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31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乌饭树树叶多糖降低STZ-诱导糖尿病小鼠血糖机理的研究
    王立 程素娇 徐塬 钱海峰 张晖 齐希光 邵京 卢美娟
    2015, 31(8):1-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01
    [摘要](994) [HTML](0) [PDF 737.84 K](1317)
    摘要:
    以链脲佐菌素造模糖尿病小鼠为研究对象,以二甲双胍作为参照,探索了乌饭树树叶多糖降血糖的机理。结果表明,灌胃乌饭树树叶多糖6周,VBTLP高剂量组小鼠血清胰岛素(INS)含量提高了4.38%,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分泌指数分别比模型组提高了83.40%和63.83%;小鼠肝脏的抗氧化能力明显提高,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分别增加了2.49%、1.74%和6.04%,肝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了6.12%(p<0.05);从小鼠的胰岛组织切片分析推测高剂量乌饭树树叶多糖对小鼠β细胞结构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从以上实验结果可推测,乌饭树树叶多糖降血糖机理体现在促进胰岛素分泌、修复糖尿病小鼠受损胰岛β细胞和提高糖尿病小鼠抗氧化能力三个方面。
    2  植物发酵液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陈宏运 崔红燕 吴彬彬 刘春花 罗茜 徐芳芳 潘永龙 杨莉丽 梁岩
    2015, 31(8):7-1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02
    [摘要](995) [HTML](0) [PDF 692.69 K](1333)
    摘要:
    本文采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处理小鼠构建衰老动物模型,分别以不同性别小鼠血清和肝脏中三个特征性抗氧化酶SOD、CAT、GSH-Px活力及MDA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植物发酵液(酵素)样品对衰老模型小鼠体内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灌胃剂量为1.5 mL/kg的酵素样品组能显著提高模型小鼠(雌性和雄性)中血清和肝脏中SOD、CAT、GSH- Px等抗氧化酶的活力,并降低MDA含量水平。同时,本文以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为指标初步评估酵素样品对小鼠体内免疫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灌胃剂量为0.24 mL/kg和0.6 mL/kg的酵素样品组都能适当提高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综合上述结果可知,本研究所述植物发酵液(酵素)样品具有良好的增强体内抗氧化活性作用,具有预防衰老的功效,并可能具备潜在的增强免疫力作用。
    3  酵母源金属硫蛋白对慢性铅中毒小鼠排铅及肝脏保护作用
    王颖 徐炳政 王欣卉 李晶晶 张东杰 张桂芳
    2015, 31(8):12-1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03
    [摘要](984) [HTML](0) [PDF 879.04 K](1208)
    摘要:
    探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酵母源金属硫蛋白(MT)对慢性铅中毒小鼠的排铅及肝损伤保护作用。以二巯基丁二酸(DMSA)与动物源金属硫蛋白(兔肝Zn-MT)为对照,醋酸铅溶液致慢性铅中毒小鼠连续灌胃给予MT 35 d后,测定小鼠体重、血铅、部分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水平,观察小鼠肝组织病变程度。与模型组比较,MT处理组小鼠体重无显著变化(P>0.05);高剂量MT处理组小鼠血铅含量显著下降(P<0.05),白细胞、红细胞平均体积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各中毒组小鼠粒细胞计数水平无显著差异性(P>0.05);各给药组小鼠GP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同时高剂量MT处理组小鼠GO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小鼠肝组织病变程度明显改善,其改善程度优于DMSA组。两种酵母源金属硫蛋白对慢性铅中毒小鼠均具有明显的排铅及肝脏保护作用,作用效果类似于动物源金属硫蛋白。
    4  利用兔离体肠模型研究山莓叶的抗腹泻作用机理
    张瑞莲 刘晓娟 张苗 熊平 陈雪香 曹庸
    2015, 31(8):18-2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04
    [摘要](1000) [HTML](0) [PDF 1.15 M](1325)
    摘要:
    以山莓叶醇提物(RE)和对羟基肉桂酸乙酯(EC,活性跟踪分离到的山莓叶中活性较强的物质)为材料,以兔离体肠运动为模型,研究了RE和EC抑制肠管运动的剂量效应,同时考察了RE和EC分别与抗腹泻相关的4个关键通道的4种致痉剂(乙酰胆碱、酚妥拉明、组胺和氯化钡)对肠管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RE浓度为1~10 mg/mL范围内,肠管的张力增量变化率(TVP)均为30%以上,且RE浓度为4 mg/mL时,TVP达到45.37%;浓度10~800 μg/mL范围内,EC对肠管运动的抑制作用均极显著高于阿托品(P<0.01),且EC浓度为400 μg/mL时,TVP达到最大(70.45%);RE主要通过作用于乙酰胆碱通道胆碱能M受体和组胺通道来抑制肠管运动;EC主要通过作用于肾上腺素α受体、组胺通道和钙离子通道来抑制肠管运动。因此,RE和EC是抗腹泻的高效的多靶点药物,且RE中的EC的抗腹泻效果极显著优于阿托品。
    5  林蛙油的雌激素样作用研究
    康岚 李娜 姜大成
    2015, 31(8):25-3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05
    [摘要](951) [HTML](0) [PDF 965.86 K](1258)
    摘要:
    本文探讨了林蛙油对生长、激素水平及性腺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采用雌性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空白组。给药组灌胃林蛙油,空白组灌胃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取各组小鼠的卵巢、子宫及肾上腺称湿重,并对其组织切片进行了病理形态学观察,取血清测激素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子宫、卵巢及肾上腺蛋白组织中FSHR、TβRⅠ及TβRⅡ的表达。林蛙油对雌性小鼠体重、子宫湿重、卵巢湿重及肾上腺湿重均无显著影响,血清内E2及P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FSH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T的含量显著增加(p<0.001),PRL和LH的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林蛙油高剂量给药组肾上腺蛋白组织FSHR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显著。表明长时间大剂量服用林蛙油,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机体内的E2、T、FSH和P激素水平的变化及FSHR蛋白表达的增高,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样作用。
    6  基于树状分子提高AMOZ半抗原免疫原性的研究
    刘凤银 沈玉栋 肖治理 杨金易 孙远明 王弘 雷红涛 徐振林
    2015, 31(8):31-3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06
    [摘要](990) [HTML](0) [PDF 741.78 K](1273)
    摘要:
    3-氨基-5-吗啉甲基-2-恶唑烷酮(AMOZ)是抗生素呋喃它酮的代谢产物,具有潜在致畸、致癌性。由于分子量太小,其特异性抗体制备尚未突破,无法建立直接检测的免疫分析方法。为了制备针对AMOZ的特异性抗体,本研究首次尝试采用赖氨酸树状分子(G5)替代传统载体蛋白,将AMOZ的乙醛酸衍生半抗原AMOZA直接偶联到G5分子上制备免疫原(AMOZA-G5),免疫Balb/c小鼠,收集抗血清并进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ciELISA)测定。结果发现:传统免疫原AMOZA-BSA对应的抗血清无法特异性识别游离AMOZ,而AMOZA-G5对应的抗血清则可以特异性识别游离AMOZ,在ciELISA实验中,1 μg/mL AMOZ对抗体活性的抑制率为35%,说明以赖氨酸树状分子为载体可以有效提高小分子半抗原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对于制备其他小分子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提供了方法借鉴。
    7  卵转铁蛋白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赵曼云 徐明生 饶红花 戴艺 刘琳
    2015, 31(8):37-4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07
    [摘要](929) [HTML](0) [PDF 675.73 K](1204)
    摘要:
    为考察卵转铁蛋白(OVT)对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s)成熟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OVT单独刺激和脂多糖(LPS)+不同浓度OVT共刺激第6 d小鼠BMDCs 48 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CD11c+细胞比例以及DCs表面MHC-II,CD80和CD40分子表达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OVT组刺激的DCs周围毛刺状突起增加,呈现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且上调CD11c+细胞比例以及DCs表面MHC-II、CD80和CD40分子表达量。LPS+不同浓度OVT组中,低浓度(≤25 μg/mL)组可提高CD11c+细胞比例,上调MHC-II、CD80和CD40表达量;高浓度(>25 μg/mL)组则能下调CD11c+细胞比例和DCs表面MHC-II、CD80和CD40表达量。因此,不同浓度OVT均能刺激DCs的成熟;LPS+不同浓度OVT共刺激DCs,能显著提高DCs的成熟度,但呈现剂量依赖型,即低浓度时,两者表现出协同作用,高浓度时两者表现出拮抗作用。
