%;核桃花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从211.02 μg/mL上升到424.45 μg/m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值从220.63 μg/mL上升至421.82 μg/mL,铁还原能力从106.13 μg/mL下降为40.47 μg/mL。在模拟胃消化和小肠消化阶段,酸碱环境和消化酶的作用破坏了核桃花提取物中的抗氧化成分,使其抗氧化活性发生了显著下降。
    27  乳酸菌发酵刺梨-猴头菇饮料的工艺优化
    张珺,喻婷,许浩翔,黄海伦,胡萍,谭书明,王晓宇,冯丹丹
    2020, 36(11):202-21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51
    [摘要](276) [HTML](181) [PDF 63.75 M](727)
    摘要:
    为确定副干酪乳杆菌SR10-1发酵刺梨-猴头菇复合饮料的最佳工艺参数,本试验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刺梨、猴头菇、白砂糖为原料,接种副干酪乳杆菌SR10-1进行复合发酵。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刺梨-猴头菇复配质量比、副干酪乳杆菌SR10-1接种量、发酵时间及白砂糖添加量4个因素,以多糖含量和感官评分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对刺梨-猴头菇复合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刺梨-猴头菇复合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刺梨-猴头菇复配质量比2.6:1、副干酪乳杆菌SR10-1接种量2%、发酵时间4.6 d、白砂糖添加量18.5%。在此条件下,刺梨-猴头菇发酵饮料的多糖含量为9.10 mg/mL,感官评分为89.34分,Vc含量为243.57 mg/100 mL,SOD含量为5377.64 U/g组织湿重。刺梨-猴头菇复合发酵液色泽鲜亮光泽、香气浓郁协调、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开发价值。
    28  宰后成熟过程中猪肉保水性的变化
    薛盼盼,周晓燕,王秋玉,章海风
    2020, 36(11):212-21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38
    [摘要](297) [HTML](174) [PDF 4.82 M](1043)
    摘要:
    以三元猪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在第4、8、12、16、20、24、28、32和36 h分别检测蒸煮损失率、滴水损失率、贮藏损失率、剪切力值和pH值的变化情况,研究宰后成熟过程中猪肉保水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蒸煮损失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第20 h蒸煮损失率达到最大值32.80%;贮藏损失率和滴水损失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剪切力值在4~12 h内显著性上升(p<0.05),且在12 h达到最大62.29 N;pH值呈整体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其中,成熟时间与剪切力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pH值与蒸煮损失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滴水损失率与贮藏损失率呈较高的相关性(p<0.01)。综合指标,猪肉在宰后成熟36 h内保水性有先变弱后增强的趋势,在12~16 h内进入僵直高峰点,随后进入解僵成熟期。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深入研究宰后成熟过程中猪肉嫩度变化规律及机理提供基础指标和参考依据。
    29  不同腔体湿度对蒸汽辅助烤制西兰花营养特性及食用品质的比较分析
    梁咏雪,刘冬梅,王勇,陈东坡,周鹏
    2020, 36(11):217-22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45
    [摘要](223) [HTML](133) [PDF 589.55 K](415)
    摘要:
    本文以西兰花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腔体湿度(0%、25%、50%、75%、100%)条件下蒸汽辅助烤制西兰花的营养特性及感官品质进行分析。本文研究表明:新鲜西兰花中维生素C(Vitamin C,Vc)含量显著大于0%~25%腔体湿度下蒸汽辅助烤制的西兰花,与50%~100%腔体湿度下处理的西兰花没有显著差异。蒸汽辅助烤制后西兰花的多酚及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但随腔体湿度的增加,其保留率不断上升。随着腔体湿度的增大,西兰花的a*显著降低,b*无显著变化;0%腔体湿度烤制西兰花后L*显著高于25%~100%腔体湿度下处理的西兰花;除0%腔体湿度下烤制西兰花的硬度值和紧实度较大外,其它腔体湿度下西兰花的质构差异不显著。最后综合感官品质、营养指标及感官评定结果得出,西兰花蒸汽辅助烤制的最适腔体湿度为100%。
    30  TG酶-酪蛋白酸钠-海藻酸钠凝胶体系改善调理牛排品质
    杨鸿基,钱植龙,李浩,马传松,金洁,王凌波
    2020, 36(11):225-23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76
