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9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荞麦槲皮素对高脂饮食大鼠脂代谢及脂肪因子的调节作用
    谢琳琳,迟晓星,董佳萍,杨琪,王鹤霖,刘殊凡,张东杰
    2023, 39(5):1-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99
    [摘要](263) [HTML](1494) [PDF 1.49 M](668)
    摘要:
    该文研究了荞麦槲皮素(QYE)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质代谢及脂肪因子的影响。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荞麦槲皮素低(50 mg/kg)、中(100 mg/kg)、高(200 mg/kg)剂量组,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5周后,灌胃荞麦槲皮素干预治疗,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肝脏脂质水平,以及血清抗氧化、脂肪因子水平,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荞麦槲皮素能够降低血清和肝脏TC、TG的含量,其中QUE高剂量组血清中TC、TG含量分别下降了33.47%和28.66%,较模型组差异极显著(P<0.01);荞麦槲皮素高剂量组的Chemerin水平下降12.3%,CMKLR1水平下降19.83%,TLR4水平下降15.87%,NF-κB水平下降14.12%。同时荞麦槲皮素高剂量组上调了血清中33.87 U/mL的GSH-Px酶活力,差异极显著(P<0.01),荞麦槲皮素高剂量组下调了血清中79.56 U/mL的CHE含量。由此可见,荞麦槲皮素能显著调节高脂膳食大鼠血脂异常,降低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TLR4、水平,抑制NF-κB通路活化,减少胆固醇堆积,能够调节脂质代谢及脂肪因子的水平。
    2  余甘子提取物及其复配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小鼠的改善作用
    邓晰文,彭新安,林倩如,候韬,徐璐,曹庸,贺丽苹
    2023, 39(5):8-1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028
    [摘要](190) [HTML](1465) [PDF 867.41 K](551)
    摘要:
    探讨余甘子提取物及余甘子、山楂、茯苓等五种复配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小鼠的改善作用,为余甘子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理论依据。构建小鼠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余甘子提取物处理组和复配物处理组,分别采用余甘子提取物低、中、高剂量以及余甘子、山楂等五种复配物连续三周灌胃造模后的小鼠。研究结果显示,余甘子中、高剂量(150 mg/kg、300 mg/kg)提取物及复配物可以增加造模后小鼠的体质量及摄食量;提高小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其中高剂量处理组分别比模型组提高45.16%和58.43%(P<0.05);增加胃蛋白酶活性,其中中剂量处理组增加39.33%(P<0.01);提高小鼠胃动素和胃泌素含量,以高剂量处理组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提高了149.89%和86.06%(P<0.01);降低血清活性肠肽含量,其中复配物处理组效果显著,降低了34.12%(P<0.05)。由此可知,余甘子提取物及其复配物均有改善小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促进胃肠道功能的产品开发提供新思路,为后续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3  传统养殖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的品质比较
    李温蓉,安玥琦,陶玲,温利,刘茹,李谷,熊善柏
    2023, 39(5):14-2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566
    [摘要](159) [HTML](1474) [PDF 1.27 M](611)
    摘要:
    为比较传统养殖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品质差异,该研究对养殖池塘水质进行评价的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了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及传统池塘养殖黄颡鱼的表观及质地品质、营养品质、风味品质。结果表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池塘水质污染程度较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减缓且其中养殖的黄颡鱼肌肉空壳率、亮度及白度值显著高于传统组,肌肉的蒸煮损失率显著降低。湿地组黄颡鱼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为40.40%,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为78.67%,肌肉氨基酸组成更符合FAO/WT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湿地组黄颡鱼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及Omega-6脂肪酸含量分别为传统组的3.78倍、2.64倍以及3.25倍。湿地组黄颡鱼中呈油脂味等异味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含量下降,且呈苦味及酸味的氨基酸总占比下降,呈鲜味及甜味的氨基酸总占比上升,呈鲜味的IMP含量为传统组的3.16倍,呈苦味的HxR及Hx含量较传统组下降了17.00%及17.57%。综上,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可食用部分占比更高,肉质更为白亮,肌肉营养组成更优、风味品质更佳。该研究可为黄颡鱼品质的提升及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4  易错PCR技术改造β-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催化特性
    郑婉,刘振杨,郑金珠,武国干,吴华伟
    2023, 39(5):25-3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03
    [摘要](186) [HTML](1423) [PDF 1.04 M](639)
    摘要:
    β-环糊精是一种环状多糖,可用于改变某些大分子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在食品、生物及医药等领域都具有很高的工业应用前景。通过利用β-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β-CGTase),使其作用于淀粉等含有葡萄糖基的多糖化合物,可转化生成β-环糊精。该研究采用易错PCR技术对来源于Paenibacillus campinasensis的β-CGTase进行定向进化,得到酶活力高的突变体,并对突变体进行镍柱亲和纯化与酶学性质分析。实验最终获得了一株突变体Q280L,其酶活力与原始-CGTase相比提高了42.10%,对β-环糊精的转化率提高了7.60%,最适反应pH值和稳定性均有所变化,底物亲和力提高46.13%。经序列比对及结构分析,发现突变体Q280L与野生β-CGTase相比,第280位氨基酸残基种类以及周围氢键发生变化。该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易错PCR技术对β-CGTase基因进行定向进化,可提高酶活力和改善酶学性质,为实现β-环糊精的工业生产提供参考意义。
    5  酶法提取苦荞D-手性肌醇及体外降糖活性
    田晓艳,白晓琳,王振宇,张大千,樊梓鸾
    2023, 39(5):32-4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63
    [摘要](140) [HTML](1415) [PDF 1.14 M](543)
    摘要:
    该实验以苦荞籽粒为研究对象,使用酶辅助超声法提取D-手性肌醇(D-Chiro Inositol,DCI)。考察了pH值、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加酶量、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对DCI浓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了DCI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显示:酶解最佳pH值为6,酶解温度为36.4 ℃,酶解时间为0.5 h,加酶量为2.1%,料液比为1:10,乙醇体积分数为48%时,DCI浓度为5.87 mmol/L。进一步利用α-淀粉酶及α-葡萄糖苷酶两项指标评价提取物纯化前后的体外降糖能力。采用活性炭、固相萃取离子小柱纯化DCI,结果显示阴离子(SAX)固相萃取小柱纯化效果最好,能够将纯度提高80%。苦荞中DCI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质量浓度(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降低,IC50值由0.68 mg/mL降到0.47 mg/mL,表明纯化效果显著。采用α-半乳糖苷酶辅助超声法可以有效的获得高浓度DCI,并证实纯化后的DCI具有较好的体外降糖活性。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为苦荞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6  鳙鱼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潜在益生菌的分离鉴定