    8  低剂量T-2/HT-2毒素生物转化产物的遗传毒性研究
    邱妹 陈海燕 孙力军 王雅玲 徐德峰 聂芳红 励建荣
    2015, 31(8):42-4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08
    [摘要](1069) [HTML](0) [PDF 706.60 K](1076)
    摘要:
    本文为了研究低剂量T-2和HT-2毒素经弯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eniculata)生物转化至无游离态毒素检出时,降解产物是否具有遗传毒性。通过连续7 d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T-2/HT-2毒素降解产物,检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和精子致畸率。结果表明雄性小鼠产生的微核率均高于雌性小鼠,各剂量组的微核率与阴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10/20 ng/mL和25/50 ng/mL的雄性小鼠微核率与阳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2.5/5 ng/mL T-2/HT-2组的小鼠精子畸形与阴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畸形精子主要表现为胖头和折尾,随着T-2、HT-2剂量的增加,小鼠精子畸形率呈线性增加。说明经过弯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eniculata)转化的T-2和HT-2毒素仍具有遗传毒性,而且雄性比雌性易感性更强,同时为T-2和HT-2毒素生物转化物中存在结合态的T-2毒素提供佐证。
    9  戊糖片球菌的抑菌与共凝聚能力及其对水体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净化效应
    杨振泉 高璐 靳彩娟 王晓霖 方维明 顾瑞霞
    2015, 31(8):47-5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09
    [摘要](882) [HTML](0) [PDF 788.24 K](1172)
    摘要:
    研究了7株戊糖片球菌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特性和共凝聚能力,探讨了不同抑菌和凝聚特性的戊糖片球菌的细胞形态特征及其对水体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影响。结果表明7株戊糖片球菌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作用是同pH值乳酸的1.1~1.3倍,抑菌活性对过氧化氢酶、蛋白酶以及加热处理不敏感。戊糖片球菌对副溶血性弧菌的2 h共凝聚率在14.8~37.6%之间,具有显著菌株差异性,其中菌株F28-8达到37.6%,显著高于其它菌株(P<0.0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菌株F28-8具有独特的细胞表面结构和粘连模式。戊糖片球菌对水体中副溶血性弧菌具有促凝聚和减菌作用,副溶血性弧菌悬液经过F28-8处理60 h,上层悬液中的可培养细胞浓度比未经处理的对照组降低了3.1 Log10 CFU/mL,显著高于低凝聚性菌株H13(P<0.01),而凝聚物中可培养细胞比对照组降低了1.6 Log10CFU /mL,与H13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10  基于iTRAQ方法分析副溶血弧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差异表达上调蛋白
    田娟 叶忱 刘羽霏 王丽 钟青萍
    2015, 31(8):53-5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10
    [摘要](1065) [HTML](0) [PDF 713.74 K](1350)
    摘要:
    采用低温、寡营养和食品防腐剂处理诱导副溶血弧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 VBNC),并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isobaric r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蛋白组学技术分析处于VBNC状态和对数生长期的副溶血弧菌的差异表达蛋白,结合液质联用技术对蛋白进行鉴定,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Pathway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于山梨酸钾浓度为10 mmol/L的3% NaCl寡营养培养基中,4 ℃条件下40~45 d即可进入到VBNC状态。通过iTRAQ蛋白组学技术共鉴定到135880个蛋白,其中定量的蛋白有1088个;在VBNC状态显著下调蛋白36个,上调蛋白15个。差异表达的上调蛋白主要是外膜蛋白、转运蛋白、铁蛋白和其他参与代谢的关键蛋白,表明VBNC状态的副溶血弧菌根据环境应激提高这些蛋白的表达以保持活性。该研究结果为更深入探讨VBNC的分子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1  三七细胞中过表达FPS基因对皂苷合成的影响
    杨延 刘迪秋 葛锋 陈朝银
    2015, 31(8):59-6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11
    [摘要](821) [HTML](0) [PDF 727.38 K](1084)
    摘要:
    为研究三七细胞中过表达法呢基焦磷酸合酶(farnesyl pyrophasphate synthase,FPS)基因对皂苷合成的影响,构建了FPS过表达载体,借助农杆菌将FPS整合到三七细胞基因组中,利用qRT-PCR检测阳性细胞系中FPS的相对表达量,香草醛-高氯酸-冰乙酸显色法测定总皂苷含量,HPLC法测定单体皂苷含量。结果显示:四株转FPS阳性细胞系中,FPS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未转基因对照,最高为对照的3.01倍;总皂苷含量高于未转基因对照,最高为对照的2.09倍;四种重要单体皂苷(Rh1、Rg1、Re和Rd)含量均高于未转基因对照,其中,Re含量的增加幅度最为明显,最高为对照的4.35倍;Rh1、Rd和Rg1含量也有一定幅度增加,最高分别为对照的2.66倍、2.90倍和1.76倍。结果表明:FPS是三七皂苷合成途径中的一个限速酶,在三七细胞中过表达FPS可提高皂苷含量,为进一步利用代谢工程手段实现三七皂苷的同源或异源高效表达奠定基础。
    12  可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的重组过氧化物酶A4-Prx的纯化与活性研究
    钟凤 吴晖 刘思利 唐语谦
    2015, 31(8):65-7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12
    [摘要](987) [HTML](0) [PDF 901.35 K](1025)
    摘要:
    以来源于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SM04的过氧化物酶A4-Prx的毕赤酵母工程表达菌株GS115/pPIC9K-A4-Prx为研究对象,从培养液中纯化重组过氧化物酶A4-Prx,分析其ZEA降解活力,并研究过氧化物酶A4-Prx的酶学特性。本论文首先研究了蛋白的纯化方法,通过一系列分离纯化手段得到纯的过氧化物酶A4-Prx,最终纯化倍数约为12,HPLC实验结果表明纯化后的过氧化物酶A4-Prx具有ZEA降解能力,且ZEA降解率达到63%。对过氧化物酶A4-Prx进行酶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H和温度均对A4-Prx的过氧化物酶酶活有显著影响,pH 9.0和反应温度60 ℃时酶活最高,A4-Prx的最大酶活是204.1 U,此时过氧化氢浓度为9.7 mM。A4-Prx过氧化物酶反应受EDTA的抑制作用明显。本研究为过氧化物酶的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A4-Prx降解机理研究提供先决条件,推动生物降解ZEA研究的进展。
    13  槲皮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与分子机理
    管骁 杨城 刘静 王文高 韩飞
    2015, 31(8):71-7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13
    [摘要](2902) [HTML](0) [PDF 980.15 K](3403)
    摘要:
    本文以L-多巴为底物,采用酶抑制动力学法研究了槲皮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大小及类型,并采用荧光光谱技术分析其与酪氨酸酶的猝灭作用类型、结合位点、作用力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柔性分子对接技术分析槲皮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槲皮素对酪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抑制常数KI为36 mM,以竞争性抑制剂形式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是一种可逆性抑制剂;槲皮素以1:1比例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力结合于酪氨酸酶活性中心,且对酪氨酸酶的荧光产生静态淬灭作用,具有氢键及疏水作用力;分子对接结果验证了以上实验结论:槲皮素占据了酪氨酸酶活性中心,且与活性中心部位的Asn260和Gly62残基形成了强烈的氢键作用,同时伴有疏水作用共同稳定复合物的结构。
    14  酿酒酵母发酵过程中褪黑素及其同分异构体变化规律的研究
    王成 施雪莹 肖华 王丽花 文云 王晓磊 战吉宬 黄卫东
    2015, 31(8):77-8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14
    [摘要](1058) [HTML](0) [PDF 929.17 K](1630)
    摘要:
