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0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不同蛋白来源全营养特医食品乳剂的制备及其体外胃肠消化特性比较
    郑键欣,杨韵仪,陈文荣,万芝力,方素琼,杨晓泉
    2024, 40(8):1-1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201
    [摘要](46) [HTML](15) [PDF 11.29 M](60)
    摘要:
    为了扩展不同类型蛋白质配料在液态全营养特医食品乳剂中的应用,探究动植物蛋白在特医乳液制备及消化特性方面的差异,该研究分别选取了酪蛋白(CS)、乳清蛋白(WPI)、大豆蛋白(SPI)、豌豆蛋白(PPI)和绿豆蛋白(MPI)作为界面稳定剂制备乳液,系统探究灭菌工艺和营养成分添加对乳液性质的影响,并筛选其中热稳定的模板乳液(未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和特医乳液(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进行体外胃肠消化特性研究。CS、WPI、SPI和PPI制备的特医乳液状态良好,MPI特医乳液出现部分絮凝。灭菌后,WPI、MPI特医乳液分别发生凝胶和絮凝现象;CS、SPI和PPI特医乳液外观均匀,且制备的乳液具有较良好的稳定性,能在30 d内保持粒径和电位稳定。进一步选取CS、SPI和PPI制备的模板乳液和特医乳液进行体外消化性质分析,消化产物测试显示CS与SPI、PPI特医乳液的胃肠消化情况无明显差异,SPI和PPI的游离氨基释放量分别为21.095 mmol/L和19.524 mmol/L。该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类型蛋白配料在液态全营养特医乳剂中的应用表现,为液态高蛋白特医食品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2  短直链淀粉基复合颗粒包埋明日叶黄酮乳液体系制备与表征
    李华,吴金鸿,白雪,赵智睿,曾纪豪,盛漪,刘建华,陈昱铸
    2024, 40(8):14-2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1432
    [摘要](22) [HTML](6) [PDF 2.00 M](33)
    摘要:
    该文通过添加短直链淀粉对玉米醇溶蛋白和果胶进行改性,探究了不同短直链淀粉添加量对三元复合颗粒结构和乳化性的影响,同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高效凝胶排阻色谱等方法对三元复合颗粒进行了表征。进一步利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包埋明日叶黄酮的皮克林乳液的制备参数,开发一种明日叶黄酮的递送系统,提高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表明,短直链淀粉的加入有效改善了玉米醇溶蛋白和果胶的两亲性,短直链淀粉添加量为0.4 g,即短直链淀粉,玉米醇溶蛋白和果胶三者添加质量比为0.16:1:1时,形成的三元复合颗粒粒径最小仅为592.6 nm,电位低至-45.8 mV,形成紧密堆积的网络结构,且该复合颗粒能有效稳定皮克林乳液,并保护明日叶黄酮耐受口腔及胃的消化环境,有效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达49.35%。该研究为短直链淀粉基皮克林乳液的开发、在递送体系方面的应用及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的提高提供了理论参考。
    3  基于甜菜果胶构建的双重包封体系表征及其对多酚活性的影响
    赵辰港,贺波,邓景腾,李志浩,梁冠谦,陈雷,艾超
    2024, 40(8):23-3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694
    [摘要](13) [HTML](9) [PDF 3.06 M](27)
    摘要:
    该文以甜菜果胶(Sugar Beet Pectin, SBP)为乳化剂构建的乳液体系对姜黄素(Curcumin, Cur)和橙皮苷(Hesperidin, Hes)进行了一次包封,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乳液制备为纳米纤维,进行了二次包封,以研究双重包封体系的特性及其对多酚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膳食多酚在经过一次包封后形成的乳液粒径为597.2 nm,PDI为0.25,乳液经6 h紫外光照射后抗氧化活性显著降低(P<0.05)。二次包封后,基于助纺剂普鲁兰多糖(PUL)/聚乙烯醇(PVA)制备的纳米纤维(PuNFs/PvNFs)的直径分别为137.17 nm和89.07 nm;二次包封形成的纳米纤维自由基清除能力与一次包封的乳液体系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二次包封过程对多酚活性几乎无影响;PuNFs在加热过程中,其吸热峰分别为63、316和420 ℃,均低于PvNFs,这表明PvNFs有更好的热稳定性。该研究可为由SBP构建的双重包封体系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4  淀粉基番茄红素复合物的储藏稳定性及降解动力学变化
    孙世东,孟凯丽,赵文红
    2024, 40(8):32-3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1153
    [摘要](16) [HTML](6) [PDF 2.22 M](28)
    摘要:
    为了研究淀粉基番茄红素复合物的储藏稳定性及降解动力学,对ALCs(Amylose-Lycopene Complexes,ALCs)的色泽、抗氧化活性和番茄红素保留率变化等指标进行测定。研究发现:ALCs具有良好的色泽,在储藏前7 d颜色无显著变化;常温无氧避光储藏28 d后,其颜色衰减率仅为26.51%。此外,ALCs中番茄红素的保留率和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高达65.84%和23.5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直链淀粉-番茄红素物理混合物11.37%的保留率和4.97%的清除率(P<0.01);同时,储藏过程中,ALCs中番茄红素的降解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T1/2和十分之一衰期T9/10分别为57.99 d和8.78 d,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70 d和1.32 d。结果显示,ALCs表现出优异的储藏稳定性,有效维持番茄红素的颜色、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为稳定植物来源的番茄红素功能成分提供理论依据。
    5  三种蛋白包覆纤维素纳米晶稳定皮克林乳液的构建及体外消化特性
    傅亮,李雪影,杨涛,刘付
    2024, 40(8):39-4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1268
    [摘要](28) [HTML](8) [PDF 4.37 M](48)
    摘要:
    纤维素纳米晶(CNCs)由于其表面固有的强亲水性,往往需要修饰改性才能应用,如乳液稳定。该文研究了三种蛋白(牛血清蛋白BSA、酪蛋白酸钠CAS和大豆分离蛋白SPI)通过静电修饰CNCs表面性质的可行性,并研究了其对CNCs乳液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首先研究了pH值3.0时蛋白与CNCs的作用模式、吸附比例、颗粒结构特征,结果发现二者可以通过静电作用结合(Zeta电位由-35 mV至+20 mV),CNCs表面蛋白吸附比例由100%(蛋白浓度0~0.1%,m/V)逐渐降低至40%~60%(蛋白浓度0.5%,m/V)。静电修饰引起CNCs絮凝,显著改善其两亲性(接触角由35°增加至75°~80°)。然后研究了蛋白包覆CNCs的乳化性质,结果发现蛋白包覆CNCs形成了粒径为3~9 μm的絮凝乳液,且凝聚稳定性更好,不同蛋白之间无显著差异。体外消化结果表明,与吐温20乳液(~90%)相比,蛋白包覆CNCs稳定乳液具有更低的游离脂肪释放率(~80%),蛋白种类影响不显著。可见,三种常见蛋白能够通过静电吸附方式修饰CNCs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Pickering稳定剂。该文研究结果能够极大丰富食品级皮克林稳定剂的来源,并促进相关功能乳液食品的开发。
    6  果胶复合提升米谷蛋白界面特性及Pickering乳液的贮藏稳定性
    张佳雨,周际松,付青璇,黄桂颖,侯温甫,彭登峰,金伟平
    2024, 40(8):50-6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232
    [摘要](17) [HTML](9) [PDF 7.18 M](30)
    摘要:
    米谷蛋白(Rice Glutelin,RG)是一种常用食品乳化剂,但在中性pH值下,RG易聚集成疏水性大尺寸颗粒,导致其稳定性差、界面活性弱。该研究通过果胶静电复合修饰米谷蛋白,探究两者复合比例对颗粒的尺寸、接触角、界面吸附性能和界面膜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复合颗粒为界面稳定剂制备Pickering乳液,考察其粒径分布、微观结构、流变学性质及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当米谷蛋白与果胶质量比为1:1时,复合颗粒平均粒径为675.4 nm,接触角为64.23°,油-水界面张力从36.55 mN/m降低至13.00 mN/m,界面膜以弹性为主,弹性模量达46.07 mN/m,由此复合颗粒稳定的Pickering 乳液具有最小的粒径(d4,3~31.1 μm)、最高的表观黏度和储能模量。因此,果胶复合可以显著降低米谷蛋白的尺寸,并赋予其合适的表面亲疏水性,进而提升其降低界面张力和增加界面膜黏弹特性的能力,有利于制备高稳定Pickering乳液,为拓展米谷蛋白在食品乳液体系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策略。