    秦振宁,肖睿铭,梁书利,林影
    2023, 39(5):41-5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744
    [摘要](152) [HTML](1593) [PDF 1.67 M](586)
    摘要:
    该研究利用三代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天然池塘生境鳙鱼肠道菌群特征,并从中分离潜在益生菌。该生境鳙鱼肠道菌群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10.28%)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1.47%)为主。在属水平上,以未命名菌属ZOR006(21.63%)、严格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10.84%)、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10.34%)、类梭菌属(Paeniclostridium,9.63%)、甲基孢囊菌属(Methylocystis,8.74%)为主。为分离到既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又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鳙鱼源芽孢杆菌(Bacillus),对从该生境鳙鱼肠道中分离的菌株进行产酶、抑菌等功能相关益生特性试验。试验共分离出3株细菌,YB6、YB42和YB56,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其分别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strain)、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 strain)和解淀粉酶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train)。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均具有良好的产胞外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及抑制病原菌的能力,可以作为促消化和病原拮抗益生菌做进一步的研究。
    7  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对嘎啦苹果酒品质的影响
    张阳,蒋媛,贾伟豪,鞠延仑,房玉林,闵卓
    2023, 39(5):53-6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95
    [摘要](174) [HTML](1474) [PDF 962.45 K](531)
    摘要:
    以嘎啦苹果为实验材料,探究了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云-268)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混合发酵对苹果酒基本理化指标、酚类物质、香气物质及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酿酒酵母单一发酵,混合发酵苹果酒中乙醇和总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降幅分别为8.72%和9.02%,总酚含量显著增加(P<0.05),增幅为23.01%;其香气物质种类(36种)明显多于单一发酵苹果酒(31种),其中香气活度值OAV>1的物质有12种;进一步分析发现,混合发酵苹果酒中具果香味的乙酸酯类和花香味的萜烯类等物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具酸腐味的脂肪酸类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对具青草味的C6醇类物质含量影响不大;感官品评结果表明混合发酵苹果酒酒液澄清、禾杆黄色、入口酸度中等偏低,甜度适中,口感平衡,具有丰富的果香味。因此,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1:1)能够明显提高苹果酒的品质,增加其发酵香,为低醇果香味的苹果酒酿造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8  酱香大曲微生物数量和细菌多样性在不同制曲条件下的差异
    范恩帝,吴成,李岭卓,谢丹,黄魏,张健,尤小龙,程平言,胡峰
    2023, 39(5):62-7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93
    [摘要](178) [HTML](1474) [PDF 1.41 M](689)
    摘要:
    基于微生物培养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制曲原料和制曲方式对酱香大曲微生物数量、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基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曲原料相较于制曲方式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更大,有机小麦和人工踩曲均有利于细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实验选取的酱香大曲优势细菌门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norank_Bacteria,优势细菌属包括Kroppenstedt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支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和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等16个属;在细菌群落调节机制和中心(Hub)微生物方面,不同制曲条件下生产的酱香大曲有所差异;就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而言,机械有机大曲和人工普通大曲略优于机械普通大曲,但机械普通大曲与机械有机大曲较为相似,与人工普通大曲极为相似;PICRUSt功能基因预测结果表明,机械曲和人工曲、普通小麦曲和有机小麦曲在细菌群落功能基因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但机械曲与人工曲之间更为接近。该研究对比了不同制曲原料和制曲方式条件下酱香大曲的微生物数量、细菌群落结构和细菌功能基因,对于改善提高贵州酱香型白酒品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9  氨苄西林胁迫下阪崎克罗诺杆菌维持连续休眠态的转录组学分析
    莫云少,张竟丰,敖嘉璐,刘园园,陈楚欣,赵力超
    2023, 39(5):72-8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500
    [摘要](171) [HTML](1446) [PDF 1.08 M](506)
    摘要:
    阪崎克罗诺杆菌是奶粉中常见的食源致病菌,在压力胁迫下会进入连续休眠态。该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氨苄西林压力胁迫下形成的连续休眠态菌的基因表达变化差异,共筛选出220个显著上调基因和416个显著下调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与代谢活性、运动能力(鞭毛合成)、细胞分裂相关基因表达整体显著下调;与药物外排泵、细胞形态改变相关的部分基因表达显著上调;GO富集分析结果还提示严谨反应、毒素抗毒素系统(TAS)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TAS可能通过调控下游mRNA和NAD+促进连续休眠态的形成。因此,在氨苄西林胁迫下严谨反应可能通过级联调节激活TAS表达,从而促进连续休眠态形成。在该状态下,阪崎克罗诺杆菌通过降低代谢活性、减弱运动能力、抑制细胞分裂,同时改变细胞形态,并增强药物外排能力,从而维持连续休眠态。研究结果为防控压力胁迫下产生的连续休眠态阪崎克罗诺杆菌奠定了理论基础。
    10  壳聚糖/普鲁兰多糖/聚乙烯醇/胶原蛋白食品膜的理化性质及结构特征
    刘磊,孙卫东,黄利华,张友胜,陈帅,张业辉
    2023, 39(5):81-8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778
    [摘要](275) [HTML](1587) [PDF 1.13 M](564)
    摘要:
    为了研究壳聚糖(Chitosan,CS)/普鲁兰多糖(Pullulan,LP)/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胶原蛋白(Collagen,GL)食品包装膜理化性质及结构特征,该研究以CS、LP、PVA和GL为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采用流延成膜法制备多元复合膜,测定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水溶性、溶胀率、色度和透光率等指标,并利用红外光谱、X衍射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膜的结构。结果表明:CS、LP和CS-LP膜材分别添加到PVA-GL中,复合膜厚度逐渐增加,拉伸强度逐渐降低,而断裂伸长率呈递增的趋势,其中四元膜厚度为142.50 μm,抗拉强度为11.21 MPa,断裂伸长率为169.24%;提高复合膜的膨胀率,降低了复合膜的溶解度,四元膜的膨胀率最高,溶解度最低,分别为368.16%,58.64%;色度及不透明度的测量发现,四元膜亮度较亮和色差小的特点,且该膜不透明度最小,为2.28 UA/mm;测量其波长在200~800 nm范围内紫外可见光的透光率发现,该膜具有良好的紫外线阻隔能力;红外光谱、X衍射光谱及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CS和LP能与PVA-GL相互作用,降低CS和LP的结晶度,形成结构致密的均相体系。研究结果为CS/PL/PVA/GL食品包装膜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科学依据。