    本文研究了A、B、F三株酿酒酵母在模拟葡萄汁发酵过程中褪黑素及同分异构体产生及变化的规律,并初步探讨了与酵母酒精发酵进程的关系,最后用草莓、蓝莓、桑葚、树莓四种浆果发酵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褪黑素含量在发酵的第1 d达到最大值,A、B、F菌含量分别为0.773、0.647、0.825 ng/mL,随后迅速下降。褪黑素同分异构体含量在发酵的第3 d达到最大值,A、B、F菌含量分别为34.89、19.24、26.79 ng/mL,后期逐渐下降,且同分异构体含量远高于褪黑素(p<0.01)。草莓、蓝莓、桑葚、树莓发酵前后褪黑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同分异构体含量分别达到64.4、7.37、81.9、55.5 ng/mL,均显著高于褪黑素的含量。总之,褪黑素及其同分异构体在酒精发酵初期产生,中后期逐渐下降,推测与酵母发酵初期逆境代谢密切相关。
    15  酱油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耿予欢 谢显华 李国基
    2015, 31(8):83-8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15
    [摘要](1035) [HTML](0) [PDF 583.76 K](1384)
    摘要:
    本文采用16S rDNA PCR- 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指纹图谱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以高盐稀醪发酵工艺生产的广东酱油为研究对象,揭示了酱油生产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及动态变化。从样品中提取总细菌DNA,用降落PCR扩增16S rDNA V3片段序列,再通过分析DGGE图谱选择特异性条带,进行割胶回收、测序及Blast分析。DGGE图谱表明,发酵初期样品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但之后只有少数种类细菌存活,整个酱油发酵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规律是由复杂到简单,这也说明酱油发酵环境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测序结果表明,代表最相似菌为魏斯菌属(Weissella cibaria)和非培养的肠杆菌属(Uncultured Enterobacter sp.),其次是嗜盐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 BF1-8)。
    16  玉米醇溶蛋白的磷酸化修饰及结构研究
    罗晶 涂瑾 黄婷玉 吴磊燕 杨武英
    2015, 31(8):88-9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16
    [摘要](2526) [HTML](0) [PDF 982.21 K](2318)
    摘要:
    玉米醇溶蛋白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材料、纺织工业等领域,但蛋白不溶于水的性质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为改善其性质,本文用磷酸化修饰玉米醇溶蛋白,测定磷酸化修饰前后玉米醇溶蛋白的黏度、等电点、酸、碱稳定性等物理性质;用圆二色谱研究磷酸化修饰前后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变化,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测定蛋白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Zein蛋白在80%乙醇溶液中的等电点(PdI)为pH 5.97,粒径为1436 nm。经磷酸化修饰后,蛋白与磷酸盐以O-磷酸键和N-磷酸键结合,酸性条件(pH 5.0)主要以O-磷酸键结合为主,中性及碱性(pH 7.0和9.0)条件下主要以N-磷酸键结合。同时,蛋白的黏度增加,等电点酸性漂移,α-螺旋结构含量降低,玻璃态转化温度升高。
    17  广东客家黄酒酒曲中微生物的初步鉴定及其产γ-氨基丁酸能力的研究
    黄敏欣 赵文红 朱豪 白卫东 颜东梅 李斌
    2015, 31(8):95-10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17
    [摘要](1284) [HTML](0) [PDF 1.05 M](1159)
    摘要:
    本文以广东客家黄酒酒曲为对象,对黄酒发酵用红曲、麦曲和酒药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探讨了酒曲中微生物产γ-氨基丁酸(GABA)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从红曲中分离出2株真菌分离物,其中红曲霉1株和酵母1株;从麦曲中分离出7株真菌分离物,其中毛霉1株,曲霉4株,根霉1株和酵母1株;从酒药中分离出6株真菌分离物,其中根霉1株,曲霉4株和酵母1株。通过生化特性研究及序列分析,鉴定出麦曲的曲霉中有1株为米曲霉,酵母为酿酒酵母。将所分离出的菌株分别进行液态发酵,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发酵液中GABA的含量。研究结果显示,从红曲、麦曲和酒药中分离出来的真菌分离物都具有产GABA的能力,不同真菌分离物产GABA的能力不同。其中,根霉和几株曲霉发酵液中GABA含量较高,特别米曲霉,达到40 mg/L以上,毛霉产GABA含量次之,为34.22 mg/L,而酵母产GABA含量最少,为10 mg/L左右。
    18  不同菌种组合Mozzarella干酪成熟过程中水溶性提取液的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马玲 彭登峰 李慧 王晓闻 刘会平
    2015, 31(8):103-10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18
    [摘要](846) [HTML](0) [PDF 752.95 K](1108)
    摘要:
    为研究不同的菌种组合及不同的成熟期对Mozzarella干酪成熟过程中形成的水溶性抑菌、抗氧化物质的影响,采用无菌蒸馏水作为提取溶剂,采用滤纸片法对水溶性提取液抑制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以及酵母的特性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提取液在体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提取液的还原力进行了测定,提取液对老鼠体内的抗氧化特性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提取液的抑菌、抗氧化效果随菌种、成熟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对细菌的抑制效果好于真菌。AB+LH组合Mozzarella干酪在成熟60 d时提取液的抑菌效果均好于其它组合Mozzarella干酪,成熟40 d的AB+LA组合Mozzarella干酪提取液对DPPH清除率最大为67.76%,成熟50 d的AB组合Mozzarella干酪提取液的还原力最大为1.23,提取液在小鼠体内也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19  豆豉纯种发酵过程中蛋白水解物与黑色素形成的关系
    王雪蒙 马良 于玮 郭雪霞 张雨浩 张宇昊
    2015, 31(8):110-11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19
    [摘要](997) [HTML](0) [PDF 1002.56 K](1078)
    摘要:
    由于豆豉传统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复杂,深入分析豆豉蛋白水解物与黑色素形成的关系存在一定难度,本试验以毛霉型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四种主要毛霉(总状毛霉PR9.00140、雅致毛霉PR9.00018、腐乳毛霉PR9.00148和五通桥毛霉PR9.00151)为发酵菌种,通过分析豆豉纯种发酵过程中颜色变化和各种蛋白水解产物含量的变化趋势的关系,得出三种蛋白水解产物与颜色的相关性依次为多肽>游离氨基酸>大分子可溶性蛋白,其中多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与豆豉颜色变化高度相关。对豆豉纯种发酵过程中各个相对分子质量段多肽的含量变化与豆豉颜色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分子质量为500~200 u的多肽更多的参与了豆豉黑色素的形成。因此,本研究结果为完善豆豉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以及豆豉快速生产工艺的研发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20  糖基化反应对大豆蛋白-乳糖复合物抗原性及结构的影响
    张楠 布冠好 朱婷伟 陈复生
    2015, 31(8):117-12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20
    [摘要](1181) [HTML](0) [PDF 769.04 K](1211)
    摘要:
    本文将乳糖通过糖基化反应引入到大豆分离蛋白(SPI)上制备大豆分离蛋白-乳糖复合物,采用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不同温度、不同质量比、不同反应时间下大豆分离蛋白-乳糖复合物中β-伴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性变化,并对糖基化产物进行了结构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糖基化能有效降低β-伴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性,其抗原性从93.79%降到37.75%。糖基化改性后,大豆蛋白中游离氨基含量降低,在反应60 h时,游离氨基含量下降最大;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与原大豆分离蛋白相比,大豆分离蛋白-乳糖糖基化产物的α-螺旋、β-转角、无规卷曲的含量下降,而β-折叠的含量增加;SDS-PAGE电泳及PAS染色结果表明,随着糖基化反应的程度增加,SPI谱带逐渐的减弱,说明SPI与乳糖分子发生了共价连接。
    21  辐照剂量率对牛肉脂肪和蛋白氧化及蛋白特性的影响
    王宁 王晓拓 丁武 王志东
    2015, 31(8):122-12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21
    [摘要](936) [HTML](0) [PDF 1.06 M](1367)
    摘要:
    为研究电子束辐照剂量率对冷却牛肉脂肪和蛋白氧化及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试验分析了电子束辐照处理不同剂量率对脂肪和蛋白氧化程度及其蛋白溶解性、疏水性与持水力等特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 kGy电子束辐照后牛肉脂肪及蛋白氧化程度显著加剧,蛋白溶解性及持水力显著降低,疏水性显著增加(p<0.05);在0~2500 Gy/s剂量率范围内,随着剂量率的增大,牛肉的TBARS、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和二硫键含量降低,巯基含量上升,脂肪及蛋白氧化程度减弱;剂量率与蛋白溶解性和持水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疏水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电子束辐照剂量率会显著影响牛肉脂肪及蛋白氧化。辐照氧化导致蛋白结构的破坏,引起蛋白理化特性的显著变化(p<0.05),这为电子束辐照过程中冷却牛肉的氧化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22  花椒籽蛋白抗菌肽的抑菌作用及其稳定性研究
    姜太玲 吴红洋 申光辉 董小华 张志清
    2015, 31(8):129-13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22
    [摘要](1219) [HTML](0) [PDF 794.93 K](1637)
    摘要:
    本研究采用菌落计数法对花椒籽蛋白抗菌肽的抑菌效果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抑制作用;抗菌肽的抑菌活性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经不同温度、加热时间处理后,抗菌肽的抑菌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抗菌肽在经pH 2.0~12.0处理后仍有抑菌活性,pH 2.0时的抑菌率最低(58.13%),pH 12.0时的抑菌率最高(79.17%);随着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经K+、Ca2+和Fe3+处理后的抗菌肽的抑菌活性分别呈降低、增加、变化平缓的趋势,经0.1 mol/L K+处理后的抗菌肽的抑菌活性明显增强;经有机溶剂处理后,抗菌肽的抑菌活性有所降低;经吐温20、吐温80处理后,抗菌肽的抑菌活性极显著增强(p<0.01),SDS对抑菌活性的增加不显著。因此,抗菌肽具有很好的热、酸碱、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稳定性,而表面活性剂(吐温20、吐温80)能使抗菌肽的抑菌活性显著增强。
    23  壳聚糖/直链淀粉共混物相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刘华 钟业俊 李仕祥 李积华 李资玲 林丽静 周伟
    2015, 31(8):136-14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23
    [摘要](953) [HTML](0) [PDF 1.20 M](1481)
    摘要:
    由于壳聚糖和淀粉在机械、力学及热学特性上具有良好的互补作用,研究两者组分之间的共混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预测壳聚糖与淀粉的共混相容性,本文在恒温恒压(NPT)系统和COMPASS力场下,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直链淀粉/壳聚糖(完全脱乙酰化)在不同质量比下的Flory-Huggins参数χ、原子对之间的径向分布函数及聚合物链的扩散系数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在298 K下,相对直链淀粉/壳聚糖质量比为70/30和50/50而言,质量比为30/70时,其共混体系的 χ 值最小,分子链的分子间作用力最大,两者聚合物链段的扩散系数都为最大,表明此时的共混相容性要优于质量比为70/30和质量比为50/50的共混体系;直链淀粉能够降低壳聚糖体系中链段的弛豫速率和结晶速率,从而抑制其聚合物链的分子流动性。
    24  Solexa基因组测序技术在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李琳 姬莉莉 段静静 金河坡 李冰 徐振波
    2015, 31(8):143-15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24
    [摘要](859) [HTML](0) [PDF 1.36 M](1513)
    摘要:
    本文拟通过对2株从酱油渣中分离获得的蜡样芽孢杆菌用DNA纯化试剂盒提取全基因组DNA,并用胶回收试剂盒纯化后,构建质量合格的测序文库并进行Solexa基因组重测序,获得基因组序列后对其测序质量进行评估,并对基因组信息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利用mapping分析研究2株菌相对于参考基因组的各自的变异基因,并找到其共有变异基因,并对共有变异基因进行COG注释、GO功能注释及KEGG生物学通路分析,通过对变异基因的这些分析,结合文献中其他对蜡样芽孢杆菌耐盐的研究,在基因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决定其耐盐能力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共找到49个耐盐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很可能在菌株耐盐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探索其耐盐机制,为酱油渣的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同时进一步为微生物在食品发酵过程中的各种耐盐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25  灭菌过程中乳糖-氨基酸模型生成呋喃的影响因素研究
    吕晓玲 梁宇航 祝杰妹 张健 张颖
    2015, 31(8):153-15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25
    [摘要](871) [HTML](0) [PDF 881.26 K](1205)
    摘要:
    呋喃是一种“2B”类致癌物,可由维生素C、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等多种前体合成,广泛存在于热加工食品中。呋喃的危害在婴幼儿食品中更为严重,为此本文基于婴幼儿金枪鱼泥中游离糖类和氨基酸类的成分及含量,构建了四种乳糖-氨基酸模型,设计了二水平部分因子实验,系统地研究了灭菌时间、灭菌温度、pH值、相态和缓冲体系对呋喃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四种乳糖-氨基酸模型中,各因素对呋喃的影响有相似的规律,即高温、长时间加热、中性环境、液态和磷酸盐促进呋喃的形成;灭菌时间、灭菌温度、pH值、缓冲体系对呋喃生成量的影响较大,而相态的影响效果较小。本研究旨在为食品中呋喃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食品中其它危害物的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26  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发酵过程中丙氨酸浓度近红外模型的建立
    桂勇利 梁静波 张成林 马雷 谢希贤 徐庆阳 陈宁
    2015, 31(8):159-16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26
    [摘要](1066) [HTML](0) [PDF 773.31 K](1322)
    摘要:
    丙氨酸是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副产物之一,对谷氨酸产量及转化率有显著影响,因此及时准确监测丙氨酸浓度变化对谷氨酸发酵过程控制有重要意义。为实现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丙氨酸浓度的快速检测,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的方法,通过不同光谱预处理和波长范围,建立并优化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强制发酵过程中丙氨酸浓度预测模型。优化后的模型交叉验证误差均方根、决定系数和剩余预测偏差分别为0.21 g/L、0.97和5.55。以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强制发酵作为外部检验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将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经分析其决定系数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7和5.83%,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本文所建预测模型能够准确快速地对发酵过程中丙氨酸进行预测,可为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强制发酵过程的实时控制及其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
    27  一株深海来源苏云金芽孢杆菌SWJS07所产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赵谋明 郇惠杰 雷芬芬 崔春
    2015, 31(8):165-17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27
    [摘要](817) [HTML](0) [PDF 819.98 K](1214)
    摘要:
    利用超滤、硫酸铵盐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层析、Sephadex G-75分子筛柱层析对一株南海深海来源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 thuringiensis)SWJS07所产蛋白酶进行分离纯化,纯化后经SDS-PAGE鉴定达到电泳纯,相对分子质量为37.0 kDa,酶的比活力提高了6.39倍,回收率为37.14%。研究其酶学性质表明,该蛋白酶最适催化温度为55 ℃,在30 ℃~45 ℃下稳定性较高,保温300 min残留酶活在80%以上;最适pH 6.5,在pH 6.0~9.0蛋白酶稳定,4 ℃放置24 h残留酶活在80%以上;2 mM Ca2+、Mn2+对蛋白酶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而Hg2+、Cd2+、Al3+则强烈地抑制蛋白酶活;当在蛋白酶中添加2 mM Ca2+、Mn2+时,其最适催化温度分别为60 ℃和55 ℃,蛋白酶活分别提高了32.86%和28.35%,60 ℃保温30 min相对酶活基本保持不变,与纯酶(相对酶活残留21.02%)相比蛋白酶的热稳定性显著提高;EDTA-Na2可强烈抑制蛋白酶活,推测该蛋白酶属于金属蛋白酶。