    7  α-倒捻子素/甘草酸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评价
    郑慧敏,王兰,王艳,郭若曦,武改红,王军,张蕾,张秀君,李雪
    2024, 40(8):61-6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1073
    [摘要](13) [HTML](8) [PDF 8.65 M](30)
    摘要:
    制备α-倒捻子素/甘草酸纳米胶束(α-Mangostin/glycyrrhizic Acid Nanomicelles, α-MG/GA NMs),以提高α-倒捻子素(α-Mangostin, α-MG)的溶解度和抗氧化活性。以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为载体制备α-MG/GA NMs,并进行工艺优化,表征和体外释放度、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下制得的α-MG/GA NMs中α-MG溶解度为232.65 μg/mL,比水中溶解度大了近1 163倍;α-MG/GA NMs粒径为123.46 nm、PDI为0.24、Zeta电位为-20.94 mV;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显示其为类球形;冻干后在光照、高温、高湿条件下稳定性良好;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显示α-MG与GA可能发生氢键相互作用;体外释放结果表明α-MG/GA NMs能促进α-MG释放,具有缓释效果,在pH值7.4、5.0的释放介质中24 h累积释放率分别为47.03%、40.56%;与游离α-MG相比,α-MG/GA NMs的抗氧化活性更强,且GA与α-MG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协同指数(CI值)分别为0.62、0.58。该研究制备的α-MG/GA NMs提高了α-MG的溶解度与抗氧化活性,为α-MG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8  玉米淀粉-大豆分离蛋白/卵白蛋白复合物体外消化率和理化特性的比较
    洪玉珠,张佳乐,张龙鑫,周彬,胡冰,褚上
    2024, 40(8):70-8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1061
    [摘要](13) [HTML](9) [PDF 7.44 M](37)
    摘要:
    为降低玉米淀粉(Corn Starch, CS)消化速率,增加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 RS)含量,该研究通过湿热处理(Heat Moisture Treatment, HMT)将玉米淀粉(CS)与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 SPI)或卵白蛋白(Ovalbumin, OVA)制成淀粉- 蛋白质复合物,研究了蛋白质质量分数(5%、10%、15%和20%)对淀粉-蛋白质复合物的理化、流变和消化特性的影响。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动态黏弹性结果证明,蛋白质的加入限制了淀粉颗粒的溶胀。X-射线衍射数据显示添加SPI/OVA后玉米淀粉结晶度从28.75%分别下降到24.92%和25.29%。扫描电子显微镜表明,添加的蛋白质包裹着淀粉颗粒,作为物理屏障抑制淀粉的消化。体外消化结果表明,添加SPI和OVA使玉米淀粉快速消化淀粉(Rapidly Digestible Starch, RDS)含量分别降低了10.39%和14.9%。总之,添加这两种蛋白质都降低了玉米淀粉的消化率,且OVA对玉米淀粉消化速率的抑制作用大于SPI,该研究为开发含有淀粉- 蛋白质复合物的低血糖食品提供了可能性。
    9  咖啡酸-葡聚糖-肌原纤维蛋白酶解物乳液稳定性的研究
    李依伦,谭磊,陈彤,刘国华,刘学铭,唐道邦,程镜蓉,朱明军
    2024, 40(8):81-8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507
    [摘要](16) [HTML](10) [PDF 2.55 M](30)
    摘要:
    为了探究咖啡酸(Caffeic Acid, CA)、葡聚糖(Dextran, DEX)复合修饰联合胰蛋白酶不完全酶解对于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 MP)乳化特性的提升效果,以CA-DEX-MP复合酶解物为乳液稳定剂制备乳液,优化稳定剂的添加剂量,并以原始MP和MP酶解物稳定的乳液为对照,评估乳液在不同环境刺激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CA-DEX-MP酶解物添加量为3 wt.%时乳液具有较低的颗粒粒径(390.26 nm)、电位(-23.6 mV)和较高的界面蛋白吸附量(11.22 mg/mL),且均匀分布;流变性研究表明,该乳液体系显示出显著低于原始MP乳液的表观粘度,可有效避免乳液的相分离现象。3 wt.% CA-DEX-MP复合酶解物乳液在不同温度、酸碱、盐离子强度和28 d贮藏期下均表现出较优的稳定性,可实现乳液的稳定。最终结果表明,乳液稳定剂为3 wt.% CA-DEX-MP复合酶解物时,乳液拥有最高的稳定性。该研究可为肌原纤维蛋白在新型食品乳液稳定剂开发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学指引。
    10  双剪切复乳化喷雾干燥精氨酸微胶囊制备与性能评价
    张家乐,刘小如,王锦红,邓泽元,王远义,钟瑞敏
    2024, 40(8):89-9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164
    [摘要](12) [HTML](9) [PDF 4.92 M](30)
    摘要:
    精氨酸是医药、特医食品和饲料行业广泛应用的组成分或营养添加剂。该文采用二次剪切复乳化形成精氨酸微胶囊乳液,通过喷雾干燥制备固体微胶囊。通过光学显微镜、电镜、质谱成像、电子鼻、电子舌、热重分析、体外模拟消化等系列表征和检测方法,系统分析了精氨酸微胶囊的形态、性状和消化特性,并通过稳定性试验测试了其贮藏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双剪切乳化可形成稳定的W/O/W型精氨酸微胶囊乳液,喷雾干燥制备的微胶囊为圆球形,平均粒径41.36 μm,精氨酸负载量12.16 wt.%,主要分布于胶囊内部,包埋率为95.51%;外层水溶性壁材对精氨酸的氨味和苦涩味具有良好的掩味效果,且在模拟胃液30 min消化中较易崩解,使精氨酸缓释率达到93.14%;精氨酸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室温条件下贮藏90 d精氨酸保留率达到93.82%。该研究可为精氨酸微胶囊在实际的商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1  鹰嘴豆加工副产物豆汁在植物基奶油的应用
    陈家凤,朱云希,范祖乐,陈燕纯,詹楚莲,秦杰,杨颖
    2024, 40(8):98-10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1019
    [摘要](14) [HTML](13) [PDF 1.91 M](35)
    摘要:
    由于市面上的动物奶油价格较高并伴随着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氢化植脂奶油对健康危害的问题,奶油需要一种更为健康、安全、经济可行的替代方案。该研究利用鹰嘴豆加工副产物豆汁作为原材料,通过回收煮豆后的剩余豆汁,以豆汁中蛋白含量为标准,浓缩处理至其蛋白含量为2 wt.%。进而考量不同pH值和油含量对所制备的奶油的起泡性、稳定性、微观结构、宏观形貌、粘度和硬度的影响。研究发现,pH值(pH值3.0~8.0)对奶油的起泡性无显著影响,但泡沫稳定性和粘度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pH值为4.0时达到最高。而随着油含量增加(0~50 wt.%)起泡性下降,但稳定性明显改善,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大量乳滴吸附于气泡表面,稳定了泡沫结构。当pH值为4.0且质量分数为25 wt.%时经发泡的奶油性状最佳,此时发泡性为123.39%(优于动物奶油),室温放置6 h稳定性达100%。该天然植物基奶油的开发可实现鹰嘴豆加工副产物的再利用,替代成本较高的动物奶油以及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氢化植脂奶油。
    12  黑枸杞花青素、EGCG对中波紫外线诱导HaCaT细胞氧化损伤的协同保护作用
    朱恒杏,邵孟茹,洪天畅,关颖琳,林明豪,潘家荣
    2024, 40(8):106-11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918
    [摘要](17) [HTML](6) [PDF 2.62 M](37)
    摘要:
    该研究探讨黑枸杞花青素(BW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并通过构建中波紫外线(UVB)诱导永生化人角质(HaCaT)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考察两者复配物对细胞氧化损伤的协同保护作用。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BWA、EGCG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均具较强的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通过Isobologram分析得出在药物安全剂量范围内,不同比例组合物对受损细胞的保护作用均优于单一物质(P<0.05),其中质量比6:4(BWA:EGCG)复配物具最强协同保护作用,协同率达17.08%,受损细胞存活率达89.71%。相较于模型组,6:4复配物使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分别增强2.66、1.91、2.33倍,丙二醛(MDA)含量水平降低40%(P<0.05)。结果表明BWA、EGCG均具强体外抗氧化能力,两者复配物对细胞氧化损伤具协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强细胞中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减轻UVB对HaCaT细胞的氧化损伤实现,可为黑枸杞花青素与EGCG组合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及实验支撑。
    13  人参皂苷Rg3对氧化应激诱导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于子翔,何元洋,王一媚,董博奇,刘水,刘迪,冯宪敏
    2024, 40(8):116-12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693
    [摘要](16) [HTML](8) [PDF 2.75 M](27)
    摘要:
    该文探讨了人参皂苷Rg3对氧化应激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细胞抗氧化活性(CAA)实验检测Rg3对氧自由基诱导细胞氧化的抑制作用,并建立H2O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CCK-8法检测Rg3对细胞的保护和毒性作用,运用Western blot检测Rg3对炎症和凋亡相关信号通路中p65磷酸化蛋白和CREB磷酸化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Rg3对氧自由基的抗氧化能力约是Trolox的7.3倍。200 μmol/L H2O2诱导PC12氧化应激时细胞活力下降至60.11%,p-p65蛋白相对量为1.30,p-CREB蛋白相对量为0.80。10、20和40 μmol/L Rg3保护组的细胞活力分别提高至74.00%、76.04%、80.36%,呈浓度依赖式提高;细胞p-p65蛋白相对量分别降低至1.18、1.03、0.82;细胞p-CREB蛋白相对量分别提高至1.31、1.75、2.30。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3可能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参与NF-κB/CREB通路调控,减轻PC12细胞炎症和凋亡,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为人参的神经营养特性研究及相关功能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4  富含多糖药食同源复合剂的抗肿瘤活性
    李嘉辉,龙洁怡,林洪宇,张慧婷,安泗谕,刘果,龙明芳,梁明,林晓亮,曹庸
    2024, 40(8):123-13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825
    [摘要](26) [HTML](14) [PDF 1.77 M](26)
    摘要:
    该文探讨了富含多糖的药食同源复合剂(Ganoderma lucidum Complex Water Extract, PCW)对H22肝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Lentinan, LEN)、PCW低、中、高剂量组,测定抑瘤率、脏器指数、肿瘤和肝脏HE染色、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血清细胞因子等指标。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PCW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30.01%、27.95%、46.72%、54.23%;低、中、高剂量(50、100、200 mg/kg)PCW可显著改善H22荷瘤模型小鼠脾脏、胸腺的病变(P<0.05);H22肝癌细胞的生长和PCW干预未对小鼠肝脏产生显著影响;相较于模型组,低、中、高剂量PCW可极显著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1);中、高剂量PCW可显著提高IL-6、TNF-α、IL-12水平(P<0.05)。结论,PCW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有一定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抗肿瘤功能的产品研发提供新思路。
    15  甘薯地上部的营养分析及评价
    董振学,李一波,李春英,孙义豪,李家寅,曲珊珊,赵润芝,陈明昊
    2024, 40(8):131-13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596
    [摘要](16) [HTML](9) [PDF 1.00 M](28)
    摘要:
    为了充分利用甘薯地上部并提高甘薯的附加值,该研究对甘薯叶、柄和茎进行了营养成分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甘薯地上部富含矿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营养素,约70%的氨基酸属于药用氨基酸和味觉氨基酸,其中,叶中药用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68.15%、柄部占71.48%、茎部占71.64%;叶部中味觉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67.25%、柄部占72.17%、茎部占72.64%。此外,甘薯叶中蛋白质含量为3.8%、锰含量为134 mg/kg、镁含量为4 509 mg/kg、钼含量为0.24 mg/kg。叶中还富含多酚(33.6 mg GAE/g,其中黄酮20.9 mg CE/g)、叶绿素(叶绿素a含量为91.8 mg/100 g、叶绿素b含量为33.14 mg/100 g)以及类胡萝卜素(14.5 mg /100 g)。茎部以膳食纤维(10.6%)、锌(41.8 mg/kg)、硒(0.16 mg/kg)、铬(3.0 mg/kg)以及铁(376.0 mg/kg)含量最高。柄部则富含钙(27 648 mg/kg)、镁(4 376 mg/kg)、钾(26 152 mg/kg)、钼(0.21 mg/kg)。综合营养品质评价结果显示,甘薯地上部不同部位营养品质排序为叶(0.92)>茎部(0.31)>柄部(0.19)(P<0.05)。该研究结果为甘薯地上部叶、柄和茎的有效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数据,为未来甘薯地上部的开发指明了方向。
    16  灵芝染料脱色过氧化物酶基因GlDyP1和GlDyP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刁文彤,刘冬梅,亓希武,房海灵,于盱,李莉,柏杨,刘群,陈泽群,梁呈元
    2024, 40(8):140-14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913
    [摘要](12) [HTML](10) [PDF 8.56 M](31)
    摘要:
    该研究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ZJ-1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探究灵芝染料脱色过氧化物酶(Dye-decolorizing Peroxidase, DyP)基因潜在的作用。该研究克隆得到了灵芝DyP基因GlDyP1和GlDyP2,编码框长度分别为1 488 bp和1 461 bp,分别编码495和486个氨基酸。通过qRT-PCR分析,GlDyP1和GlDyP2在菌丝阶段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它时期,表明这两个基因有可能在菌丝阶段参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在不同基质培养和不同染料诱导的条件下,对灵芝GlDyP酶活进行了测定,同时对GlDyP1和GlDyP2进行了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基质中培养,木屑中酶活最高,达到7 330 U/L;经不同染料诱导,在甲基橙染料诱导下酶活最高,达到1 466 U/L;GlDyP1在花生壳中的表达量最高,是木屑的6.5倍;GlDyP2在木屑中的表达量最高,是其余基质的2倍左右;GlDyP1和GlDyP2分别在活性黑5和台盼蓝中的表达水平最高,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4.8倍和3.7倍。以上结果表明GlDyP可参与灵芝对木质纤维素和染料的降解,为探究灵芝GlDyP的生理功能和开发GlDyP的应用奠定基础。
    17  红曲霉制曲对黄豆酱理化指标和感官评价的影响
    蒋四强,邓维琴,何素蓉,李雄波,陈功,王泽亮,李龙,范智义,李婷,张其圣
    2024, 40(8):150-15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714
    [摘要](15) [HTML](14) [PDF 2.11 M](223)
    摘要:
    为研究红曲霉混合发酵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该文首先将米曲霉(郫酿M003)和红曲霉(PM001)分别制成黄豆曲,确定最佳制曲时间后,将两种黄豆曲混合发酵新型黄豆酱,通过对比分析和感官评价,对红曲霉混合发酵黄豆酱和传统黄豆酱的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米曲霉和红曲霉的最佳制曲时间分别为48 h和72 h,两种黄豆曲中淀粉酶、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活差异显著(P<0.05)。红曲霉混合发酵黄豆酱总酸、氨基酸态氮和还原糖含量均显著低于传统黄豆酱,且红曲霉混合发酵黄豆酱中红色素和橙色素含量高于传统黄豆酱,均在30.00 U/g以上,呈红棕色,色泽更鲜艳;米曲霉黄豆曲和红曲霉黄豆曲按照3:1的质量比混合发酵的黄豆酱(C)感官评分最高(90.75),品质更好。综上所述,红曲霉混合发酵黄豆酱较传统黄豆酱具有更好的色泽和风味品质。该研究可为黄豆酱品质改善提供数据参考。
    18  基于HPLC与LC-MS/MS分析食品组合物桑瓜饮的化学成分
    蔡羽,陈运中,邢琪昌,刘思敏,颜春潮
    2024, 40(8):158-16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1058
    [摘要](16) [HTML](8) [PDF 3.25 M](30)
    摘要:
    解析具有调节血糖功能的食品组合物桑瓜饮(Sang-Gua-Yin, SGY)的成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归属桑叶总生物碱组分、苦瓜总皂苷组分、葛根总黄酮组分的色谱峰,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 HPLCELSD)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分析组合物桑瓜饮中的化学成分。对食品组合物桑瓜饮的色谱峰进行归属,标定了11个色谱峰,其中7种成分属于葛根总黄酮,3种成分属于苦瓜总皂苷,1种成分属于桑叶总生物碱;对16个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分别为1-DNJ、苦瓜苷A、苦瓜苷K、葛根素、6′′-O-acetyldaidzin、pueroside D、染料木苷、大豆苷、大豆苷元、3′-羟基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3′-氢化葛根素木糖苷、葛根素-7-木糖苷、葛根素-6′′-O-木糖苷、puerarin-7-O-glucoside、葛根素-4′-O-β-D-葡萄糖苷。该研究提示食品组合物桑瓜饮成分选择1-DNJ、苦瓜苷A与葛根素作为评价指标,为食品组合物桑瓜饮的后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9  皱叶荚蒾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成会菊,张珏,刘心韵,樊玲玲,薛伟,汤磊,范菊娣
    2024, 40(8):168-17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908
    [摘要](15) [HTML](10) [PDF 2.11 M](32)
    摘要:
    为明确皱叶荚蒾(Viburnum rhytidophyllum Hemsl.)果实的抗氧化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系统溶剂法以及硅胶、凝胶和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方法对皱叶荚蒾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波谱数据和高分辨质谱进行文献比对。同时采用DPPH法、ABTS法和PTIO法对其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发现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最优,正丁醇部位次之,而石油醚部位最弱。从乙酸乙酯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1)、咖啡酸乙酯(2)、α-生育酚(3)、massonianoside E(4)、Mellein(5)、4-O-E-coumaroylarbutin(6)、4-O-Z-coumaroylarbutin(7)、6’-O-caffeoylarbutin(8)、儿茶素(9)、表儿茶素(10)。化合物1~8为苯丙素类及其衍生物,9和10为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8为首次从荚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每个化合物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2、9和10在ABTS、DPPH、PTIO中的抗氧化活性效果均显著,以Vc为阳性对照。该研究为皱叶荚蒾果实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  广东虫草富硒培养及其粗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王启明,孙璟然,龙文君,谭悠久,王玉芹,王春丽
    2024, 40(8):178-18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480
    [摘要](10) [HTML](8) [PDF 1.32 M](29)
    摘要:
    该研究对不同外源硒(Na2SeO3)质量浓度下培养得到的广东虫草子实体生长状况及腺苷(Adenosine, AD)、多糖(Polysaccharide, PS)、虫草酸(Cordycepic Acid, CA)等活性成分进行了考察,确定广东虫草菌株的最佳富硒质量浓度,同时检测了其子实体在最佳富硒质量浓度下的总硒含量及其存在形态,并对其粗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中Na2SeO3质量浓度的增加,富硒广东虫草子实体的生物学转化率、AD、PS、CA含量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Na2SeO3质量浓度为30 mg/kg时,生物学转化率、AD、PS均达到最高值,为最佳富硒质量浓度。此时,广东虫草子实体中的有机硒占比为100%,有7种硒形态,分别为硒代蛋氨酸(Selenomethionine, SeMet)、硒代胱氨酸(Selenocystine, SeCys2)、四价Se(IV)、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methylselenocysteine, SeMeCys)、六价Se(VI)以及两种未知硒形态。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估表明,同一质量浓度下,相比未富硒广东虫草粗多糖(Cordyceps guangdongensis Crude Polysaccharide, CPS),富硒广东虫草粗多糖(Se-enriched Cordyceps guangdongensis Crude Polysaccharide, CPS-Se)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活性,其对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强(P<0.01),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性。这为富硒广东虫草产品开发及其多糖的进一步纯化鉴定和活性验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21  蚕蛹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体内外活性评价
    陈嘉敏,黄颂源,梅甜甜,董丽雯,李圣雪,岳文琪,李柳颍,吴海强,余熙,吴序栎
    2024, 40(8):189-19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1040
    [摘要](16) [HTML](7) [PDF 12.35 M](31)
    摘要:
    该研究在酶解法和响应面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响应面法中的响应值来优化碱性蛋白酶酶解蚕蛹蛋白的工艺,以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作为水解肽评估指标筛选并找到了一条抗氧化活性较强的酶解工艺流程。最优酶为碱性蛋白酶,最佳条件为pH值为9.0、温度为48 ℃、底物质量分数为4.1%、反应时间为2 h、酶质量分数为3.0%,与现有的工艺流程相比较缩短且降低了反应的时间和温度,且提升了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达到了Vc的89.10%。在此基础上使用D-半乳糖引起的氧化应激小鼠模型评价了该蚕蛹肽在体内的抗氧化活性,低剂量组的蚕蛹肽即可使血清中CK、SOD、T-AOC、GSH-PX因子恢复至0.31、105.44、3.51、308.36 U/mL肝脏中MDA、SOD因子恢复至0.71 nmol/mL、77.40 U/mL均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通过双响应面法制备而得的蚕蛹肽不仅优化了工艺流程而且使得其抗氧化活性有所提升且在体内外均能发挥抗氧化活性,为蚕蛹蛋白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22  超声辅助酸性乙醇法制备高纯度魔芋葡甘聚糖的工艺优化及其理化分析
    李思佳,张祖丽,黄才真,张国栋,黄媚,刘科
    2024, 40(8):199-21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737
    [摘要](15) [HTML](10) [PDF 11.06 M](32)
    摘要:
    采用超声辅助酸性乙醇沉淀法制备高纯度白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 KGM),以白魔芋KGM纯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制备高纯度白魔芋KGM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分析其理化性质和结构。结果表明,超声辅助酸性乙醇法制备KGM的最佳条件为:超声时间28 min、溶剂pH值为3.7、70%体积分数的乙醇、料液比1:75、超声温度为60 ℃,在此条件下进行的验证试验KGM纯度为97.08%,与常规超声辅助乙醇提取法相比有较大提高。与白魔芋原粉相比,KGM的持水力(51.39 g/g)、膨胀力(17.05 mL/g)、黏度(34 600 mPa•s)、阳离子交换能力和色度均得到提高,持油力(2.69 g/g)约为原粉的1.5倍。与95 wt.% KGM标品相比,以上理化性质无显著差异。微观结构显示,KGM表面杂质少,有大量类似蜂窝状的细小孔隙结构;傅里叶红外谱图显示KGM分子结构中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热重分析表明,试验制备的样品纯度高,热稳定性好。此法制备的KGM具有较好的理化功能特性,研究结果可为高纯度魔芋葡甘聚糖的深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23  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结合响应面法优化速溶老鹰茶配方
    王藤,赵明,刘琨毅,李珏洁,李若愚,梁正维,伯年国,雷鑫,沙艮,陈思琴,马燕
    2024, 40(8):211-21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891
    [摘要](14) [HTML](12) [PDF 8.02 M](27)
    摘要:
    通过浸提、浓缩、喷雾干燥等工艺制作速溶老鹰茶,采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单因素、响应面试验结合,优化速溶老鹰茶配方,并测定其功能性成分。速溶老鹰茶优化配方为:速溶老鹰茶粉、甘草提取物、薄荷提取物的添加量分别为0.3、0.03、0.05 g。速溶茶滋味清凉甘甜,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总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4.11%、3.95%、5.86%和6.83%;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到丝氨酸(5.88 mg/g)、天冬氨酸(1.70 mg/g)和谷氨酸(1.64 mg/g)、γ-氨基丁酸(0.21 mg/g)、等16种游离氨基酸,检测到儿茶素(9.26 mg/g)、杨梅素(1.53 mg/g)、芦丁(1.22 mg/g)、表儿茶素(1.09 mg/g)、槲皮素(0.48 mg/g)和山奈酚(0.44 mg/g)等11种多酚类物质。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风味良好且富含黄酮、氨基酸等成分的速溶老鹰茶,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潜力。
    24  脱水过程中无核白葡萄细胞膜脂相变及完整性的变化
    张月,陈卫林,崔昭东,刘逸卓,柯青,谢伊代·吐尔逊,武运,黄文书
    2024, 40(8):220-22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572
    [摘要](12) [HTML](13) [PDF 4.90 M](31)
    摘要:
    无核白葡萄在脱水过程中易褐变,绿品级率降低。该试验通过无核白葡萄细胞膜脂相变、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的观察、荧光值的对比、丙二醛、相对电导率及褐变指数等指标,探究30 ℃(1.5 m/s)、30 ℃(0 m/s)、25 ℃(1.5 m/s)和25 ℃(0 m/s)的脱水条件下褐变与未褐变的无核白葡萄细胞的膜脂相变和完整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无核白葡萄失水量达60%时,细胞膜因氧化降解发生断裂,细胞质及液泡中的内容物溶出,FM4-64与受损的细胞膜结合产生大量的红色荧光物质,红色荧光强度值升高;FDA与酯酶结合的绿色荧光物质随细胞质溶出无法聚集,绿色荧光强度降低,细胞膜完整性破坏,无核白葡萄出现不同程度褐变;此时的荧光比值、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增幅较大。其中未褐变的葡萄细胞膜脂相变温度均低于脱水温度,细胞膜处于液晶相,液晶相可以保持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褐变的葡萄样品则相反,细胞膜处于凝胶相,不利于细胞膜结构的稳定。而且褐变的葡萄荧光比值、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高于未褐变的葡萄,细胞膜破坏程度高于未褐变的葡萄。脱水过程中使细胞膜始终处于液晶相,可以更好的维持细胞膜的结构,并且提高脱水速率也可以降低褐变的产生,此结果可为无核白葡萄在脱水过程减少褐变现象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25  5种不同浓缩方式对荔枝汁品质的影响
    柳杰,李镜浩,徐玉娟,吴继军,余元善,温靖,李璐,程丽娜
    2024, 40(8):230-24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903
    [摘要](14) [HTML](8) [PDF 4.56 M](36)
    摘要:
    为了获得优质荔枝浓缩汁,比较分析5种不同浓缩方式(真空浓缩、结冰- 解冻浓缩、冷冻浓缩、二级冷冻浓缩、一级冷冻联合真空浓缩)对浓缩汁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缩处理组品质差异显著,其中,真空浓缩较其他浓缩方式总酚含量提高8.32%~21.17%、抗氧化能力提高2.38%~35.37%、粒径值降低9.69%~48.69%、总色差ΔE*值最小,稳定性最高;一级冷冻浓缩联合真空浓缩处理组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乳酸菌菌落数均显著低于其他组,二者具有协同杀菌的效果;二级冷冻浓缩处理组挥发性物质种类(32 种)、含量(409.4 mg/L)以及荔枝典型性香气物质香叶醇含量(152.51 mg/L)均为最多,风味流失最少;说明真空浓缩、一级冷冻联合真空浓缩、二级冷冻浓缩分别在保护荔枝汁理化品质、杀菌效果、挥发性物质上各有优势,鉴于理化品质为评价果汁品质较重要的指标,并结合真空浓缩处理组效率最高、时间成本最低,可将真空浓缩作为当前相对较适宜的浓缩荔枝汁方式,未来可在真空浓缩和冷冻浓缩的耦合联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更佳的浓缩处理模式。
    26  红枣多糖超高压耦合低共熔溶剂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戴康伟,邹晓琴,张名位,张瑞芬,贾栩超,董丽红,马勤,马静,黄菲
    2024, 40(8):243-25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816
    [摘要](15) [HTML](12) [PDF 2.87 M](32)
    摘要:
    为了实现红枣多糖的高效制备及开发利用,该研究建立了红枣多糖超高压耦合低共熔溶剂提取工艺,并探究了红枣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红枣为原料,从七种不同类型的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 DES)体系中,筛选确定以氯化胆碱和乙二醇组成的DES提取红枣多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红枣多糖的超高压耦合DES提取工艺,建立四因素回归模型,确定其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483 MPa,保温时间8.25 min,DES中氯化胆碱和乙二醇的摩尔比为1:3.75,DES含水量为53%,此时红枣多糖实际得率为14.22%。同时该工艺制备得到的红枣多糖具有较高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以及铁离子和氧自由基还原能力,分别为1.47 mg AA/g DW、10.69 mg AA/g DW、30.43 μmol FeE/g DW和193.67 μmol TE/g DW,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表明超高压耦合DES提取工艺具有制备高得率、高抗氧化活性红枣多糖的潜力。
    27  反胶束提取扁桃仁蛋白工艺优化及理化特性比较
    张永松,丁真真,陈辛杰,宋晶晶,夏娜
    2024, 40(8):252-26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031
    [摘要](10) [HTML](10) [PDF 2.70 M](25)
    摘要:
    以AOT为表面活性剂构建的反胶束体系对扁桃仁蛋白的提取。对前、后提取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并阐述其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前提取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最终前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分别为料液质量比1:15、AOT质量浓度0.11 g/mL、温度41 ℃、pH值为7.0和后提取的KCl浓度0.5 mol/L、温度45 ℃、新水相pH值为8.0。该条件下扁桃仁蛋白的前提取率为67.37%,后提取率为66.50%。其理化特性的试验结果显示乳化性和起泡性在20~100 ℃范围内先升高后降低,在pH值3.0~9.0范围内缓慢下降后持续升高,在40 ℃下和pH值为9.0时的乳化性和起泡性较好,分别为乳化性:48.93 m2/g、60.22 m2/g;起泡性:75.70%、88.05%。这结果与温度对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有较大差异(80 ℃时蛋白表面疏水性最好)。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显示扁桃仁蛋白对ABTS+•的清除能力强于DPPH•。其他如溶解性(74.84%)、持水性(4.34 g/g)和持油性(5.77 g/g)等特性均较理想。综上所述,反胶束法用于扁桃仁蛋白的提取有助于得到高质量的扁桃仁蛋白,为反胶束法应用于扁桃仁蛋白的提取提供科学依据。