    11  金柚柚皮多甲氧基黄酮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其油脂抗氧化稳定性
    张雅欣,马路凯,吴晖,成坚,刘袆帆
    2023, 39(5):89-9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726
    [摘要](157) [HTML](1467) [PDF 1.35 M](555)
    摘要:
    该研究采用超声辅助结合大孔吸附树脂及制备液相色谱法对金柚柚皮中的多甲氧基黄酮(Polymethoxy Flavonoids,PMFs)物质进行提取分离,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柚皮PMFs组分,结果表明:金柚柚皮中含有5种PMFs,分别为川陈皮素、橘皮素、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5-羟基-3,6,7,8,3',4'-六甲氧基黄酮和5-羟基-3,3',7,8-四甲氧基-4',5'-亚甲二氧基黄酮,含量分别为5.12%、4.29%、4.33%、4.10%和3.07%。金柚柚皮PMFs提取物活性实验表明,在质量浓度达到2 mg/mL时,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大分别为75.90%、78.85%;在APPH诱导的红细胞溶血模型中,与APPH组80.20%相比,0.05 mg/mL PMFs溶血率显著下降为48.89%;柚皮PMFs提取物对180 ℃,油炸1~5 h油饼中的油脂有抗氧化作用,与空白组(过氧化值0.16~0.28 g/100 g,酸价0.36~ 1.42 mg/g,茴香胺值4.49~7.08)相比,添加面粉质量分数1.00%的柚皮PMFs提取物的理化指标变化量较小(过氧化值0.15~0.19 g/100 g,酸价0.34~1.25 mg/g),添加面粉质量分数0.50% PMFs使油脂茴香胺值(AV)明显下降(茴香胺值0.91~5.50)。综上所述,金柚柚皮中含有5种PMFs,且对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效果还具有显著的抑制油脂氧化作用。
    12  基于主成分分析结合熵权TOPSIS法的10种食用菌多糖活性评价
    羡荣华,蒲铎文,樊梓鸾,刘荣
    2023, 39(5):99-10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710
    [摘要](160) [HTML](1501) [PDF 1.26 M](624)
    摘要:
    该文研究了10种常见的具有良好功能性的食用菌,提取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多糖,以体外抗氧化活性及降血脂功能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食用菌多糖的功能特性。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对其体外抗氧化及降血脂活性共7项指标比较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偏正交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熵权法和逼近理想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建立功能评价模型,对食用菌多糖的品质做出综合性评价并进行排序,并通过聚类分析对样本分类。结果显示10种食用菌总糖含量范围为48.61%~64.43%;不同食用菌多糖发挥不同类型的活性功能;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6.05%,各主成分的贡献率显示•O2-清除率、•OH清除率和DPPH•清除率是主要的影响因子;熵权TOPSIS法分析得出10种食用菌多糖的相似接近度的大小为0.194~0.882,综合得分显示香菇多糖相似接近度最大,为0.882,发挥的功能特性最优;聚类分析将食用菌多糖依据功能性划分为4个类群。该研究通过构建功能评价体系,筛选具有良好功能的食用菌多糖,为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开发功能产品奠定理论依据。
    13  运用液质联用与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黄精中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成分
    程端端,李春楠,吕经纬,张凯月,张楠茜,申嘉明,王跃龙,张辉,孙佳明
    2023, 39(5):109-11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47
    [摘要](139) [HTML](1458) [PDF 1.05 M](527)
    摘要:
    采用液质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黄精中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活性成分。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为靶标,确定黄精中ACE抑制部位,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PLC-Q-Exactive MS)鉴定潜在抑制ACE活性成分,应用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对潜在抑制ACE活性成分进行验证。结果发现黄精乙酸乙酯部位体外ACE抑制率最高,ACE抑制率的IC50为1.174 mg/mL,通过对黄精乙酸乙酯部位进行液质分析,共鉴定出30个化合物,包括正离子模式下的Tianshic Acid、Cimicifugic Acid E、Brucine、Polygonatine B、Kingianoside B等15个化合物,负离子模式下的N-Trans-Pcoumaroyloctopamine、Pseudolaric Acid、Isomer of 25R,22S-Hydroxylwattinoside C、Skullcapflavone I、3,3′,7-Trimethy-4′,5-Dihydroxyflavone等15个化合物,将这些化合物与ACE进行分子对接,均为负结合能,可以自发结合,其中80%的化合物结合能低于-5 kcal/mol,将结合能最低的化合物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黄精中抑制ACE活性成分主要通过3~4个氢键与ACE活性中心相互作用。研究结果为黄精抑制ACE活性成分的筛选提供了参考依据。
    14  鲜切甘蓝生物保鲜剂配方优化和评价
    张鹏,杨钧翔,赵楠,吴迪,贾晓昱,李江阔
    2023, 39(5):119-12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69
    [摘要](139) [HTML](1408) [PDF 1.02 M](511)
    摘要:
    鲜切甘蓝易造成机械损伤,导致品质恶化,选择合适的保鲜剂配方尤为重要。该文通过研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ε-聚赖氨酸保鲜剂的不同质量分数对鲜切甘蓝品质的影响,采取真空包装,以色泽、质地、外形、气味为筛选指标,对鲜切甘蓝感官品质进行评价;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了鲜切甘蓝的生物保鲜剂的最佳配方为0.3%(m/m)木瓜蛋白酶、0.3%(m/m)菠萝蛋白酶和0.1%(m/m)ε-聚赖氨酸。由响应面方差分析对鲜切甘蓝的感官品质的影响顺序为:ε-聚赖氨酸>菠萝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根据贮藏实验,证明了优化后的生物保鲜剂配方,能有效延缓鲜切甘蓝维生素C、还原糖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贮藏12 d时,生物保鲜剂处理组鲜切甘蓝维生素C含量为26.23 mg/100 g,还原糖含量为18.92 mg/g,叶绿素a含量为6.08 mg/kg,叶绿素b含量为12.25 mg/kg。结果证明了经优化的生物保鲜剂能有效维持鲜切甘蓝的感官品质和营养指标,较单一保鲜剂具有明显优势,可用于鲜切甘蓝的商品保鲜。
    15  不同冻结温度及冻融循环处理对蓝莓品质特性的影响
    李洋,冯鑫,徐曈晖,李庆鹏,黄碧飞
    2023, 39(5):127-13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573
    [摘要](211) [HTML](1482) [PDF 1.40 M](601)
    摘要:
    研究冻结温度和冻融循环次数对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以4 ℃冷藏为对照组,考察冻结温度在-10、-18、-25和-80 ℃下蓝莓硬度、可溶性固性物、可滴定酸、抗坏血酸、花青素和丙二醛含量等品质指标的短周期变化;再进行1、2、3和4次冻融循环,重复测定上述品质指标和裂果率、解冻损失率等物理指标。结果表明,较于对照组,-80 ℃冷冻组的可溶性固性物含量平均升高0.10%,而-10 ℃冷冻组平均降低0.17%;在贮藏期内,对照组的可滴定酸含量下降0.35%,而-80 ℃冷冻组仅下降了0.15%;冻融次数与花青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裂果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硬度和抗坏血酸显著负相关,构建品质指标与冻融次数的回归方程,蓝莓反复冻融超过2次后,回归方程的变化趋势明显。蓝莓适宜冻结贮藏,-10 ℃不适宜作为蓝莓的冻结温度,-80 ℃速冻蓝莓品质更优,蓝莓在实际冻结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反复冻融次数不宜超过2次。
