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23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NTG诱变选育埃博霉素高产菌株的研究
    罗立新,陆一鸣,潘力
    2007, 23(3):1-3.
    [摘要](53) [HTML](0) [PDF 2.12 M](252)
    摘要:
    纤维堆囊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埃博霉素是受医学界广泛关注的抗癌良药,由于其较低的产量阻碍了其工业化的发展。本文采用纤维堆囊菌DSM11999作为出发菌株,通过NTG化学诱变的方法,诱变浓度300 μg/mL,处理时间30 min,来筛选优良菌种,最终得到两株埃博霉素A的产量分别为17.3 mg/L和17.4 mg/L优良菌株。
    2  高产木聚糖酶菌株的筛选
    马庆一,刘鑫,陈春涛,周丽梅
    2007, 23(3):4-6.
    [摘要](52) [HTML](0) [PDF 15.50 M](282)
    摘要:
    本课题成功地从自然界分离筛选出了Xy-1、Xy-5两株高产木聚糖酶菌株,并利用玉米芯为原料制备了木聚糖,对木聚糖的制备及酶解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木聚糖最佳的酶解条件为pH 5.0、温度50 ℃、酶解时间18 h;用10% NaOH 85 ℃下恒温浸提4 h,木聚糖的提取率最高。
    3  胆固醇氧化酶高产菌类芽胞杆菌的诱变选育
    王发合,杨辉,朱萍,梁海秋,周河治
    2007, 23(3):7-10.
    [摘要](82) [HTML](0) [PDF 260.80 K](164)
    摘要:
    由本实验室产胆固醇氧化酶的菌株类芽胞杆菌作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LiCl、紫外+光敏试剂(8—mop)物理化学诱变处理,最后得到一株突变株XUM-10,并对其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最终酶活为221.20 U/L,其酶活为出发菌株的2.5倍。
    4  腐竹揭皮过程中理化参数变化趋势研究
    崔春,赵谋明,赵强忠
    2007, 23(3):11-13.
    [摘要](95) [HTML](0) [PDF 211.92 K](182)
    摘要:
    本文探讨了腐竹揭皮过程中各种理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腐竹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揭皮过程中蛋白质浓度和豆浆固形物浓度分别从3%和5%上升到4.4%和12%,pH值从6.5下降到6.1,腐竹中蛋白质含量从50%下降到40.1%,腐竹的韧性则从280 g下降到50 g。
    5  高产纤维素酶青霉菌的筛选和及产酶条件的研究
    胡丹,刘霞,雷颉
    2007, 23(3):14-16.
    [摘要](56) [HTML](0) [PDF 1.44 M](252)
    摘要:
    本文从稻田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纤维酶活力高的X-5菌株,经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青霉属(Penicillium)。对青霉菌X-5菌株进行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以5.0%稻草粉为碳源,3.0%豆饼粉为氮源,装液量为60ml,接种量为5.0%,培养温度为26~28 ℃,初始pH 4.5~6.0,培养120 h,产酶活力最高,CMC酶活为75.72 IU/ml,FP酶活为6.68 IU/ml。
    6  复合诱变定向选育腺苷生产菌
    张天瑞,刘淑云,徐庆阳
    2007, 23(3):14-19.
    [摘要](64) [HTML](0) [PDF 222.33 K](176)
    摘要:
    以枯草芽孢杆菌HJ-9(Xan-)为出发菌株,根据代谢工程原理,采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和微波诱变相结合的方法,定向筛选出了具有黄嘌呤缺陷、腺嘌呤脱氨酶阴性、磺胺胍抗性的腺苷生产菌HS-5,其摇瓶发酵产量由出发菌株的1.06 mg/mL,提高到3.15 mg/mL。
    7  豆乳饮料的稳定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安广杰,王亮
    2007, 23(3):20-22.
    [摘要](59) [HTML](0) [PDF 266.08 K](211)
    摘要:
    对影响豆乳饮料稳定性的因素及其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复合乳化稳定剂的配方为:单甘酯0.15%,蔗糖酯0.10%,卡拉胶0.05%,CMC 0.05%;影响豆乳饮料风味的因素大小为:奶粉>蔗糖>香精,最佳的风味配方为:奶粉2%,草莓香精2 mL,蔗糖10%。
    8  谷朊粉对非油炸方便面专用粉品质影响的研究
    杨铭铎,曲彤旭
    2007, 23(3):23-26.