    28  固态发酵醋生产中铅的关键控制点研究
    徐清萍 尧俊英 纵伟
    2015, 31(8):171-17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28
    [摘要](913) [HTML](0) [PDF 722.01 K](1043)
    摘要:
    研究固态发酵食醋生产过程中铅的迁移转化规律,确定食醋生产过程中铅的关键控制点。分别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和有机滤膜过滤法研究固液相中铅的初级形态及变化。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的铅含量。结果表明液相中的铅主要以可溶态铅为主,醋酸发酵阶段液相中铅含量的增加主要与固相中蛋白结合态铅及草酸铅的迁移转化有关。加工与陈酿过程所使用设备的材质是影响食醋铅含量的主要因素。醋醅对铅有较强的吸附力,因此对液相中的铅含量具有调控作用。食醋生产过程:制醅、发酵、煎煮及陈酿影响液相中可沉淀物含量,而液相可沉淀物具有富集铅的作用。通过本研究表明改进设备材质、采用铅离子吸附剂及分离除去醋液沉淀将是控制食醋中铅含量的有效措施。
    29  吐温80/正构醇微乳体系形成过程的介观模拟
    万紫媛 吴芳 李雁 解新安 李璐
    2015, 31(8):177-18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29
    [摘要](832) [HTML](0) [PDF 1.40 M](1162)
    摘要:
    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对吐温80/正构醇(C2~C8)/丁酸乙酯/水四组分微乳体系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醇类浓度及烃链长度对微乳形成过程相行为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正构醇浓度和烷烃链长度对体系自组装形态变化有显著影响,当醇类浓度较低时,微乳粒径随醇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醇浓度则导致微乳形态从球状依次变为管道状、网格状;通过比较不同烷烃链长的微乳体系发生形态变化时醇的浓度大小,发现醇烷烃链长的增加促使微乳体系在醇浓度较低时就发生形态转变,且体系界面张力较快趋于稳定。同时,研究发现醇链长的增加会使吐温80/正构醇/丁酸乙酯/水体系的W/O型和双连续型微乳区增大。该结果为微乳类型及形态尺寸的调控从而实现蛋白质的选择性萃取提供指导。
    30  酸催化糖转化为5-羟甲基糠醛的动力学分析
    刘淑兰 余筱洁 赵静 邹彬 叶晓非 周存山
    2015, 31(8):184-19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30
    [摘要](972) [HTML](0) [PDF 871.58 K](1167)
    摘要:
    在食品中,磷酸、柠檬酸等酸味物质可催化葡萄糖、果糖等甜味物质转化为5-羟甲基糠醛(5-HMF)。本研究中,将糖酸混合溶液放于安瓿瓶中,采用油浴加热,三种反应温度分别为373 K、393 K、413 K,以HPLC测定了加热时间8 h内的糖酸体系中5-HMF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利用origin 8.0对数据进行拟合,建立动力学模型。最终发现无机三元酸磷酸的催化效率高于有机三元酸柠檬酸,果糖转化程度高于葡萄糖。在葡萄糖磷酸体系(GP)、葡萄糖柠檬酸体系(GL)、果糖磷酸体系(FP)、果糖柠檬酸体系(FL)中,5-HMF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直线上升,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动力学分析得到四种反应体系的反应活化能(Ea)分别为109.16 kJ/mol、121.09 kJ/mol、102.89 kJ/mol、112.36 kJ/mol,GP体系中Ea最高,FL体系中最低。在糖酸食品热加工过程中,磷酸、果糖的含量对食品中的5-HMF含量影响很大。
    31  采用双层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nPAM-木瓜蛋白酶-CNC催化剂
    娄文勇 岳东梅 曹诗林 范晓丹
    2015, 31(8):192-19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31
    [摘要](1111) [HTML](0) [PDF 987.26 K](1206)
    摘要:
    本研究利用载体材料纤维素纳米晶(CNC)、木瓜蛋白酶(papain,PA)以及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on-ionic polyacrylamide, nPAM)的表面电荷特性,制备了新型的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利用Zeta电位分析,探寻固定化过程中的静电作用机制;并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固定化PA的组成成分和各物质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固定化过程中的各因素进行研究,得到了制备该固定化酶的最优条件,分别为pH 5.0,CNC和PA质量比为36:1(CNC/PA),nPAM(5%质量分数)的添加量为0.3 mL,酶层自组装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酶活回收率达85.8%。随后,对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动力学参数研究显示固定化酶的Vmax/Km值(1.40 min-1)明显高于游离酶(0.80 min-1),表明所制备的固定化PA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更广的最适pH范围和温度范围以及操作稳定性,在重复使用5批次之后,相对酶活仍在96.5%以上。可见双层自组装技术是一种进行固定化酶的新途径。
    32  温度和盐碱度对液体培养发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郭金英 李彤辉 史明科 任国艳 王萍 张玉先 罗登林 冯惠敏
    2015, 31(8):199-20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32
    [摘要](780) [HTML](0) [PDF 1.05 M](1410)
    摘要:
    比较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盐碱处理对液体培养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细胞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80 μmol/(m2?s)光照下,采用含有不同浓度的NaCl和Na2CO3的BG-11培养液,分别在25、35和45 ℃温度下培养发菜细胞,在培养8、12、16和24 h时,分别测定发菜细胞生物量、质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在高温和盐碱作用下,发菜细胞相对外渗率增加,最高达193.2%;丙二醛含量先上升后下降;随着处理程度的提高,发菜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与处理程度呈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与对照相比,随着温度和盐碱浓度的提高,发菜细胞生长速率明显下降。研究表明在不同培养温度下,应用含有不同浓度盐碱的液体培养基人工培养发菜的过程中,发菜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发菜细胞对不同温度和盐碱浓度产生生理的应激响应。
    33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浓香型白酒窖池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邓杰 卫春会 罗惠波 黄治国 祝云飞 王艳丽 李觅 万世旅
    2015, 31(8):205-21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33
    [摘要](1392) [HTML](0) [PDF 717.66 K](1439)
    摘要:
    本试验利用罗氏GS junior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了30年窖龄的浓香型白酒窖池窖泥古菌群落结构,结果发现:3口窖池样品共获得8706条有效序列,282个OTUs分类;样品中古菌的Shannon曲线值在4~5之间就趋于稳定,Chao曲线的值随着序列数的增加而增长。窖泥中古菌类群主要集中在Euryarchaeota(广古菌门)下的Thermoplasmata class(热原体纲)中的Thermoplasmataceae(热原体科),Methanobacteria class(甲烷杆菌纲)中的Methanobacteriaceae(甲烷杆菌科),Methanococci class(甲烷球菌纲)中的Methanomicrobiaceae(甲烷微菌科)、Methanocorpusculaceae(甲烷八叠球菌科)和Methanosarcinaceae(甲烷粒菌科);Saccharococcus sp.和WCHD3-02也有检测到。其中Thermoplasmataceae和Methanobacteriaceae占绝对优势,分别为39%和27%,其它菌类Methanomicrobiaceae占9%、Methanosarcinaceae占7%和Methanocorpusculaceae占4%、Saccharococcus sp.(糖球菌属)占1%和WCHD3-02占1%,unclassified序列占12%;对甲烷菌类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Methanoculleus marisnigri strain、Methanoculleus bourgensis strain、Methanosarcina siciliae strain、Methanobacterium、Methanocorpusculum和Methanomicrobia等种属的菌种。
    34  微波焙炒对葵花籽油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陈洁 洪振童 刘国琴 王远辉
    2015, 31(8):211-21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34
    [摘要](894) [HTML](0) [PDF 860.47 K](1492)