    16  用臭氧漂洗处理的鱼糜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张冬梅,张顺治,尹涛,胡杨,刘茹,刘友明,杜红英,熊善柏,尤娟
    2023, 39(5):137-14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717
    [摘要](132) [HTML](1617) [PDF 1.63 M](541)
    摘要:
    该研究探讨了用清水+臭氧水漂洗的鱼糜在-18 ℃贮藏期间凝胶强度、持水性、色泽、羰基、巯基、硫代巴比妥酸(TBA)、风味等的变化。研究得出,在0~24周贮藏期间,臭氧漂洗组羰基含量增加了4倍,TBA含量增加了约2倍,总巯基与游离巯基含量分别下降至原来的63.50%、66.61%。且相同贮藏时间臭氧漂洗组的羰基含量较对照组高,巯基含量较对照组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臭氧漂洗组和对照组的鱼糜及鱼糜凝胶亮度与白度增大,凝胶持水性和凝胶强度缓慢下降,但前3周臭氧漂洗组的凝胶强度强于对照组。贮藏中鱼糜的腥味、鲜味和咸味降低。综上,在贮藏中臭氧漂洗虽然会一定程度上促进蛋白质与脂质的氧化,不过在贮藏终点时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且清水+臭氧水漂洗可以在贮藏前一个月控制鱼糜凝胶强度的下降并一定程度上提高鱼糜白度。另外,一级动力学模型在贮藏前一个月可较好地反应其品质变化。该研究为臭氧在鱼糜贮藏稳定性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17  不同CO2比例的鲜切马铃薯气调保鲜效果
    韦雪,赵晓燕,王丹,王宇滨,赵文婷,张辉,郑鄢燕
    2023, 39(5):148-15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534
    [摘要](177) [HTML](1469) [PDF 1.24 M](601)
    摘要:
    为探究CO2气调包装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及贮藏品质的影响,以“荷兰15号”马铃薯为试材,采用体积分数10%、20%和30%的CO2气调包装,4 ℃贮藏,测定相关理化指标。结果表明:CO2气调包装有效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和品质劣变,其中30% CO2效果最佳。CO2气调包装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PAL)活性的上升和总酚含量的增加,保持了鲜切马铃薯的硬度、脆性、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s Content,TSS)、抗坏血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和滋味。贮藏第8天时,PPO、POD和PAL活性比对照分别降低53.02%、39.60%、28.21%和73.97%,硬度、脆性、TSS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为初始值的97.49%、95.00%、73.10%和88.73%,8 d电子鼻测定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和电子舌测定的滋味接近于0 d初始值。因此,CO2气调包装有效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保持其贮藏品质。
    18  油橄榄果肉和核壳中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分析
    池玉闽,董怡,何强,张文学,向燕,何培君,邓莎,何贵萍,贾利蓉
    2023, 39(5):157-16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1194
    [摘要](183) [HTML](1501) [PDF 983.51 K](627)
    摘要:
    以油橄榄的果肉和核壳为原料,分别制备其水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和总膳食纤维(Total Dietary Fiber,TDF),并探究其功能特性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油橄榄果肉和核壳中TDF含量分别达79.28 g/100 g和86.13 g/100 g,其中以IDF为主。在两种原料中,果肉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整体强于核壳膳食纤维。其中以果肉SDF的功能特性最优,其持水力为5.15 g/g,膨胀力为5.78 mL/g,持油力为2.45 g/g,葡萄糖吸附能力为21.11 mg/g,胆酸盐吸附能力为84.81 mg/g,胆固醇吸附能力为34.10 mg/g,亚硝酸盐吸附能力为834.57 μg/g,扫描电镜显示其颗粒小而疏松,比表面积大。综上,油橄榄的果肉和核壳是良好的膳食纤维来源,其膳食纤维具有一定的辅助减肥、稳定餐后血糖和吸附胆固醇等生理保健作用,可为油橄榄果深加工产业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19  不同pH条件下乳清蛋白-桑椹多酚复合营养粉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
    袁麒,王旭苹,杨怀谷,程镜蓉,林耀盛,邹金浩,唐道邦,刘学铭
    2023, 39(5):164-17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585
    [摘要](149) [HTML](1533) [PDF 1.11 M](566)
    摘要:
    近年来,蛋白质与多酚类物质的相互作用是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两者的结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pH值是重要的影响因子。该文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桑椹多酚(Mulberry Polyphenols,MP)对乳清蛋白(Whey Protein,WP)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椹多酚改变了复合蛋白粉的色泽、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同时,还提高了乳清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能,在pH值3.0时乳清蛋白的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分别达到7.23 m2/g prot和89.56%,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66%和1.2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桑椹多酚-乳清蛋白粉中的单体酚类进行定量分析,在pH值5.0和7.0条件下结合的单体酚含量比pH值1.0和3.0高。此外,较空白对照组而言,添加桑椹多酚提高了乳清蛋白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还原能力,最高分别达到89.28%、81.70%和530.95 μmol/g prot。综上所述,利用动物蛋白结合植物多酚是创新功能食品组分的手段,反应体系的pH值对结合效率有重要影响,为今后食品蛋白质的理化稳定性和营养品在体内、体外生物利用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  美藤果粕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优化及其酸奶的制备
    邓新宇,陆思名,陈宏著,黄敏茹,田晓彬,黎攀
    2023, 39(5):175-18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753
    [摘要](188) [HTML](1461) [PDF 1.06 M](576)
    摘要:
    为了增加美藤果粕的利用新途径,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美藤果粕可溶性膳食纤维(SISDF)的最佳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溶解度等来评价美藤果粕膳食纤维及其酸奶的理化性质。实验结果表明:酸浓度为2%、反应时间为2.5 h、温度为80 ℃和料液比为1:20为最佳工艺参数的条件,得率为24.13%。美藤果粕膳食纤维的持水力为1.364 g/g、持油力为8.266 g/g、膨胀力为20.076 mL/g,30 ℃~90 ℃时溶解度在46.79%~84.26%之间;SISDF全脂酸奶的持水力比全脂酸奶持水力高12.44%,SISDF脱脂酸奶的持水力是脱脂酸奶持水力的3.32倍;SISDF全脂酸奶和全脂酸奶组对比,稠度、粘度和硬度分别提高了73.53%、3.20%和45.84%;SISDF脱脂酸奶和脱脂酸奶组相比,稠度、粘度和硬度分别提高了171.43%、58.59%和28.06%。以上结果为美藤果粕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考与发展方向,有望解决美藤果粕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21  不同浓度银耳多糖的体外模拟消化特性比较
    董传志,龙慧,李明洁,滕建文,黄丽,韦保耀,夏宁
    2023, 39(5):183-18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595
    [摘要](162) [HTML](1500) [PDF 1017.45 K](827)
    摘要:
    银耳多糖作为一种具有益生元潜力的多糖,其在发挥作用前必需经过体内的消化与吸收。该研究通过探讨银耳多糖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的物质组成与理化性质的变化来研究其在口腔、胃和肠三个阶段的消化特性。研究表明,三个消化阶段结束后,除质量分数0.5%样品略有增加外,不同浓度的多糖样品中的还原糖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变化;银耳多糖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糖醛酸组成,且在整个消化过程中,均未被消化酶分解而产生新的游离单糖;不同浓度银耳多糖经胃液消化后,低pH值的胃消化环境会引起多糖分子量的降解,其中0.5%浓度样品组在经三个阶段消化后逐渐较低到3.91×103、3.52×103与2.92×103 ku。消化过程中多糖的结构与组成变化主要取决于pH值的变化,与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关系不大,其中适宜浓度的多糖溶液可在消化过程中由于其粘度特性而保持更稳定的结构性质。
    22  乳化剂、亲水胶体及谷朊粉对方便湿面品质的影响
    郭婉雪,郑学玲,洪静,王亚新,李盘欣,王红新
    2023, 39(5):190-20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73
    [摘要](187) [HTML](1452) [PDF 2.18 M](567)
    摘要:
    为解决方便湿面因水分含量高易发生老化,硬度增加、弹性下降和口感变差等问题,采用三类添加物即乳化剂(单甘酯、硬脂酰乳酸钠、蔗糖酯)、亲水胶体(黄原胶、瓜尔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谷朊粉对方便湿面面片的色泽、蒸煮品质及储藏期间的质构拉伸特性和水分分布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蔗糖酯将面片的亮度从95.26显著提高到96.78;三类添加物均显著降低了蒸煮损失,其中添加0.20%硬脂酰乳酸钠使方便湿面的蒸煮损失从5.81%降低至3.00%;储藏期间,添加0.40%单甘酯可使方便湿面的硬度从4 787.44 g降低至2 904.95 g;三类添加物均显著提高了方便湿面的拉伸特性,其中添加0.20%蔗糖酯使方便湿面的拉伸力从17.94 g提高到24.13 g;从水分分布可以发现,乳化剂抑制了结合水的流动,增大了结合水的含量,减小了自由水的流失。综上所述,添加三类添加物均延缓了方便湿面在储藏期间淀粉的老化,使方便湿面的蒸煮损失降低、硬度减小和弹性增加,进而改善了方便湿面的品质,其中添加0.40%的单甘酯和0.30%瓜尔胶的效果较好。
    23  棘胸蛙肌肉水解物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邓凝,王小娟,苏德锦,林丽婷,李钰琦,苏进全,张铃玉,吴达仁,李健
    2023, 39(5):201-20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71
    [摘要](121) [HTML](1620) [PDF 1.39 M](557)
    摘要:
    以棘胸蛙腿部肌肉为研究材料,利用木瓜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两种酶,以成品率和水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结合响应面分析的方法优化棘胸蛙水解物的酶解工艺,同时对棘胸蛙水解物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棘胸蛙水解物经木瓜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条件为:在各酶最适pH和温度的条件下,料液比为1:15(g/mL)、酶解时间4 h、加酶量为2%(m/m);该工艺条件下,棘胸蛙水解物的水解度分别为19.23%、23.51%,成品率分别为22.66%、15.32%,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61、2.95 mg/m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3.46、3.20 mg/mL,清除羟基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8.20、9.23 mg/mL。综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的棘胸蛙水解物酶解工艺方便可行,制备得到的水解物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为棘胸蛙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24  五粮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黄水变化规律探究
    黄治国,江科,乔宗伟,安明哲,任志强,卫春会,邓杰
    2023, 39(5):210-21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708
    [摘要](279) [HTML](1675) [PDF 1.01 M](842)
    摘要:
    为探究五粮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黄水的理化指标及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该研究通过对五粮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中的黄水进行连续采样,检测黄水理化指标,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黄水中的风味物质,比较不同天数的黄水理化指标和风味物质差异。结果表明,黄水pH值在整个发酵周期稳定在3.35~3.50;酸度在35 d达到最大值57.77 mmol/100 mL;淀粉和还原糖含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酒精度在28 d达到最大值3.41% vol;固形物含量波动较大,与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变化存在一定关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时期的黄水风味物质存在较大差异,变异权重参数值大于1的风味物质有11个,主要为酯类和酸类,其中乳酸乙酯及己酸乙酯大量产生于7~35 d,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在42~70 d大量积累。该研究获得了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黄水物质变化规律,为后期选择黄水作为介质监控发酵过程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25  利用富硒双孢菇粉提升酱油有机硒含量和改善酱油风味
    陈静如,胡锋,符姜燕,刘占,宋超,卜丽丽,王博,张智宏,高献礼
    2023, 39(5):217-22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62
    [摘要](158) [HTML](1659) [PDF 942.68 K](671)
    摘要:
    该研究利用临期和损伤富硒双孢菇制备富硒双孢菇粉,以其替代15%质量分数的面粉,按照高盐稀态工艺生产富硒酱油(样品酱油)。结果显示,样品酱油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分别达到134.65和122.53 µg/kg,比对照酱油提高5.70倍和5.85倍,有机硒转化率为91.00%,符合富硒酱油标准。理化分析结果表明样品酱油总氮、氨基酸态氮和无盐固形物含量为1.72、1.03和22.56 g/100 mL,比对照酱油提高9.55%、19.77%和5.13%。此外,样品酱油蘑菇香、麦芽香、醇香和果香香气强度比对照酱油提高了5 837.17%、15.62%、20.15%和15.88%。添加富硒双孢菇粉显著提高了大曲和酱醪中蛋白酶酶活,这是富硒双孢菇粉提高酱油滋味物质含量的原因。富硒双孢菇粉中的1-辛烯-3-酮、1-辛烯-3-醇、3-辛醇和3-辛酮赋予了样品酱油蘑菇香。此外,富硒双孢菇粉促进了酱醪中产香微生物的繁殖,进而提高了样品酱油中麦芽香、醇香和果香香气强度。该研究利用临期和损伤富硒双孢菇开发了一种风味良好的富硒酱油,可为双孢菇和酱油生产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技术参考。
    26  4种方法提取蒌叶鲜叶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昌娅琪,栾新博,权帆,颜健,黎平
    2023, 39(5):225-23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34
    [摘要](179) [HTML](1562) [PDF 1.06 M](661)
    摘要:
    蒌叶鲜叶具有独特的辛香味,在我国南方地区常用作嚼槟榔青果的植物配料。为了探究蒌叶鲜叶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不同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固相微萃取法、超声辅助正己烷法和超声辅助二氯甲烷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种方法提取和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共92种,相对含量较高为酚类、烯类、酯类和醇类,主要成分为蒌叶酚、乙酸丁香酚酯、香叶烯D、4-烯丙基邻苯二酚二乙酸酯、β-石竹烯、γ-衣兰油烯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最多,共鉴定60种;固相微萃取法、超声辅助二氯甲烷和超声辅助正己烷法提取鉴定的挥发性成分分别为53种、42种和25种;4种提取方法共有组分17种,而固相微萃取法特有成分20种,水蒸气蒸馏法获得特有成分18种。不同提取方法获得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以挥发性活性成分为目的的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提取法较为合适,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蒌叶鲜叶,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挥发性成分,可为蒌叶香气物质基础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27  不同年份长期发酵大头菜挥发性风味物质对比分析