    28  黄皮多糖/壳聚糖复合可食膜的制备、结构表征及理化性质
    方娟丽,熊群燕,龚锐枝,刘冰茹,孙朋朋,任圆圆
    2024, 40(8):263-27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545
    [摘要](15) [HTML](10) [PDF 2.81 M](32)
    摘要: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黄皮多糖(WSP-W)并将其同壳聚糖复合,制备成WSP-W/壳聚糖复合可食膜,初步测定WSP-W分子量、化学组成、红外光谱,并且考察WSP-W对壳聚糖复合可食膜的影响。结果表明,WSP-W是一种典型的均一多糖,分子量为1.6×103 ku。复合膜的FT-IR中壳聚糖分子的氨基带从1 560.1 cm-1移动到了1 571.7 cm-1,表明WSP-W和壳聚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与单一壳聚糖膜相比,复合膜的厚度、水溶解性、溶胀率增加,水分含量降低。在光学透过率方面,波长小于500 nm时,复合膜的紫外阻隔能力较强。机械性能的研究结果显示,在WSP-W添加量为12%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13 MPa和29.93%。水蒸气透过率在WSP-W 12%时达24.54g•mm/(m2•d•kPa),在WSP-W 6%时,阻油性能达96.24 g•mm/(m2•d)。DSC结果表明,复合膜的热稳定性更佳。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最大达99.85%)结果表明WSP-W可以提高复合膜的抗氧化活性。综上所述,WSP-W的加入能够改善单一壳聚糖膜的光学性能、力学性能、阻隔性能、抗氧化性,可为黄皮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29  不同明胶添加量馒头的质构、营养价值及微观结构差异
    丁长河,苏玉宵,姜艳敏,庸菁喆
    2024, 40(8):274-28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800
    [摘要](12) [HTML](5) [PDF 6.25 M](29)
    摘要:
    该研究分析了不同明胶添加量引起的馒头的质构、营养价值及微观结构变化。通过TPA质构分析、感官评定、比容及氨基酸组分测定分析馒头的质构、营养及微观结构等。研究表明,明胶添加量增大,馒头硬度、胶着度及咀嚼性先减小后增大,黏聚性和回复性先升高后降低。明胶添加量为3%时,其硬度、胶着性及咀嚼性最小,弹性、黏聚性及回复性最大,此时馒头比容(1.96)和感官评分(81.72)显著提高,各指标均为最优。添加明胶馒头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白馒头高17.62%,必需氨基酸含量高46.06%,赖氨酸评分高52.12%,总必需氨基酸评分高22.00%。GC-MS检测添加明胶的馒头酯类含量升高40.61%,烷烃类提高48.60%,芳香杂环胺类提高34.03%。α-螺旋含量在面团中有所变化;β-折叠含量在蒸制后馒头中显著增大;β-转角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说明添加明胶使蛋白质二级结构中无序的β-转角向有序的β-折叠或α-螺旋结构转换,蛋白质结构更趋于稳定。添加明胶能显著改善馒头的质构特性、感官品质及营养价值。
    30  克鲁维毕赤酵母与酿酒酵母顺序接种对茵红李果酒风味的影响
    李甜,邓孟胜,雷雨,陶迎梅,李宇豪,李东
    2024, 40(8):283-29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941
    [摘要](9) [HTML](12) [PDF 2.97 M](32)
    摘要:
    为提高茵红李果酒的风味品质,选用克鲁维毕赤酵母(Pichia kluyveri)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进行顺序接种,接种时间间隔分为24 h和48 h,接种比例为1:3、3:1和1:1。通过测定酵母生物量变化、理化指标、挥发性风味成分和感官分析,探究不同接种策略对茵红李果酒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混菌发酵中,两种酵母相互制约,6~7 d后未检测到P. kluyveri的活菌存在。此外,与间隔24 h相比,间隔48 h接种发酵的茵红李果酒中乙醇含量较低,而还原糖含量较高。与对照纯酿酒酵母相比,混合发酵使茵红李果酒中酯类化合物浓度增加了33.37%~56.96%,高级醇类减少了47.23%~60.69%。其中T481:3和T243:1接种方式的酯类化合物含量增加最为显著。主成分分析揭示T243:1与苯甲酸乙酯、乙酸苯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顺式-3-己烯酯和葵酸乙酯密切相关。感官评价显示,T243:1发酵的茵红李果酒在花果香和整体可接受性方面的评分最高。综上所述,T243:1接种方式有助于提升茵红李果酒的风味品质,为茵红李果酒生产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31  乳酸菌发酵前后山药汁营养功能成分及风味物质的变化
    冯志强,张宇,田维志,刘莹莹,廖爱美,潘龙,黄继红
    2024, 40(8):294-30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932
    [摘要](13) [HTML](7) [PDF 2.16 M](27)
    摘要:
    研究了乳酸菌发酵对山药汁营养功能成分及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经L. plantarum 101和L. paracasei HGD组合发酵后的山药汁在总体感官上更容易被接受。与未发酵山药汁相比,乳酸菌发酵可将pH值由6.12降至3.88,总糖含量降低69.35%,总酚、可溶性膳食纤维、总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提高98.00%、53.15%、493.51% 和64.30%。同时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可使山药汁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显著变化,其中酸类提高195.02%,酯类提高172.73%,酯类物质种类及含量的增加赋予了发酵山药汁丰富的香味;酮类和醇类分别提高88.27%和7.46%,醛类下降了85.82%,使得最终山药汁发酵液的可接受度提高。综上所述,山药汁经乳酸菌发酵后不仅能够提高其营养成分,还可以改善风味,该研究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山药汁可作为一种待开发的新型功能性饮品。
    32  白茶滋味与色泽化学特征的品种差异
    谢晨昕,林雨,胡文娇,胡晓俊,王丽鸳,胡善树,林智,郭丽
    2024, 40(8):302-31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897
    [摘要](19) [HTML](18) [PDF 1.90 M](26)
    摘要:
    将不同品种茶树鲜叶按传统工艺加工成白茶,采用感官审评法、分光光度计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和超高液相色谱法分析分析白茶的品质特征及其脂溶性色素和滋味成分,探析不同品种白茶的呈味呈色特征差异。结果表明:白茶的感官品质存在品种差异,‘中茗7号’、‘中茶108’和‘中茶302’绿翠且有白毫,‘福鼎大毫茶’、‘中茶302’与‘鸠坑’的汤色与滋味因子得分超过90分。‘鸠坑’和‘中茶302’的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比值接近‘福鼎大毫茶’(2.3),小于‘中黄1号’(3.3);‘中茶108’的有机酸和糖类化合物含量分别比其它品种高2.9 mg/g和11.6 mg/g,‘福鼎大毫茶’的氨基酸类化合物在的含量较其它品种高,达到22.3 mg/g;同一品种中,糖类化合物的含量高于有机酸和氨基酸类化合物,蔗糖、半乳糖醇、果糖和肌醇等组分的含量较高,高达15.1 mg/g;儿茶素在‘鸠坑’中的总量高于其他品种,且比‘福鼎大毫茶’高了40.3%。由此可见,白茶滋味、色泽品质及其表征成分存在明显的品种特色,可为开发白茶新产品提供参考资料。
    33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探索鉴别单花蜜和杂花蜜
    李崇勇,孟怡璠,黄微,王蓓蓓,李婷,李春梅
    2024, 40(8):311-31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1132
    [摘要](10) [HTML](14) [PDF 15.23 M](31)
    摘要:
    为了简便、快速、准确的对市场中的单花蜜和杂花蜜样品进行鉴别,该文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 HS-GC-IMS)对4种单花蜜和4种杂花蜜样品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差异进行分析。指纹图谱实验发现两种花蜜检测出76种挥发性有机物,主要包含17种醛类,16种酯类、9种酮类、17种醇类、5种酸类、6种烯类、2种呋喃类、4种杂环及杂原子化合物。杂花蜜S1、S2、S4相比单花蜜S5、S6、S7,其大部分挥发性物质含量明显较高,呈现明显差异,例如杂花蜜中酯类含量在17.51%~32.90%,而单花蜜中酯类约占7.20%~22.81%。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模型中2个主成分(PCA_1和PCA_2)累计贡献值达到62%,说明通过挥发性物质差异可以明显区分单花蜜和杂花蜜样品。同时发现杂花蜜S3中含有的12种特征挥发性物质,不同于其他的单花蜜和杂花蜜样品。研究表明HS-GC-IMS是一种非常快捷,简便的VOCs检测技术,无需对样品进行复杂处理,对单花蜜和杂花蜜的鉴别具有一定的潜力,为市场各种蜂蜜样本的快速鉴别提供了一定参考。
    34  光纤光谱技术结合SNV-CARS-GWO-SVR模型的樱桃番茄SSC无损检测
    高升,徐建华,王伟,解万翠
    2024, 40(8):320-32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808
    [摘要](14) [HTML](10) [PDF 3.68 M](23)
    摘要:
    樱桃番茄的可溶性固体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 SSC)是评价其品质和成熟状态的关键参数。该文搭建了光纤光谱透射检测系统采集了不同成熟度樱桃番茄样本的原始光谱信息后,通过理化实验测定样本的SSC指标经SPXY算法对样本进行划分;然后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等算法(Standard Normal Variable transformation, SNV)对采集到的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 Algorithm, SPA)和竞争性自适应加权算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CARS)进行特征波长提取;最后利用灰狼优化算法(Grey Wolf Optimization, GWO)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建立了樱桃番茄SSC的最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使用SNV算法预处理后的光谱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校正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得到了明显改善。SNV-CARS-GWO-SVR模型是樱桃番茄的最佳预测模型,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 set, RMSEP)为0.28,残差预测偏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 RPD)为2.75。利用自行搭建的搭建了光纤光谱透射检测系统完全可以实现樱桃番茄SSC的检测,为不同成熟度番茄的SSC在线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35  市售酱油产品生物胺含量的检测与食用安全性分析
    曾新安,韦桂凤,李嘉洪,曹诗林,汪浪红,韩忠
    2024, 40(8):327-33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940
    [摘要](16) [HTML](7) [PDF 1.89 M](27)
    摘要:
    为了揭示酱油中生物胺存在种类和水平,该研究采用丹磺酰氯柱前衍生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我国市售的9个品牌57种(生抽41种和老抽16种)酱油中的生物胺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酱油中苯乙胺、腐胺、组胺、酪胺是我国市售酱油中的主要生物胺成分。生抽酱油中的总胺大部分在127.86~1 273.40 mg/L,其中组胺和酪胺的含量范围分别在10.82~368.91 mg/L和0~582.77 mg/L之间。老抽酱油中总生物胺的含量分布范围为200.54~904.61 mg/L,组胺与酪胺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5.07~302.35 mg/L和38.75~479.61 mg/L。风险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生抽和老抽酱油中组胺和酪胺的急性风险指数H分别为7.69%、1.99%和2.10%、0.55%,均远低于100%,且两者的慢性风险指数E值较小,范围在0.15%~1.65%之间。另外,生抽和老抽的食品安全指数(IFS)在0.001~0.016之间,远低于1。该研究表明由食用酱油中引入的组胺和酪胺对人体健康无明显的负面危害,我国市售酱油食用安全性相对较高。
    36  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肼高分辨率质谱测定禽蛋中的阿苯达唑及其代谢物残留
    刘芸,顾贝贝,王雪婷,姚倩,张晓燕,张庶冉,李优,伊雄海
    2024, 40(8):339-34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838
    [摘要](12) [HTML](11) [PDF 2.92 M](41)
    摘要: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肼高分辨率质谱法测定禽蛋中阿苯达唑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方法。禽蛋样品经乙腈溶液提取、无水硫酸钠除水、正己烷脱脂净化、氮吹后,用体积比为3:7的甲醇水溶液定容并溶解残渣,充分涡旋混合后过0.45 μm滤膜。采用Phenomenex C18(100 mm×4.6 mm, 2.6 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体积分数)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正离子模式,扫描范围:100~1 000 m/z,二级采用Target-ms/ms扫描模式,在碰撞能为30 eV和分离窗口m/z为2.0的条件下,提取响应值较高且在待测样品中无干扰的目标化合物的精确质量数,以二级子离子为定量离子,外标法定量。在所建立的色谱条件下,阿苯达唑及三种代谢物能够得到较好的分离。该方法对阿苯达唑及代谢物的检测限可达3 μg/kg,定量限可达10 μg/kg,在20~2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通过加标验证,在三个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5.9%~97.4%,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为4.3%~8.5%。该方法样品处理过程简单,回收率高、稳定性好,可以用于禽蛋中阿苯达唑及其代谢的测定,为规范禽蛋中阿苯达唑兽药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37  盐析辅助/通过式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网红减肥类食品中非法添加匹可硫酸钠
    郑文静,张艳侠,孙立臻,王明栋,赵慧男,孙珊珊,薛霞,王骏,刘艳明
    2024, 40(8):349-35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548
    [摘要](11) [HTML](8) [PDF 3.46 M](29)
    摘要:
    建立了网红减肥类食品中非法添加匹可硫酸钠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方法。样品经甲醇水溶液-盐析辅助体系提取,Oasis PRiME HLB通过式固相萃取柱净化,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乙酸铵,采用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ESI+)电离模式,多反应监测(MRM)进行扫描,外标法定量。该研究优化了提取体系,实现不同基质样品很好的分散,抗干扰效果好。采用该实验建立的方法,匹可硫酸钠在0.50~25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8,方法检出限(S/N≥3)为10.00 μg/kg,定量限(S/N≥10)为25.00 μg/kg。在低(25.00 μg/kg)、中(50.00 μg/kg)、高(250.00 μg/kg)3个浓度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81.51%~104.5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14%~5.64%之间。该方法简便、高效、准确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减肥类食品中非法添加匹可硫酸钠的准确定性、定量分析。
    38  捕后鱼肉品质评价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葛迎港,陈慧,崔保金,周德庆,王珊珊,孙国辉
    2024, 40(8):357-36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870
    [摘要](21) [HTML](7) [PDF 1.88 M](36)
    摘要:
    目前,我国依然存在鱼类养殖业发展不平衡与保活运输技术不成熟的现状,大部分捕捞的鱼类仍需经过预先宰杀处理后进行贮运。在此过程中,鱼肉通常会发生纤维硬化、肉质下降、水分流失、风味变差等品质劣变,造成其营养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大幅降低。高效保鲜技术的应用与科学的品质评价是维持鱼肉原有品质,减少不必要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该研究概述了物理、化学、微生物等鱼肉品质变化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并从包装、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低温条件下不同保鲜技术对鱼肉品质变化的影响,以期为鱼肉低温保鲜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39  热处理对生乳中益生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李宁,赵圣国,郑楠,张养东
    2024, 40(8):367-37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837
    [摘要](16) [HTML](10) [PDF 2.44 M](2926)
    摘要:
    生乳中的益生微生物在食品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通过发酵过程改变产品的特性、增加营养价值,并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在生乳的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热处理常用于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并延长产品的保质期。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对生乳中的益生微生物产生影响,可能会对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该综述旨在总结生乳中常见的益生微生物,以及热处理对乳中益生微生物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方法。
    40  肉制品新兴热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张彦纳,陈星,刘冬梅,王璐,李阿敏,陈东坡,周鹏
    2024, 40(8):374-38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751
    [摘要](18) [HTML](8) [PDF 3.24 M](30)
    摘要:
    肉制品是我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养均衡,味美鲜香,含有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热处理是肉和肉制品的重要加工步骤,然而传统热加工方法通常会对产品品质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破坏营养成分、产生异味和有害物质),因此,寻找可替代传统热加工的新方法在肉制品加工领域一直是研究热点。微波加热、射频加热、欧姆加热及红外加热等技术相比传统热加工具有独特优势,也可组合使用,为提高肉制品品质和适应消费者需求提供了有效路径。该综述简述了肉的结构与品质之间的关系,解析了新兴热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其最新研究应用进展,并对比了加工特点,旨在为今后肉制品新兴热加工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41  咸鸭蛋黄品质劣化分析与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孙静,杨晓培,彭旭,杨雪,梁振华,杜金平,皮劲松
    2024, 40(8):383-39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1532
    [摘要](13) [HTML](9) [PDF 2.60 M](26)
    摘要:
    鸭蛋经食盐腌制加工成的咸蛋,是我国传统蛋制品之一,蛋黄质量好坏常被用来评价咸蛋的品质。鸭蛋盐渍过程中蛋黄黑化和泥化是影响咸蛋品质的劣化现象,该研究从蛋黄颜色劣变造成的蛋黄黑化现象和质地过度软化劣变造成的蛋黄泥化现象两个方面介绍了蛋品加工过程中品质劣变的表征及影响因素,重点综述了类似的蛋、肉、蔬菜等食品硫化致黑和氧化致软两种品质劣变的机制和控制技术及其效果。为鸭蛋加工的标准化、工业化以及安全化生产咸蛋提供理论支持。
    42  香菇中嘌呤和香菇嘌呤研究进展
    刘红霞,范秀芝,史德芳,高虹,殷朝敏,姚芬,张玉
    2024, 40(8):392-40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835
    [摘要](17) [HTML](11) [PDF 2.09 M](33)
    摘要:
    香菇作为我国产量最高的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营养和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其中含有的嘌呤和香菇嘌呤两类物质已被证实与人体健康有关。然而这两类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截然不同的影响。嘌呤与人体尿酸合成代谢有关,摄入过多易造成尿酸水平升高进而引起痛风等症状,香菇也因其含有嘌呤,受到部分消费者的抵触,阻碍了其产业的发展。香菇嘌呤则与人体血脂合成调控有关,具有降血脂的功效,还有预防血栓及血管疾病、抗变、解毒等功效,是一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物质。该研究综述了香菇中嘌呤的分布、分离、检测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探讨并明确香菇中嘌呤成分对尿酸的影响;并综述了香菇嘌呤的制备方法和药理活性,以期为香菇嘌呤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43  食品污染物3-氯-丙二醇的来源、毒代动力学及毒性研究进展
    晋程妮,郭辛茹,张鹏飞,闫帅帅,徐建国
    2024, 40(8):402-41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136
    [摘要](13) [HTML](11) [PDF 1.96 M](176)
    摘要:
    氯丙醇类化合物的污染和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3-氯-1,2-丙二醇(3-Monochloropropane-1,2-diol, 3-MCPD)作为氯丙醇类食品污染物中最常见的代表,在酱油、植物油、婴幼儿配方奶粉、谷物食品、咖啡等多种食品中广泛存在,所以其摄入很难避免。摄入的3-MCPD经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从而造成健康风险。3-MCPD暴露可诱发机体产生肾毒性、肝毒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致癌性等,但其致毒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研究清楚,其中关于3-MCPD诱导的肾毒性和生殖毒性方面研究最为广泛。该文从3-MCPD的理化性质、来源、毒代动力学、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3-MCPD的毒性及其机制,以期为3-MCPD的毒性研究和控制提供依据,并为防控氯丙醇类化合物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44  食品中益生菌的功能与安全性研究进展
    田云,郝娟,马永轩
    2024, 40(8):415-42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4.8.0530
    [摘要](13) [HTML](9) [PDF 1.77 M](32)
    摘要:
    益生菌在人类的食品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随着对益生菌功能研究的逐步深入,益生菌对人体的多种营养功能和健康功效也逐渐明确。现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甚至能够改善一些疾病的症状,因此在食品行业中,益生菌从传统的发酵食品中的应用到功能性食品中的添加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然而食品中益生菌的大规模使用也提升了潜在的安全性风险,如感染、生物毒素和耐药性基因转移等,益生菌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安全性问题。欧洲的安全资格认证(Qualified Presumption of Safety, QPS)和美国的公认安全(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体系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微生物安全性评价体系,近年来我国也通过相关立法规范益生菌的使用从而保障食品安全。该研究综述了目前对于益生菌营养功能和食品中益生菌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了益生菌目前面临的安全性问题与安全性评价体系,以期为食品中益生菌的安全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主编:李琳教授

    创刊:现代食品科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078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20/TS

    国内邮发代号:46-349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