    [摘要](152) [HTML](0) [PDF 5.23 M](314)
    摘要:
    为了改善非油炸方便面的面筋含量,提高非油炸方便面的品质与复水性,进行了添加不同含量谷朊粉的试验。结果表明,谷朊粉可有效改善非油炸方便面的面筋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而且可以提高面筋含量,可改善产品品质。
    9  α-淀粉酶对甘薯果脯废糖液澄清效果的研究
    莎娜,赵力超,陈永泉
    2007, 23(3):27-29.
    [摘要](108) [HTML](0) [PDF 294.95 K](192)
    摘要:
    本文研究了α-淀粉酶在甘薯果脯制作过程中对产生的废糖液进行澄清处理的效果,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显示,α-淀粉酶的最佳处理条件为:酶用量100 U/mL,温度55 ℃,pH 5.5,酶解时间为1 h。此时糖液透光率可以达到83%以上。本研究旨在为甘薯果脯加工中糖渍液的废物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10  产L-乳酸的嗜热乳酸杆菌(T-1)发酵动力学研究
    苏敬红
    2007, 23(3):30-32.
    [摘要](48) [HTML](0) [PDF 8.30 M](282)
    摘要:
    本文对Lactobacillus thermophilus(T-1)的5L罐L-乳酸发酵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及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经验证,模型的理论值和实验值拟和较好。所建动力学模型对反应器设计、工艺原理以及有效的控制发酵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11  豆豉溶栓酶产生菌株的诱变育种
    豆孝伟,陈桂光,张云开,梁智群
    2007, 23(3):33-35.
    [摘要](48) [HTML](0) [PDF 228.89 K](157)
    摘要:
    以豆豉溶栓酶产生菌株蜡状芽胞杆菌DC-101为出发菌株,通过微波和紫外线对该菌株的联合诱变作用,得到一株遗传稳定性较好的高产菌株DC-301,其产酶能力是出发菌株的2.67倍。
    12  华贵栉孔扇贝全脏器中糖胺聚糖的分离提取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金晓石,胡雪琼,吴红棉,范秀萍,钟敏
    2007, 23(3):36-38.
    [摘要](63) [HTML](0) [PDF 314.80 K](138)
    摘要:
    以湛江地区盛产的华贵栉孔扇贝全脏器为原料,经木瓜蛋白酶和枯草杆菌中性蛋白酶双酶水解、醇沉后得到华贵栉孔扇贝糖胺聚糖粗品,采用MTT法检测粗品体外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双酶水解法粗品得率为1.26%,总糖含量为41.4%,糖胺聚糖(GAG)含量为26.9%。粗品具有对Hela肿瘤细胞的生长显著性抑制作用(p<0.05)。
    13  新型香料3,3,6,6-四苄基-1,2,4,5-四硫环己烷的合成及热分析研究
    胡卫兵,冯驸,刘红霞
    2007, 23(3):39-41.
    [摘要](36) [HTML](0) [PDF 4.30 M](302)
    摘要:
    以中间体二苄基二硫醇和三氯化铁为原料,乙醇和水为溶剂,合成了新型香料3,3,6,6-四苄基-1,2,4,5-四硫环己烷,产率为50.3%,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法(TG)研究其热性质,加热温度为50 ℃至500 ℃,加热速率10 ℃/min,结果表明,在312 ℃开始分解,应在312 ℃以下保存,适用于汤料调味品而不适用于烧烤类调味。
    14  岗稔黄酮苷提取工艺研究
    靳桂敏,钟瑞敏,林朝朋
    2007, 23(3):42-44.
    [摘要](46) [HTML](0) [PDF 190.91 K](205)
    摘要:
    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方法,对乙醇提取岗稔黄酮苷的工艺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岗稔皮与乙醇的质量配比(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乙醇体积分数等因素对岗稔黄酮苷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0、提取时间2.5 h、提取温度80 ℃、乙醇体积分数60%。
    15  真空精馏法生产无醇啤酒的技术研究
    钟金文,吴永良,张致伟
    2007, 23(3):45-46.
    [摘要](46) [HTML](0) [PDF 161.68 K](226)
    摘要:
    无醇啤酒在国际市场上已是一种重要的产品,其生产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主要研究将普通啤酒中的酒精用真空精馏法去除,使啤酒中的酒精含量小于0.5%,并讨论此方法对无醇啤酒风味的影响。
    16  酶解制备吉尾鱼水解蛋白粉的工艺研究
    郝记明,张静,吉宏武,章超桦
    2007, 23(3):47-49.