    [摘要](276) [HTML](191) [PDF 6.66 M](705)
    摘要:
    为提高调理牛排品质,促进产品完整性,解决调理牛排品质不均一的问题,本试验分别选择谷氨酰胺转氨酶(Glutamine transaminase,TG)质量分数为0.10%、0.20%、0.30%、0.40%、0.50%,酪蛋白酸钠质量分数为0.20%、0.40%、0.60%、0.80%、1%,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0.10%、0.20%、0.30%、0.40%、0.50%,作用时间为2 h、4 h、6 h、8 h、10 h,进行单因素试验,以牛排剪切力值、保形性、切片性、煮制粘连性及综合效果为指标确定试验条件,通过响应面法确定改善调理牛排品质的最佳工艺参数为:TG酶质量分数0.32%,酪蛋白酸钠质量分数0.40%,海藻酸钠质量分数0.31%,作用时间6 h,此时牛排的感官评分为4.85,感官评分预测值为4.89,相对偏差0.82%;拉伸强度为818.85 g·s,拉伸强度预测值为829.43 g·s,相对偏差1.27%。该结果可为调理牛排生产企业品质控制及标准化生产提供依据。
    31  不同制备方式的鱼油微胶囊挥发性成分及贮藏稳定性的比较
    崔婷婷,贾爱荣,白新峰,史亚萍,刘雪,刘昌衡
    2020, 36(11):236-24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71
    [摘要](269) [HTML](217) [PDF 19.65 M](657)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不同干燥工艺对鱼油和两种微胶囊挥发性成分以及贮藏稳定性的影响。以鱼油作为芯材,魔芋葡甘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作为壁材,制备成纳米乳液后通过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制备微胶囊。试验发现,鱼油、喷雾干燥微胶囊和冷冻干燥微胶囊共鉴定出8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鱼油42种,喷雾干燥微胶囊41种,冷冻干燥微胶囊20种,共有成分包括十四烷酸乙酯、9-十六碳烯酸乙酯、1-甲基-4-异丙基苯和1-甲基-4-异丙基苯。加速贮藏实验中两种鱼油微胶囊的过氧化值(POV)增长速率均较鱼油低,当贮藏时间达到30 d时,鱼油、喷雾干燥微胶囊和真空冷冻干燥微胶囊POV值分别为15.65 mmol/kg、8.89 mmol/kg和8.14 mmol/kg,喷雾干燥所得鱼油微胶囊包埋率下降速率较冷冻干燥鱼油微胶囊快,包埋率分别为34.29%和40.90%。综合分析,两种鱼油微胶囊制备方法均能够延缓鱼油氧化和掩蔽不良风味,但冷冻干燥制备鱼油微胶囊更佳,对制备鱼油微胶囊具一定的参考意义。
    32  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检测联用分析九制陈皮腌制存放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
    马瑞婷,吴悠,曹庸,胡海娥,李学莉,贺丽苹,张金桃,陈喆灵,廖子源
    2020, 36(11):244-25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30
    [摘要](181) [HTML](195) [PDF 26.15 M](668)
    摘要:
    研究九制陈皮腌制存放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为九制陈皮腌制存放工艺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未腌制干燥柑桔皮(原料)及腌制后不同存放时间点九制陈皮为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检测联用(GC-O/MS)对九制陈皮腌制存放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进行统计分析。共检测出58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超过1%的化合物有6种。主要为烯烃类化合物,有38种,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为D-柠檬烯,最高达81.84%。存放至8个月时,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最少。随着九制陈皮风味形成,不同化合物对风味的贡献有较大变化。有香气特性的化合物有25种,关键性风味化合物有12种。醛类、酚类和烯烃类化合物对风味的贡献较大。存放至7个月时关键性风味物质种类最少,仅5种。研究表明九制陈皮腌制前后主要挥发性成分为D-柠檬烯,挥发性风味物质在腌制存放过程中物质种类和含量均有一定变化。
    33  不同炒干条件下夏季日照绿茶的品质变化及香气成分比较
    李文萃,高华峰,范起业,王家鹏,唐小林
    2020, 36(11):255-26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95
    [摘要](268) [HTML](141) [PDF 12.01 M](679)
    摘要:
    为提高夏季日照绿茶的整体品质,采用循环滚炒(加工30 min)和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60 min和90 min)对夏季日照绿茶进行干燥,分别从感官审评、主要品质成分以及香气组成等方面对茶叶品质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炒干条件下的夏季日照绿茶品质差异明显,其中采用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后的绿茶外形更紧结、色泽更润、汤色更绿,滋味无明显水闷气;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保留量更高(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是44.70%、16.00%、2.20%),且对叶绿素总量(0.27%)破坏程度低,具有高火香气的杂环化合物相对含量(1.61%)大幅减少。4种炒干处理的夏季日照绿茶被检测到38种共有香气成分,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的绿茶香气组分以酯类为主,其他3种炒制条件下的绿茶则以酸类为主。因此,在130 ℃的温度条件下,采用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可有效解决传统夏季日照绿茶存在的色香味形欠佳的品质问题。本研究结果为茶叶复干技术在日照绿茶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34  不同宰后时间下调理猪肉片品质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较
    高子武,王恒鹏,陈胜姝,吴鹏,屠明亮,孟祥忍
    2020, 36(11):263-27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525
    [摘要](233) [HTML](220) [PDF 4.27 M](518)
    摘要:
    为研究宰后时间对调理猪肉片品质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分别对宰后12、24、36、48 h的猪肉片进行上浆处理,测定调理猪肉片滑油前后的烹调损失率、pH、色差、水分、蛋白质、脂肪含量、质构特性、微观结构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宰后时间对调理猪肉片滑油后的烹调损失率有显著影响(p<0.05),宰后24 h时的调理猪肉片滑油后烹调损失最低,仅为8.14%。宰后初期猪肉制作的调理猪肉片pH持续下降,至宰后36 h时开始上升。宰后24、36 h时制作的调理猪肉片在色泽、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方面均呈现出较好状态,亮度(L*)值、水分含量、弹性、咀嚼性较佳。微观结构显示宰后24 h时的调理猪肉片在滑油前后肌束间隙大,肌纤维结构更为疏松,宏观表现为嫩度最好。不同宰后时间下调理猪肉片滑油前后共检测出7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宰后24、36 h的调理猪肉片滑油后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高达76.43%、74.27%。综合以上指标,充分显示宰后24~36 h范围内的猪肉更适宜进行调理猪肉片的加工。
    35  基于碲化镉量子点的比率荧光传感体系对茶油中Hg2+的可视化半定量检测
    王玫,温志刚,曾秀英,杨帆,潘磊,杨亮,张淑东,蒋长龙,王振洋
    2020, 36(11):273-28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267
    [摘要](189) [HTML](97) [PDF 82.78 M](630)
    摘要:
    一种简单的比率荧光体系被设计用于茶油中Hg2+含量的快速、灵敏、可视化检测。该体系由具有红色荧光的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s)与自身呈蓝色荧光的茶油组成,可以对茶油中的Hg2+进行检测分析,其检出限低至6.04 nM。调节合适的荧光强度比使传感体系的荧光发射呈粉红色,加入Hg2+后由于电荷转移作用使体系中CdTe QDs的红色荧光被淬灭,随着Hg2+浓度的增加,体系发生从粉色到蓝色的显著颜色演变。为了评价比率荧光体系检测Hg2+的选择性,在相同条件下对比率荧光体系加入不同金属离子,体系的荧光强度和颜色没有变化。进一步添加200 nM的Hg2+后,体系的荧光强度比(I677/I431)大大降低,颜色发生明显变化,说明此体系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满足实际样品的检测需求。这种简便的检测手段快速、灵敏,成本低,为茶油中重金属离子的快速可视化检测提供了新的策略。
    36  黑龙江省不同产地大米中几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及膳食风险评估
    张昌,任晓雨,崔航,粱梦婷,曹冬梅
    2020, 36(11):281-28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89
    [摘要](273) [HTML](194) [PDF 714.41 K](713)
    摘要:
    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ry,ICP-MS)对黑龙江省查哈阳、五常、方正、响水、建三江五大水稻主产区大米中的镉、铅、铬、砷四种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以每月摄入量值(EMI)值以及铅的暴露边界比(MOE)评估该地区居民膳食中大米的镉、铅、铬、砷暴露情况。结果表明:镉含量总体平均值为0.0085 mg/kg,铅含量总体平均值为0.0040 mg/kg,铬的总体平均值为0.107 mg/kg,砷的总体平均值为0.114 mg/kg,变异系数范围为0.329~2.533,均在未超出国家标准。黑龙江省人群铅的暴露边界比为45.06~982.48;镉、铬、砷的每月摄入量分别介于0.171~3.221 μg/kg·BW、11.773~26.491 μg/kg·BW、22.596~31.394 μg/kg·BW之间,分别占JECFA规定限值的0.6%~12.8%、46.7%~92.2%、1.5%~2.1%,均未超出JECFA规定的限值。黑龙江省五大主产区大米中镉、铅、砷、铬四种元素含量及人群摄入总体处于安全水平。