    摘要:
    以油葵为原料,研究了微波焙炒对压榨葵花籽油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功率和时间的增加,葵花籽油色泽逐渐加深,酸值变化不大,过氧化值在中低功率下先升高后降低,高功率下有降低趋势,而诱导时间在中低功率下变化不大,高功率下有升高趋势,维生素E含量则逐渐降低。结合各种指标选出感官评分较高的7种葵花籽油(700 W 5 min、700 W 4 min、700 W 3 min、560 W 4 min、560 W 5 min、420 W 5 min和420 W 6 min),并用HS-SPME-GC-MS法分析葵花籽油的挥发性物质,共检测出6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有16种醛类化合物,6种酮类化合物,杂环类物质有15种,12种萜烯类物质,4种醇类物质,9种烷烃类物质,2种酯类和1种酸类物质,共有的挥发性物质有14种。可见,微波对葵花籽油品质有显著的影响,并且经微波焙炒所得葵花籽油的风味是由葵花籽固有的植物清香,油脂的氧化产物以及焙炒过程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共同构成的。
    35  PVC密封圈中环氧大豆油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行为研究
    陈燕芬 钟怀宁 易蓉 王志元 胡长鹰 王志伟
    2015, 31(8):219-22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35
    [摘要](1029) [HTML](0) [PDF 588.72 K](1292)
    摘要:
    分别选用3%乙酸、50%乙醇水溶液和精炼橄榄油为食品模拟物,研究了25 ℃、40 ℃和商业灭菌(121 ℃、0.1 MPa)条件下,食品玻璃包装瓶盖PVC密封圈中环氧大豆油(ESBO)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ESBO的迁移量随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25 ℃和40 ℃下,ESBO达到迁移平衡时的迁移率分别为:0.06%和0.14%(3%乙酸),0.46%和1.40%(50%乙醇),30.36%和31.57%(橄榄油),31.35%和33.87%(橄榄油灭菌后);ESBO在橄榄油中的迁移率最大,其次为50%乙醇,而3%乙酸因对ESBO的溶出作用最小,几乎不发生迁移;ESBO在橄榄油中迁移达到平衡时的量超过了欧盟(EU)10/2011法规的限量要求;高温高压灭菌对ESBO在油脂中的迁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6  微波干燥对野生荠菜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张丽 薛妍君 邓金花 刘臣 俞莉 汝骅 董明辉 郁志芳
    2015, 31(8):226-23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36
    [摘要](903) [HTML](0) [PDF 1.21 M](1139)
    摘要:
    本文以野生荠菜为材料,研究不同微波干燥工艺对野生荠菜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120 W、240 W、360 W、480 W、600 W和700 W微波功率干燥野生荠菜,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同微波干燥功率的荠菜样品进行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干燥导致荠菜鲜样中的特征醇类化合物如叶醇、反式-2-己烯-1-醇、2,6-二甲基环己醇等的含量大大降低,醛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总体略有下降,但异戊醛、(E)-2-戊烯醛、正辛醛和苯乙醛含量增加;亚硝酸异戊酯和2-甲基-戊酸乙酯的含量增加;新增酸类如: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酸、己酸、辛酸等,苯乙烯、环十四烷等烃类化合物消失。品质试验表明, 480W干燥条件下荠菜干制品感官品质较好,叶绿素和Vc的保留率分别高达67.14%和71.20%,挥发性芳香化合物种类最多,挥发性物质保留率高达93.68%,其中醇类和醛类物质的保留率均较高,β-紫罗兰酮的保留率高达84.21%.
    37  柚皮苷-卵磷脂包合物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许鹭 蓝木香 杨继国 袁尔东 宁正祥
    2015, 31(8):237-24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37
    [摘要](899) [HTML](0) [PDF 989.65 K](1410)
    摘要:
    柚皮苷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是存在脂溶性差、口服吸收率低等问题。为了提高柚皮苷的脂溶性和生物利用度,本研究制备了柚皮苷-卵磷脂包合物,并采用紫外(UV),红外(IR),差示量热扫描(DSC),X-射线衍射(XRD)等波谱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包合物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柚皮苷与卵磷脂并没有形成一种新的化合物,柚皮苷只是以一种无定形状态分散在卵磷脂中,二者是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形式相结合。同时对比了柚皮苷与柚皮苷-卵磷脂包合物中柚皮苷在正辛醇中的溶解性,结果表明,与卵磷脂形成包合物后,柚皮苷在正辛醇中的溶解度由3.28 μg/mL增加至755.50 μg/mL,脂溶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亚油酸体系中抗氧化能力实验表明,柚皮苷与卵磷脂的包合可以显著提高柚皮苷在脂溶性体系中的抗氧化能力。
    38  QuEChERS结合气质联用法测定猪肉中苯巴比妥残留量
    赵瑛博 关丽 周艳明
    2015, 31(8):239-33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51
    [摘要](937) [HTML](0) [PDF 717.79 K](1096)
    摘要:
    本文建立了猪肉中苯巴比妥残留的QuEChERS气质联用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MgSO4、醋酸钠提取溶液提取,MgSO4+PSA+GCB+C18净化,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柱DB-17(30 m×0.25 mm×0.25 μm)分离,电子轰击电离源(EI),在选择离子扫描(SIM)模式下测定,定量离子204 m/z、参考离子232 m/z,外标法定量。实验对提取剂是否酸化、提取盐种类以及吸附剂种类等条件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并以加标回收率作为考察指标,优化了QuEChERS的前处理条件。同时,讨论了方法的衍生条件及基质效应。实验表明,苯巴比妥在0.05 μg/mL~0.5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出限为0.003 μg/mL、定量限为0.01 μg/mL;在0.01、0.05、0.1 μg/g添加水平下回收率在75.4%~88.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介于4.66%~5.77%之间。 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为肉类基质中的安眠药类残留检测提供了参考。
    39  静态流化冰对鱿鱼保鲜效果的影响
    袁鹏翔 邓尚贵 张宾 李月琴 Santiago Aubourg
    2015, 31(8):242-24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38
    [摘要](1017) [HTML](0) [PDF 801.71 K](1232)
    摘要:
    为了探究静态流化冰对鱿鱼的保鲜效果,以东海海域的新鲜鱿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品质、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等检测方法,分别研究鱿鱼在流化冰、淡水碎冰和冰箱贮藏条件下的保鲜效果。经15 d的保鲜研究表明:冰箱保鲜鱿鱼的感官评分、水分含量、pH值、TVB-N、菌落总数、弹性、咀嚼性依次为3.36、77.42%、7.65、>30 mg/100 g、7.04 lgCFU/g、0.05 mm、0.06 MJ;淡水碎冰保鲜鱿鱼的各项指标为3.95、78.33%、7.23、>30 mg/100 g、6.61 lg CFU/g、0.06 mm、0.10 MJ;流化冰保鲜鱿鱼的各项指标为6.57、84.78 %、6.64、13.26 mg/100 g、4.73lgCFU/g、0.16 mm、0.16 MJ。分析可知(1)流化冰具有保持鱿鱼原有鲜度、理化、卫生等特性的效果,(2)流化冰对鱿鱼的保鲜效果明显优于冰箱和淡水碎冰。结果提示:流化冰相对于冰箱、碎冰保鲜而言,能更有效地减缓鱿鱼的腐败变质速度,延长货架期,从而可提高水产品贮运保鲜品质。
    40  高压脉冲电场对葡萄糖淀粉酶活化的研究
    田美玲 方婷 杜木英 张甫生
    2015, 31(8):248-25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39
    [摘要](885) [HTML](0) [PDF 887.56 K](1306)
    摘要:
    为寻求高效、安全、快捷地运用高压脉冲电场(PEF)对酶进行活化改性的可行性。本项目以葡萄糖淀粉酶为对象,研究PEF处理对其活性、酶学性质、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并借助SDS-PAGE、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CD)等分析其构象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电场强度为15 kV/cm,流速为80 mL/min,葡萄糖淀粉酶活性激活最为明显,与原酶液相比增加20.74±0.71%,且该激活效应在4 ℃环境下能维持17 h;并且PEF处理能拓宽葡萄糖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范围,降低Km,增大Vmax,提高其催化效率,但最适pH范围几乎不变。同时SDS-PAGE结果表明PEF处理不改变葡萄糖淀粉酶分子量,其一级结构不变;圆二色光谱结果表明,PEF处理使其α-螺旋、β-折叠含量分别增加3.00%和2.80%,酶空间结构趋于有序化,二级结构发生改变;而内源荧光分析显示PEF处理使酶吸收峰增强,Trp残基等微环境暴露,三级结构发生变化。
    41  不同干燥方法对海鳗鱼片几种内源酶活力的影响