    聂鑫,陈泓帆,张崟,王卫,刘达玉,吴华昌,罗淮良,赵志平
    2023, 39(5):234-24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25
    [摘要](128) [HTML](1434) [PDF 1.13 M](574)
    摘要:
    为研究不同年份长期发酵大头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不同,以四川长期发酵6年(6Y)、8年(8Y)、10年(10Y)大头菜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3种不同年份长期发酵大头菜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大头菜中共检出58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酸类35种、醇类12种、酯类5种、醛类4种及酮类2种。发酵过程中,酯类物质的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酸类物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醇类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酸类化合物是长期发酵大头菜中含量最丰富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在三种大头菜中分别占比73.05%、78.07%和60.42%,酯类物质含量由2.36%上升至17.72%,多元统计分析表明3种长期发酵大头菜挥发性风味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数据分析表明各类风味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类的风味成分,从而形成了不同年份长期发酵大头菜的独特风味。该研究揭示了大头菜长期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趋势,为长期发酵大头菜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8  信阳红茶发酵过程中非挥发性和挥发性代谢物的动态变化
    马敬宜,姚衡斌,周琼琼,赵仁亮
    2023, 39(5):242-25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512
    [摘要](121) [HTML](1468) [PDF 1.31 M](601)
    摘要:
    为全面了解信阳红茶发酵过程中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该研究以信阳群体种一芽一叶为原料制作红茶,采用代谢组学液质联用技术(LC-MS/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对信阳红茶发酵过程中的代谢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信阳红茶发酵过程,共鉴定出143种非挥发性代谢物和107种挥发性代谢物,并鉴定出23个关键差异代谢物,其中儿茶素类、氨基酸、黄酮类、酚酸、酯类、醛类、醇类等的快速转化是红茶滋味和香气形成的主要因素。发酵过程降低了信阳红茶的苦涩味,改善了口感和滋味,对信阳红茶香气的形成也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为茶叶的保健功效奠定了基础。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茶叶的香气逐渐以花香、果香为主导,其中芳樟醇氧化物、反式-橙花叔醇、α-松油醇、β-法尼烯、α-柠檬烯等一些化合物含量的增加均有利于信阳红茶花果香气的形成。该研究为信阳红茶发酵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29  基于电子感官技术和GC-MS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乌梅风味的影响
    杨亚湉,吴瑞,王瑞,宋芊芊,周慧银,王俊斐,欧金梅
    2023, 39(5):252-26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414
    [摘要](159) [HTML](1446) [PDF 940.20 K](545)
    摘要:
    为揭示不同干燥方式对乌梅风味物质的影响,分别以烟熏乌梅(Smoked Prunus mume,SP)、热风干燥(Hot-air Dried Prunus mume,HP)乌梅及烘干(Dried Prunus mume,DP)乌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电子舌(Electronic Tongue,E-tongu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电子鼻结果可完全区分不同加工而成的乌梅,其所在风味上具有相似性。电子舌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不同加工方法的乌梅在滋味品质上存在差异,且酸味作为乌梅滋味的代表。采用GC-MS共鉴定出6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酚类、醛类、酸类、酯类化合物以及烃类等其它类化合物,且含量各不相同,其中酯类化合物在烟熏乌梅中水平普遍较高,其次为热风干燥乌梅,烘干乌梅。电子鼻结合GC-MS数据讨论乌梅主要挥发性成分改变的原因,总结不同加工方法对乌梅风味的影响。可见,通过GC-MS结合电子鼻、电子舌等电子感官技术,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乌梅,进而为乌梅的加工方式选择及产品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30  冬瓜桑椹馅料配方优化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陆胜勇,傅曼琴,余元善,温靖,彭健,林羡,肖更生
    2023, 39(5):261-27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745
    [摘要](126) [HTML](1507) [PDF 1.08 M](496)
    摘要:
    以冬瓜、桑椹、白砂糖、花生油等为原料制作低脂低糖冬瓜桑椹果蔬馅料。该文探究了桑椹果浆、白砂糖粉和玉米淀粉液的添加量对馅料感官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测定硬度、胶黏度和咀嚼度等TPA(Texture Profile Analysis)参数确认最佳配方。以冬瓜质量100.0%浆计,单因素试验中,桑椹、白砂糖、玉米淀粉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30%、6%和2%时,馅料的感官评分最高;正交试验优化后的最佳配方为:花生油2.5 wt%、桑椹30.0 wt%、白砂糖6.0 wt%、玉米淀粉溶液1.5 wt%。所得冬瓜桑椹馅料色泽油光滑亮、紧致、有桑椹和冬瓜的特有气味、酸甜适中、口感细腻、软硬适中;馅料中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分别46.22 wt%、30.07 wt%,水分和脂肪含量分别为39.48 wt%、1.04 wt%。有机酸总含量为1.87 g/kg,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酒石酸703.40 mg/kg、苹果酸453.34 mg/kg和丙醇二酸418.55 mg/kg,花青素含量为2.89 mg/g,兼具冬瓜和桑椹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正己醛、正辛醛和柠檬烯,相对含量分别为8.06%、4.13%和1.58%。在室温条件下(25 ℃)冬瓜桑椹馅料保质期为30 d。
    31  比较不同贮藏年份宁红金毫中香气组分的变化
    陈罗君,刘亚男,樊耀林,徐天星,张丽,李军,姚丽萍,高银祥
    2023, 39(5):271-28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732
    [摘要](126) [HTML](1461) [PDF 1.37 M](634)
    摘要:
    为了解宁红金毫红茶在贮藏过程中其香气组分发生变化情况,该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联用分析技术,对贮藏0、1、2、3年的宁红金毫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不同贮藏年份宁红金毫中共鉴别出81种香气组分,不同贮藏年份的宁红金毫香气组分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香气组分相对含量,可以有效区分不同贮藏年份的宁红金毫。不同贮藏年份宁红金毫中主要由14种关键香气组分变化引起的,分别是: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醇、苯乙醛、苯乙醇、芳樟醇、2,4,6-三叔丁基苯酚、反式氧化芳樟醇(呋喃类)、苯甲醛、雪松烯、顺式氧化芳樟醇(吡喃类)、乙酸香叶酯、2-已烯醛、香叶酸甲酯。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苯乙醇、雪松烯、反式氧化芳樟醇(呋喃类)、顺式氧化芳樟醇(吡喃类)、苯甲醛、2-已烯醛这些香气组分含量呈现增加趋势;乙酸香叶酯、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这些香气组分含量呈现降低趋势;香型表现为:蜜香、果香增强,花香减弱。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宁红金毫生产加工及贮藏提供理论支持。