    [摘要](47) [HTML](0) [PDF 271.02 K](175)
    摘要:
    以水解液中α-氨基态氮含量为指标,选用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动物蛋白水解复合酶对吉尾鱼进行单酶水解,确定中性蛋白酶为水解用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的中性蛋白酶水解条件为肉:水=1:2、酶浓度1600 IU/g原料、温度60℃、水解时间5h。验证实验表明,水解液中α-氨基态氮含量为1.764 g/100g,水解度为62.2%。水解液经喷雾干燥,得到淡黄色,带海鲜味的粉末。
    17  微波提取生地多糖的工艺研究
    任光明,徐芬,李志英
    2007, 23(3):50-52.
    [摘要](36) [HTML](0) [PDF 192.95 K](169)
    摘要:
    本文研究了微波提取生地多糖的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40,提取温度70 ℃,微波功率500 W,提取时间60 s。用苯酚-硫酸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18  加速发展我国洁蛋生产与消费重要性及关键技术探讨
    杨素芳,马美湖,钟凯民
    2007, 23(3):53-56.
    [摘要](65) [HTML](0) [PDF 337.30 K](203)
    摘要:
    综述了我国洁蛋生产消费的重要性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洁蛋生产的现状及国外的生产情况,详细介绍了我国带壳鲜蛋清洗、消毒、干燥、分级、涂膜保鲜一系列的加工。
    19  丙烯酰胺的形成机理、危害及预防措施
    吴克刚,许淑娥,刘泽奇,王雪媚
    2007, 23(3):57-59.
    [摘要](64) [HTML](0) [PDF 269.25 K](258)
    摘要: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条件或加工原料不当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本文主要阐述了丙烯酰胺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情况及其危害,同时提出一些避免形成的措施。
    20  水产品中亚硫酸盐的安全性及残留状况检测
    张双灵,赵奎浩,周德庆,李颖
    2007, 23(3):60-62.
    [摘要](94) [HTML](0) [PDF 227.41 K](321)
    摘要:
    对水产加工品中亚硫酸盐的安全性和残留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硫酸盐在鱼,虾,蟹制品中应用广泛;在不同的水产品加工中,亚硫酸盐的作用不同;制品中亚硫酸盐的残留量因加工方式和添加量而异。综合检测结果表明,亚硫酸盐污染已经成为水产加工品的主要污染因素之一。
    21  食品发酵工艺学课程创新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张宝善,党辉
    2007, 23(3):63-65.
    [摘要](40) [HTML](0) [PDF 186.67 K](141)
    摘要:
    文章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内容和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探讨,阐述了如何进行《食品发酵工艺学》课程创新性教学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思维。
    22  田七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及其黄酮种类的初步鉴别
    黄儒强,郭子杰,邓伟玲,陈城超,黄业博,黄奕华,邱扬
    2007, 23(3):66-68.
    [摘要](47) [HTML](0) [PDF 275.88 K](157)
    摘要:
    本文研究了田七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及黄酮种类的鉴别。结果表明75%乙醇是浸提田七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较理想溶剂。以芦丁为标准品测得该提取液中的总黄酮含量为0.015 mg/mL。在此基础上,通过颜色反应,确定田七75%乙醇提取液中黄酮的种类主要为双氢黄酮。
    23  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法分析大葱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汪潇,王锡昌
    2007, 23(3):69-71.
    [摘要](88) [HTML](0) [PDF 7.24 M](300)
    摘要:
    本文以经过切碎和打浆两种方法处理后的新鲜大葱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的方法测定其挥发性成分,分别分离得到了多种风味物质。其中,经过两种处理方法后共同检测出的物质为:正丙醛,二硫化碳,二甲基二硫醚,2-甲基-2-戊醛,甲丙基二硫醚,二噻烷,二甲基三硫醚,十一烷,二丙基二硫醚,2-十一酮,二丙基三硫醚,3,5二乙基-1,2,4-三硫杂环戊烷,2-十三酮,N-环己基吡咯烷酮。
    24  富硒麦芽中硒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
    赵洪进,刘家国,刘艳娟,王小龙
    2007, 23(3):72-74.
    [摘要](42) [HTML](0) [PDF 256.83 K](153)
    摘要:
    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富硒麦芽中硒的含量进行了分析。讨论并确定了实验的最佳测定条件。结果表明,硒的检出限(σ=3)为0.167 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03%,回收率为94.1%~101.6%。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25  三种甾体激素在湛江海域的紫红笛鲷体内的残留调查
    徐美奕,方富永,蔡琼珍,黄霞云
    2007, 23(3):75-77.