    李佳 万金庆 邹磊 钟耀广
    2015, 31(8):254-26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40
    [摘要](945) [HTML](0) [PDF 891.61 K](1127)
    摘要:
    干燥能赋予水产品独特风味,而这些风味物质的形成与内源酶有关。本实验通过检测冰温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海鳗鱼片中对滋味起主要作用的内源酶(AMP脱氨酶、酸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B和亮氨酰氨肽酶)活力和其催化形成的滋味物质(IMP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以探究不同干燥处理对内源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后AMP脱氨酶、酸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B和亮氨酰氨肽酶潜在活力均降低,真空冷冻干燥鱼片的4种酶活力保存率最高,分别为92.99%、85.58%、65.53%和54.26%,冰温真空干燥次之,热风干燥最低。不同干燥方法鱼片中IMP含量间有显著性差异,冰温真空干燥鱼片含量最高,从最初的174.37 mg/100 g(干基)增加到625.08 mg/100 g,且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幅最高,达33.07%。因此,冰温真空干燥的海鳗鱼片,4种酶活力保存较好,滋味物质含量最高。
    42  优良黄酒酵母的筛选及其抗逆性能分析
    杨昳津 俞剑燊 夏永军 方逸群 倪斌 王光强 艾连中
    2015, 31(8):261-26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41
    [摘要](930) [HTML](0) [PDF 636.02 K](1232)
    摘要:
    从上海地区黄酒酿造企业的主发酵液、酒母和酒糟中分离得到4株起酵能力、产酒精能力和发酵性能较好的BR 20、BR 25、BR 26和BR 30菌株。经5.8S rDNA-ITS测序分析,鉴定分离筛选所得的4株菌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分析研究4株菌对高浓度乙醇、高糖浓度、高浓度乳酸和高渗透压的耐受性,BR 20和BR 30菌株可耐受18%的酒精,对1.6 mol/L高渗透压有较好的适应性;BR 20与B R 26菌株在高达54 g/L的乳酸下具有较好的生长;BR 30菌株对40%糖浓度表现出最强的耐受能力;最终筛选出抗逆性能较强的BR 20和BR 30菌株。比较研究了BR 20菌株和BR 30菌株的发酵效率,BR 20菌株的底物利用率较BR 30菌株平均高出1.67%,BR 20菌株的乙醇产率较BR 30菌株平均高出5.76%。BR 20和BR 30菌株作为混合发酵菌种用在黄酒生产中可缩短发酵时间、提高原料利用率并且增加出酒率。
    43  结合感官评价与电子舌技术优化酶水解养殖暗纹东方鲀肌肉制备呈味肽
    苗晓丹 刘源 马垒 李琳 王正全 党亚丽 王锡昌
    2015, 31(8):268-27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42
    [摘要](1125) [HTML](0) [PDF 621.79 K](1370)
    摘要:
    国内外关于河豚滋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离氨基酸、无机离子、核苷酸及其关联物上,而对构成其鲜美浓郁和圆润香滑味感的呈味肽研究较少。因此应用酶生物技术挖掘滋味特性突出的暗纹东方鲀肌肉呈味肽,并应用于食品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潜在的经济价值。以养殖暗纹东方鲀肌肉为原料,采用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水解蛋白酶及复合蛋白酶制备呈味肽,以水解度、寡肽含量和电子舌结合感官评价的方法筛选不同酶解条件下的最优酶制剂。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酶解液水解度最大而水解蛋白酶酶解液寡肽含量最高;电子舌能够明确区分出不同蛋白酶酶解液;电子舌分析结果与感官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电子舌提供的鲜味、咸味和酸味相对强度与感官评定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确定中性蛋白酶为酶解暗纹东方鲀肌肉制备呈味肽最佳酶制剂。
    44  玉米醇溶蛋白涂膜保鲜章鱼烧的品质分析
    李苗苗 张后程 张萌 徐大伦 王江峰 杨文鸽 张进杰
    2015, 31(8):273-27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43
    [摘要](1140) [HTML](0) [PDF 768.95 K](1126)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玉米醇溶蛋白(Zein)、nisin和EDTA组合的Zein涂膜液的抑菌作用,及Zein涂膜章鱼烧保质期内微生物、TVB-N值和感官品质的变化,分析Zein涂膜对章鱼烧的保鲜效果。Nisin或Nisin-EDTA显著提高Zein涂膜液的菌抑制性,4 ℃的冷藏条件下,在18 d的贮藏过程中组合nisin或nisin-EDTA的Zein涂膜液涂膜处理章鱼烧样品的微生物总数升高值均低于1 log cfu/g,而对照章鱼烧样品微生物总数升高值高于3 log cfu/g;Zein涂膜处理显著性的抑制了章鱼烧的TVB-N值的升高、水分损失和冷藏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劣变(p<0.05),在4 ℃冷藏条件下,Zein涂膜可以将高品质章鱼烧货架期延长至12 d,复配有nisin或nisin-EDTA的Zein涂膜可以将高品质章鱼烧货架期延至第18 d。Zein涂膜能可作为改进章鱼烧生产工艺的技术参考。
    45  海带益生菌发酵条件的优化和营养成分分析
    郭丽琼 郭心悦 储炫 林俊芳 刘英丽 叶志伟 李宏略 廖雪义
    2015, 31(8):280-28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44
    [摘要](1849) [HTML](0) [PDF 744.82 K](2992)
    摘要:
    本文采用从海带中分离筛选的植物乳杆菌La10对海带进行纯种发酵,研究海带发酵产品的营养成分及发酵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以感官评定为终极指标的OC1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0 ℃、接种量5%、白砂糖浓度9%、食盐浓度4%,时间10 d;(2)以发酵总酸为终极指标的OC2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30 ℃、接种量10%、白砂糖浓度9%、食盐浓度为2%、时间7 d;(3)海带发酵产品去除了海带的腥味,在OC1和OC2发酵条件下,褐藻胶含量从32.07%分别下降至19.60和14.01%,还原糖和总糖含量从2.19%分别提高至9.15和11.01%。发酵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终产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两种发酵条件下分别为93.99和71.43 μg/kg。
    46  基于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油菜籽含油率模型参数优化研究
    陈斌 卢丙 陆道礼
    2015, 31(8):286-29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45
    [摘要](969) [HTML](0) [PDF 1.08 M](1112)
    摘要:
    为实现油菜籽含油率快速无损检测,采用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结合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CARS)、遗传算法(GA)、连续投影算法(SPA)、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VE)、向后区间偏最小二乘法(BIPLS)、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等方法优选油菜籽含油率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定量分析模型,同时对LS-SVM模型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表明,对PLSR模型,BIPLS+GA优选的26个特征波长建模效果最好,其预测相关系数(R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330和0.0075,对LS-SVM模型,SIPLS+GA优选的13个特征波长建模效果最好,预测相关系数(R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0.9192和0.0055。证明了波长优选和参数优化可有效简化油菜籽含油率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和稳定性,为进一步拓展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47  鸡蛋贮藏期间风味特征的电子感官分析
    马美湖 毕玉芳 张茂杰 何莹
    2015, 31(8):293-30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46
    [摘要](969) [HTML](0) [PDF 860.84 K](1160)
    摘要:
    为了探讨鸡蛋贮藏期间风味特征的变化规律,本文运用电子舌、电子鼻现代电子感官系统,分别测定不同贮藏时间的鸡蛋的滋味特征及气味特征。电子舌结果表明:贮藏期间,蛋清、蛋黄的苦味、鲜味、酸味变化明显。4±1 ℃下,蛋清苦味输出值、鲜味输出值均在第20 d出现最大变化,23±1 ℃下,蛋清苦味输出值、鲜味输出值均在第10 d出现最大变化,两种贮藏温度下,蛋清的酸味输出值均于第30 d出现最大变化。4±1 ℃、23±1 ℃下,蛋黄苦味输出值在第10 d变化最大,鲜味输出值在第20d变化最大,酸味输出值在第30 d时变化最大。电子鼻结果表明:4±1 ℃、23±1 ℃下,不同贮藏时间的蛋清、蛋黄的气味特征分别不同,且23±1 ℃下的气味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48  HS-SPME-GC/MS分析油桃果实C6醇醛挥发性成分变化
    秦玲 康文怀 张志雯 郭艾英
    2015, 31(8):301-30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47