    32  同时测定软骨酶解物中硫酸软骨素及透明质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
    曹辰辰,郑昕,Dongxiao Sun-Waterhouse,丁刘刚,周勇,蒋伶俐,苏国万
    2023, 39(5):281-28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707
    [摘要](257) [HTML](1485) [PDF 900.77 K](494)
    摘要:
    为了准确快速同时测定软骨酶解物中硫酸软骨素和透明质酸含量,以半乳糖胺和葡萄糖胺为测定目标物,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和方法性试验,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方法。使用ZORBAX C18柱分离,用乙腈和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0 mL/min,在波长250 nm下测定。方法性试验表明,硫酸软骨素和透明质酸的质量浓度在100~500 mg/L范围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其中硫酸软骨素的检出限为0.948 mg/L,重复性偏差0.089%,平均回收率99.71%,相对偏差0.35%;透明质酸的检出限为0.027 mg/L,重复性偏差0.045%,平均回收率97.74%,相对偏差0.92%。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法具有受杂质干扰影响小,准确度高,重复性优异,回收率以及精确度高的优势,可以实现准确快速同时测定软骨酶解物中硫酸软骨素和透明质酸的含量。
    3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通量定性筛查畜禽肉中221种兽药残留
    刘迪,韩莉,江丰,彭青枝,余婷婷,汪薇,朱晓玲,王会霞
    2023, 39(5):290-30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15
    [摘要](164) [HTML](1505) [PDF 1.98 M](528)
    摘要:
    该文建立了一种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畜禽肉中221种兽药残留的高通量定性筛查方法。畜禽肉样品经1%甲酸(V/V)-乙腈提取,提取液于40 ℃水浴下氮气吹干,30%甲醇(V/V)-0.1%甲酸(V/V)水溶液复溶后测定。以甲醇和5 mmol/L乙酸铵(含0.1%甲酸,V/V)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进样体积为2 μL,柱温保持40 ℃,采用C18色谱柱分离,ESI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同时进行多反应监测(MRM),以化合物保留时间及离子丰度比定性。各兽药化合物峰型尖锐对称,该方法在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基质中的筛查检出限分布在0.1 μg/kg和20 μg/kg之间,均能满足筛查基本要求。该方法简便快捷,专属性强、无明显干扰,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大批量样品的处理和筛查定性,已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检出率高,定性能力强,并且可以扩展至其他动物源性食用农产品基质的定性筛查检测。
    34  陈皮黄酮类化合物的太赫兹指纹谱检测与密度泛函理论解析
    罗洁,刘耀,韦庆益,李茜,蒲洪彬
    2023, 39(5):304-31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76
    [摘要](146) [HTML](1546) [PDF 995.19 K](429)
    摘要:
    为了研究陈皮中黄酮类化合物太赫兹波段的指纹特征与其结构信息之间的变化关系,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对陈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太赫兹吸收光谱进行了仿真模拟和实验分析。首先,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压片实验得到了在0.2~2.0 THz频段中橙皮苷、川陈皮素和橘皮素的太赫兹吸收谱,发现橙皮苷在1.63和1.89 THz处呈现出2个明显特征吸收峰,川陈皮素在0.42、0.66、0.97和1.51 THz处具有4个特征吸收峰,橘皮素在0.41、0.53和1.03 THz处可以观察3个吸收峰,接着,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杂化泛函方法,采用6-31G(d, p)和6-311G(d, p)基组对陈皮中橙皮苷、川陈皮素和橘皮素等典型黄酮类化合物分子进行太赫兹振动光谱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酮类化合物的吸收峰大部分来自于其二面角的扭转振动,最大比例分别为13.0%、17.0%和25.2%。该研究揭示了酮类化合物太赫兹特征峰的响应机理,对开展陈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太赫兹光谱快速检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5  混酸体系-四级杆碰撞反应池-ICP/MS法测定含硅类食品添加剂中的铅和砷
    高喜凤,董瑞,于文江,赵发,张寒霜,韩晓晓,刘艳明
    2023, 39(5):312-31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38
    [摘要](129) [HTML](1486) [PDF 835.25 K](326)
    摘要:
    该文建立了一种混酸体系-四级杆碰撞反应池-ICP/MS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含硅类食品添加剂中铅、砷的方法。样品用氢氟酸-盐酸-硝酸组成的混酸体系进行微波消解前处理,采用四级杆碰撞反应池-ICP/MS法进行铅、砷的同时测定,选取Pb208、As75作为测定目标元素,Bi209、Ge72做相应的内标元素,应用碰撞/反应池技术、氦气动能歧视(Kinetic Energy Discrimination,KED)模式进行分析检测。铅、砷在0.000 5~0.100 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9。对样品进行加标回收验证,铅、砷的回收率分别为92.0%~107.0%和94.0%~104.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s)分别为2.49%、1.68%,铅、砷的检出限分别为0.003和0.002 mg/kg。该方法具有高的准确度、灵敏度、精密度和很小的干扰性等优点,适合测定含硅类食品添加剂中的铅、砷,可用来进行含硅类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监控和安全评价。
    36  黄芩苷降脂机制及其生物利用度改善方法的研究进展
    辛璇,李晓凤,王靖宇,汪薇,白卫东
    2023, 39(5):318-32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731
    [摘要](175) [HTML](1429) [PDF 997.26 K](686)
    摘要:
    黄芩苷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糖、抗炎和降脂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是其降脂活性在近些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独特的胃肠吸收特征,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较低,使得其需要较高的剂量才能达到良好的降脂效果,从而限制其应用。因此,利用各种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改善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该研究从抑制脂肪生成、促进脂质代谢、抑制食欲、调节营养吸收和肠道菌群等方面总结了黄芩苷的降脂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并从胃肠吸收与代谢方面分析了黄芩苷生物利用度差的原因,进一步综述了目前改善黄芩苷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最后,对提高黄芩苷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推动黄芩苷在食品、营养和保健品领域中的高值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37  食品中脂肪酸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谢璇洁,程煜,方小伟,张兴磊
    2023, 39(5):329-33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77
    [摘要](229) [HTML](1646) [PDF 1.02 M](634)
    摘要:
    脂肪酸是食品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指标,快速对其测定对于食品品质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脂肪酸的传统方法如色谱法及色谱质谱联用法的定量准确性较高,但前处理繁琐、费时,消耗大量有机试剂且对样品具有破坏性。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极为重视,高通量、无损、快速的检测方法在食品检测领域快速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综述。快检法如近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及拉曼光谱与化学计量学、高光谱成像结合被广泛用于脂肪酸快速定量检测及可视化研究。直接质谱分析技术由于具有几乎无需样品前处理的特点,检测脂肪酸时在灵敏度、选择性、高通量及分析速率等方面具备很大优势。该研究介绍了脂肪酸的传统检测方法,并着重综述了光谱分析和直接质谱分析技术在食品脂肪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而为食品安全检测、真伪鉴别等提供新思路。