    [摘要](51) [HTML](0) [PDF 3.33 M](231)
    摘要: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湛江海域养殖紫红笛鲷与野生紫红笛鲷肌肉中雌二醇、孕酮、睾酮三种甾体激素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养殖紫红笛鲷与野生紫红笛鲷肌肉中均检出三种激素,养殖紫红笛鲷肌肉中三种甾体激素的残留量分别是野生紫红笛鲷的4.50、1.57、5.00倍;野生紫红笛鲷中的甾体激素残留量较低,但仍能被检出,可能与环境激素有关。实验研究提示,放射免疫分析法可作为水产品中激素残留量的有效检测手段。
    26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
    晋玉霞,张莉莉,刘文杰
    2007, 23(3):78-79.
    [摘要](55) [HTML](0) [PDF 6.10 M](233)
    摘要:
    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程序升温,FID检测器,同时测定食品中4种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该法线性范围为8l~800 g/ml,在此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2.0~3.2 mg/kg,测定的回收率为78%~106%,相对标准偏差<11%。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并具有良好的精密度与准确度。
    27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蜂蜜中的溴虫腈
    杜志峰,郭新东,罗海英,陈晓珍,吴玉銮,王永华
    2007, 23(3):80-82.
    [摘要](49) [HTML](0) [PDF 181.48 K](170)
    摘要:
    建立了用气相色谱分析蜂蜜中溴虫腈的方法。样品经溶解、固相萃取净化,用气相色谱测定,外标法定量。该方法快速、准确,在0.01~0.50 m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2=0.9996,平均回收率达到95.7%~98.1%,相对标准偏差为1.3%~2.4%,最低检测浓度为2.010-4 mg/kg。
    28  功能性食品配料白藜芦醇的合成方法
    丁刘刚,晏日安,黄雪松,冯锦玲,傅玉萍
    2007, 23(3):83-85.
    [摘要](52) [HTML](0) [PDF 179.88 K](162)
    摘要:
    白藜芦醇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多酚类物质,是多种植物体中的主要功效成分,可以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医药等领域。白藜芦醇的制备、开发引起国内外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关注,对它的合成研究十分活跃,本文综述了白藜芦醇的合成研究进展。
    29  双歧杆菌的功能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闫磊,王毳,曾庆祝,郭恒斌
    2007, 23(3):86-89.
    [摘要](38) [HTML](0) [PDF 281.75 K](214)
    摘要:
    双歧杆菌作为肠道有益菌群之一,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食品工业中。本文介绍了双歧杆菌的生物与保健功能特性,以及双歧杆菌的开发应用前景。
    30  柑橘皮里功能性物质种类及其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苏东林,单杨,李高阳
    2007, 23(3):90-94.
    [摘要](111) [HTML](0) [PDF 337.95 K](325)
    摘要:
    柑橘类水果是全世界最大宗产量的水果之一,皮渣作为其主要副产物占柑橘总量的20%~40%,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本文综述了柑橘类主要副产品(香精油、果胶、天然色素、膳食纤维、黄酮类化合物和类柠檬苦素)的功能特性,以及国内外对这些物质的提取情况;并对我国柑橘加工产业提出了建议。
    31  功能红曲的研究现状及前景预测
    杨萌,吴振强,梁世中
    2007, 23(3):95-98.
    [摘要](61) [HTML](0) [PDF 257.95 K](158)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红曲及其活性物质在食品、药品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状况,及其工业化生产现况,并阐述了桔霉素问题目前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红曲的研发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32  食用甜味剂的评价方法
    林少宝,丘通强,李征
    2007, 23(3):99-101.
    [摘要](47) [HTML](0) [PDF 183.11 K](169)
    摘要:
    本文对甜味剂评价过程中的评定人员、评价方法,以及对复合甜味剂的评价方法作了介绍,并介绍了利用电子舌和电子鼻评价甜味剂的方法。
    33  微生物控制在切割果蔬安全中的应用
    龚魁杰
    2007, 23(3):102-104.
    [摘要](43) [HTML](0) [PDF 181.83 K](169)
    摘要:
    切割果蔬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影响其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利用微生物保障切割果蔬安全的主要作用方式,包括拮抗作用、抑制作用、侵染作用以及多种方式的联合作用,并提出了微生物控制促进切割果蔬安全的发展方向。

    主编:李琳教授

    创刊:现代食品科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078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20/TS

    国内邮发代号:46-349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