    [摘要](1030) [HTML](0) [PDF 842.74 K](1269)
    摘要:
    本文比较了3种油桃在着色期和商熟期C6醛、醇类物质的变化。以“春光”、“艳光”、“千年红”3种早熟油桃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油桃果实中C6醛、醇类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早熟油桃果中主要C6化合物为己醛、反-2-己烯醛、己醇、反-2-己烯醇、顺-3-己烯醇。在不同成熟阶段,油桃果实各C6醛醇类挥发性物质含量明显不同,反-2-己烯醛含量最高,着色和商熟期平均含量为331.0 μg/L和231.6 μg/L,顺-3-己烯醇含量最低,着色和商熟期只有11.1 μg/L和5.5 μg/L,商熟期C6醛醇类含量降低明显。不同品种、不同果实发育期C6醇醛化合物含量不同,“千年红”油桃果实具有较多反-2-己烯醛、己醛和己醇,明显高于“艳光”、“春光”。C6醛类物质在两个时期均具有较高的香气值,对早熟油桃香气贡献大;而C6醇类物质香气值低,对早熟油桃香气贡献小。
    49  基于HPLC与主成分分析法区别西南地区不同产地花椒的地域差异:标记化合物的测定和鉴定
    陈槐萱 白津榕 邱琛 钟凯 赵志峰 高鸿 黄毅娜
    2015, 31(8):308-31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48
    [摘要](1443) [HTML](0) [PDF 820.62 K](1590)
    摘要:
    为研究西南地区不同产地花椒的地域差别,本文选取了5个产地花椒的15个样品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并用柱层析方法分离得到不同的组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分离后的组分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找出汉源花椒与其他产地花椒的主要差异物。结果表明,汉源花椒能够与其他产地花椒明显区分,且PLS-DA的分离效果优于PCA。以VIP(变量重要性)>1及p<0.05为指标筛选出汉源花椒和其他产地花椒的主要差异物为新绿原酸、绿原酸、槲皮苷、羟基-β-山椒素和羟基-γ-山椒素,其中汉源花椒的羟基-γ-山椒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地花椒,其他差异物含量均低于其他产地花椒,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研究为不同产地花椒的筛选及品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
    50  树莓汁中键合态香气物质提取方法及糖基组成的研究
    任婧楠 董曼 杨子玉 台亚楠 邵晋辉 潘思轶 范刚
    2015, 31(8):316-32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49
    [摘要](855) [HTML](0) [PDF 843.01 K](1143)
    摘要:
    本文采用Amberlite XAD-2树脂吸附洗脱分离的方法和甲醇直接提取法对树莓汁中的键合态香气物质进行了分离,对得到的键合态香气物质进行了酶水解释放,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水解得到的键合态香气物质进行了分析鉴定,重点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提取效果,并对酶水解后的糖基部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甲醇直接提取法只提取得到4种键合态香气物质,总含量为77.1 μg/kg,包括2种苯系物和2种脂肪醇类物质;Amberlite XAD-2树脂吸附洗脱提取法共提取得到20种键合态香气物质,包括11种苯系物,6种醇类物质及3种萜烯类物质,总含量达3042 μg/L。两种方法提取得到的键合态香气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Amberlite XAD-2树脂吸附提取法提取得到的键合态香气物质种类丰富。树莓汁中糖苷键合态香气物质的糖基部分含有甘露糖和葡萄糖两种单糖。
    51  郎枣轻微损伤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波段动态判别研究
    杨一 张淑娟 薛建新 王斌 满尊 张学豪
    2015, 31(8):323-32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50
    [摘要](942) [HTML](0) [PDF 594.79 K](1125)
    摘要:
    为了实现轻微损伤郎枣的快速无损检测,以完好和轻微损伤郎枣为研究对象,动态采集其可见/近红外光谱数据。依据光谱波段定义将采集的光谱数据分为可见光(Vis)、短波近红外(SW-NIR)、长波近红外(LW-NIR)、可见/短波近红外(Vis/SW-NIR)、近红外(NIR)和可见/近红外(Vis/NIR)等6个波段,分别选取各波段最佳预处理方法。采用连续投影法(SPA)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对各波段光谱数据降维,以全波长、SPA提取的特征波长和PCA提取的主成分作为输入,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通过比较预测集的判别准确率,确定最佳建模方法。结果表明,PLSR模型优于LS-SVM模型,SW-NIR波段较其余5个波段有更好的判别能力,所建SW-NIR-SNV-SPA-PLSR模型判别准确率为93.3%,为最佳模型。本实验为轻微损伤郎枣的快速无损检测和相关仪器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52  脐橙果皮中三唑磷农药残留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快速检测研究
    李俊杰 曾海龙 刘木华 吴瑞梅 吴彦红 王晓彬 陈金印
    2015, 31(8):334-33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52
    [摘要](1033) [HTML](0) [PDF 784.82 K](1360)
    摘要:
    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方法快速分析脐橙果皮中的三唑磷农药残留。利用乙腈快速提取脐橙果皮的提取液,采用石墨化碳、C18和PSA去除果皮提取液中色素等物质的干扰。以脐橙果皮提取液为基质,配制不同浓度的三唑磷农药溶液,进行拉曼信号采集,得到的拉曼特征峰与三唑磷标准溶液的特征峰基本一致。建立脐橙果皮中三唑磷农药残留的偏最小二乘法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以脐橙果皮提取液为基质的三唑磷溶液最低检测浓度为0.8 mg/L;模型对预测集样本的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60 mg/L,相关系数为0.9669。再利用该方法检测脐橙中实际所含三唑磷农药残留,其模型对样本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在0.08%~5.98%之间,预测回收率为94.36%~104.36%,模型预测能力和重现性良好。
    53  三种萃取方法结合GC-O-MS分析香糟卤中挥发性香气成分
    苏柯冉 刘野 何聪聪 苏杭 宋焕禄
    2015, 31(8):340-34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53
    [摘要](1246) [HTML](0) [PDF 833.37 K](1597)
    摘要: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同时蒸馏提取(SD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三种不同的萃取方法与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联机法(GC-O-MS)结合,并经过DB-WAX和DB-5两种色谱柱的分离对香糟卤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用SPME分析得到38种化合物。用SDE分析得到32种化合物。而用SAFE分析仅得到18种化合物。SDE浓缩液通过稀释嗅闻(AEDA)得到FD因子≥3的9种风味化合物为:乙酸乙酯、乙醇、异戊醇、乳酸乙酯、醋酸、糠醛、2-羟基-4-甲基戊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和苯乙醇。用标准品对这9种风味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品得到的分子离子峰与样品中9种风味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的出峰位置对应,并计算香气活性值(OAV值)与AEDA稀释分析结合,共同分析香糟卤中的关键性气味活性化合物。
    54  南极磷虾脂质的研究进展
    刘志东 陈雪忠 陈勇 曲映红 施文正 冯春雷 刘勤 刘健 黄艳青 屈泰春 高飞 冯实 马庆保 黄洪亮
    2015, 31(8):348-35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8.054
    [摘要](1009) [HTML](0) [PDF 611.38 K](1507)
    摘要:
    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流动的关键环节,在南大洋的食物链(网)中处于核心地位。南极磷虾可能也是地球上多细胞生物中生物量最大的单种生物。南极磷虾因其巨大的生物资源量及其良好的营养、功能特性和应用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南极磷虾脂质的分布、组成和含量,营养与功能特性;分析了捕获时间、区域、年龄,生长阶段和环境等因素对南极磷虾脂质含量及其组成的影响;比较了南极磷虾脂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提取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评述了南极磷虾脂质加工和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南极脂质及其产品的稳定性研究进展。本文总结、分析,评价了为国内外南极磷虾脂质研究和开发利用的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主编:李琳教授

    创刊:现代食品科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078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20/TS

    国内邮发代号:46-349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