    38  石莼多糖及其寡糖结构、制备及活性的研究进展
    唐天城,朱本伟,姚忠,孙芸,熊强
    2023, 39(5):340-35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648
    [摘要](359) [HTML](1440) [PDF 1.11 M](663)
    摘要:
    石莼多糖是石莼属海洋绿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复杂的结构和单糖组成赋予了各种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抗炎症、抗凝血、抗氧化等。但是提取得到的石莼多糖的分子量较大,存在溶解度低,生物利用率差等缺点,这很大程度地限制了石莼多糖的高值化开发与有效利用。通过降解石莼多糖得到的低分子量的寡糖产物,即石莼寡糖,不仅能够非常好地保留石莼多糖的多种生物活性,还能够有效地解决溶解度低、生物利用率差等问题。因此,石莼寡糖的制备与活性研究成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石莼寡糖主要是通过化学法,物理法和酶法三种降解方式制备得到的。该研究对石莼多糖的化学组成、结构、提取、纯化和降解制备寡糖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石莼寡糖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为石莼多糖及其寡糖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以期为海洋藻类资源的高值化开发与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39  NMR在肉制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毛书灿,郝梦,汪兰,周志,熊光权,石柳
    2023, 39(5):354-36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569
    [摘要](163) [HTML](1523) [PDF 1.26 M](460)
    摘要: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将原子核置于恒定磁场和交变磁场中发生交换能量的物理现象,根据磁场强度可分为高场、中场和低场核磁共振。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技术不断地发展,高灵敏度和分辨率的核磁共振谱仪不断更新,用于食品检测具有样品制备简便、检测快速、可进行复杂食品及混合物分析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该研究阐述了核磁共振的原理、分类、仪器,还总结了核磁共振技术在畜、禽、水产等肉制品中的主要应用,重点关注了其用于肉制品原料、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品质检测,具体包括水分分析、脂肪分析、掺假检测及代谢物分析等几个方面。该研究为核磁共振技术在肉制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有利于推动核磁共振技术发展。
    40  油炸肉制品风味的研究进展
    周明珠,杜柳,邱文兴,熊光权,乔宇,汪兰,吴文锦,石柳,丁安子,邹开封
    2023, 39(5):367-37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499
    [摘要](187) [HTML](1541) [PDF 929.59 K](572)
    摘要:
    油炸风味的产生是油炸肉制品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其他传统的热加工方式相比,油炸处理的传热传质机制较为复杂,并且挥发性化合物种类丰富(如醛、醇、酮、碳氢化合物、呋喃、吡嗪等),形成特有的油炸风味,对消费者有较强的吸引力。该研究通过综合文献研究,对脂肪氧化、美拉德反应以及两种反应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油炸风味进行了论述,着重讨论了脂肪氧化和美拉德反应的形成途径和在油炸过程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关注到油炸过程中形成的有害成分以及不良风味物质,例如杂环胺、多环芳烃等的形成及其控制措施。总体而言,充分了解油炸挥发物的化学来源,优化油炸风味以及开发不同的油炸方式来提高消费者对油炸肉制品的接受度以及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41  组学技术在植物乳杆菌及其发酵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梁婉诗,刘欣桐,麦婉,赖淑琴,陈小榕,刘冬梅,曾新安,汪跃华,黄燕燕
    2023, 39(5):376-38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599
    [摘要](296) [HTML](1472) [PDF 773.15 K](630)
    摘要:
    植物乳杆菌作为公认普遍安全的微生物,其具有免疫、抗氧化、降胆固醇、降解亚硝酸盐、抑菌、吸附重金属等功能,在发酵食品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进化,加快了益生菌的研究向定量化和高通量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发现益生菌在遗传水平上的特征。该研究对植物乳杆菌组学技术及其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阐述了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在植物乳杆菌研究进展及其发酵食品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植物乳杆菌组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综合利用组学技术,可从遗传、表达、代谢等多个方面对植物乳杆菌进行全方面多角度地研究,以期为植物乳杆菌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42  肾病患者营养素推荐之中外指南及专家共识对比
    梁丽,朱俊龙,文超婷,李有栋,张继贤,徐鑫,任娇艳
    2023, 39(5):386-40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784
    [摘要](172) [HTML](1549) [PDF 1.20 M](568)
    摘要:
    肾脏疾病特别是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不仅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医学营养治疗(Medical Nutritiontherapy,MNT)可延缓CKD向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进展,MNT在CKD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口服营养补充剂(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ONS)具有安全有效且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当肾病患者面临经口营养摄入不足的情况,ONS是其首选人工营养方式。ONS的研发应以医学和营养学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均需要经过科学证实。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专家共识是ONS产品配方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对比分析中外指南和专家共识对于不同阶段肾病患者的营养素推荐,为肾病特定营养产品开发提供借鉴,推动营养相关慢性病的防治。
    43  多感官的风味感知-“味型金字塔”概念
    邓天野,卢云浩,施卫峰,王晓昀,陈俊文,覃蕾,李军,吕舰,李天兰,何强
    2023, 39(5):401-40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3.5.0501
    [摘要](236) [HTML](1533) [PDF 790.16 K](873)
    摘要:
    风味是食物重要的品质之一,而消费者对食物或菜肴的风味感知是一个综合性的体验过程,涉及了嗅觉、味觉和三叉神经等多感知系统,那这些复杂的感知是如何在人体中形成的?不同的“香”和“味”又是如何影响人类的整体风味感知的?基于此,该研究提出了“味型金字塔”概念,认为食物整体风味的完美呈现涉及基础味(金字塔之底)、主体风味(金字塔之腰)和挥发性香味(金字塔之顶)的三层结构搭建,三者互为支撑,循序演替,交相融合,协调统一,最终实现了整体风味的完美呈现。综述剖析了食品和菜肴风味呈现的内在规律,揭示了人类对于食品或菜肴的风味感知是一个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平衡协调的过程,综述可对复合调味的科学优化提供参考。

    主编:李琳教授

    创刊:现代食品科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078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20/TS

    国内邮发代号:46-349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