    37  瓜田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玛合巴丽·托乎塔尔汉,张雁鸣,沈琦,古丽孜亚·吐尔斯别克,何伟忠,孔令明,王成
    2020, 36(11):287-29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78
    [摘要](302) [HTML](120) [PDF 6.33 M](906)
    摘要:
    为评估新疆地区瓜田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esters,PAEs)的污染特征及其对人体健康风险,在评估区域采集了33个表层土样,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检测,分析了土壤中检测出的11种PAEs化合物含量及主要成分,与美国纽约州制定的土壤中PAEs控制和治理标准进行比较,同时通过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推荐的模型,对5种检测出优先控制的PAEs进行了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检测结果显示评估区域瓜田土壤中共检测出11种PAEs化合物,含量在57.30~3272.70 μg/kg之间,平均值为253.10 μg/kg;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为主要污染物,占PAEs化合物总含量的90%以上;33份土壤样品中有6个样品DEP含量超过控制标准(未超过治理标准),超标率为18%,其余样品PAEs单体含量均未超过控制标准和治理标准;优先控制化合物对人体产生的非致癌风险(HQ)值均小于1.0,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DEHP的致癌风险(CR)值均小于1.0×10-6,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评估区域瓜田土壤样本中存在PAEs污染的现象,与国内其他城市设施土壤PAEs含量相比,本研究中土壤PAEs含量相对不高,其污染程度、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38  食品接触材料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钮冰,徐思雁,赵超敏,邓晓军
    2020, 36(11):296-30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418
    [摘要](387) [HTML](268) [PDF 2.65 M](782)
    摘要:
    全氟辛烷磺酸(PFOS)由于具有生物蓄积性、多种毒性和难降解的特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典型全氟化合物,PFOS通过各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污染了许多日常食物,如快餐包装纸对食物的污染、一次性纸杯对饮料的污染、不粘锅涂层对饭菜的污染等,其中食品接触材料是最易被忽视的一个污染途径。PFOS具有急性毒性、肝脏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细胞毒性及生殖毒性等多种毒性作用,但在被污染的食品接触材料中,PFOS的含量往往比较低,因此对其快速准确地测定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综述了PFOS的毒性、PFOS在各种介质中的污染水平、PFOS向食品中的迁移状况以及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中PFOS的各种方法,并对食品接触材料中PFOS的检测及其发展作出总结与展望。
    39  奶酪中内酯类物质风味贡献及其生物合成调控进展
    陈臣,刘政,于海燕,田怀香
    2020, 36(11):305-31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0.11.0513
    [摘要](216) [HTML](199) [PDF 7.25 M](1283)
    摘要:
    奶酪中的内酯类物质主要包括γ-内酯和δ-内酯两大类,它们是奶酪关键气味物质之一,对于奶酪整体风味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常见奶酪中内酯类物质的组成、香气贡献以及主要内酯物质的浓度范围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介绍了GC外标法、峰面积归一化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内标法、选择离子流动管质谱法、稳定同位素稀释分析法六种内酯类物质主要的定量测定方法;总结了奶酪中内酯类物质的形成机理以及研究者们提出的生物合成调控策略;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归纳与展望。为全面认知奶酪中内酯类香气化合物及其形成和调控,开发更适合国人口味原制奶酪,实现我国奶酪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主编:李琳教授

    创刊:现代食品科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078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20/TS

    国内邮发代号:46-349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