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31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鹅骨胶原蛋白及肽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向成骨分化的影响
    蒋金利 潘道东 孙杨赢 曹锦轩 曾小群
    2015, 31(7):1-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01
    [摘要](977) [HTML](0) [PDF 656.14 K](1254)
    摘要:
    本实验通过研究鹅骨胶原蛋白、含钙胶原蛋白、胶原肽、含钙胶原肽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增殖及向成骨细胞(Osteoblast, OB)分化的影响,阐述鹅骨胶原蛋白及多肽对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采用MTT(噻唑蓝)法测定鹅骨胶原蛋白及多肽对BMSCs增殖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染色、ALP活性测定、茜素红染色和骨钙素(BGP)分泌量测定分析BMSCs成骨分化能力。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可促进BMSCs的增殖,第14d ALP染色试验组ALP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7 d和第14 d鹅骨胶原蛋白及肽可显著提高ALP的活性表达(p<0.05),第21 d茜素红染色试验组钙结节个数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骨钙素分泌量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大分子胶原蛋白、含钙大分子胶原蛋白、小分子胶原多肽、含钙小分子胶原多肽均可促进BMSCs的增殖及向成骨细胞分化,以含钙小分子胶原多肽作用效果最佳。
    2  油茶蒲提取物对人前列腺增生BPH-1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沈骏 郑茜茜 吴晓琴 沈建福
    2015, 31(7):6-1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02
    [摘要](958) [HTML](0) [PDF 843.63 K](1062)
    摘要: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在中老年男性中高发,5α-还原酶对其形成起重要作用。为考察油茶蒲提取物中5α-还原酶抑制活性组分对BPH的作用,本研究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通过给予不同的给药浓度和作用时间,比较各活性组分对人前列腺增生BPH-1细胞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100 μg/mL浓度下阳性对照非那雄胺、组分Fr5及Fr6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7.20%±1.02%、48.60%±1.56%、55.23%±0.58%;组分Fr6在各作用浓度下抑制率均显著高于非那雄胺,Fr5与非那雄胺活性相当。活性组分对BPH-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与对5α-还原酶的抑制率测定结果趋势相近,两种方法相互印证。时效性试验表明活性组分Fr6药效较非那雄胺持久,细胞凋亡试验表明Fr6在低剂量(25 μg/mL) 时诱导细胞凋亡率即可达12.40%±3.78%,与非那雄胺相近(13.68%±1.02%),极具开发潜力。
    3  苦荞麦多糖对铅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张季 严春临 王博奥 张鹏 侯勇 薛贵平
    2015, 31(7):12-1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03
    [摘要](1216) [HTML](0) [PDF 705.99 K](1167)
    摘要:
    研究了苦荞麦多糖对铅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小鼠每天腹腔注射醋酸铅溶液7 mg/kg,连续注射8 d制备铅中毒模型,自造模第12 d起各组小鼠每天灌胃相应剂量的苦荞麦多糖进行治疗,连续20 d。以避暗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小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辨别能力的测试,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小鼠组织和血浆中的铅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组织及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采用透射电镜观察铅中毒小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研究发现苦荞麦多糖可显著改善铅中毒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辨别能力,显著降低铅中毒小鼠组织和血浆中的铅含量,显著提高铅中毒小鼠组织和血浆中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连续20 d灌胃给药苦荞麦多糖可以显著改善铅中毒造成的海马神经元损伤。因此苦荞麦多糖可通过提高铅中毒小鼠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改善铅中毒造成的损伤。
    4  鳕鱼皮胶原蛋白肽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刘晨晨 赵玉勤 杨最素 丁国芳
    2015, 31(7):18-2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04
    [摘要](1330) [HTML](0) [PDF 1.13 M](1503)
    摘要:
    本文对鳕鱼皮胶原蛋白肽(CSCP)在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进行研究。测定CSCP的急性毒性作用及最大给药剂量;建立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ALT、AST活性以及肝组织匀浆GSH-Px、SOD活性以及MDA含量;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肝脏微观结构;蛋白印迹法测定肝组织Bax、Bcl-2、Cleavage Caspase-3、TNF-α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CSCP最大给药量达到8.0 g/kg,无小鼠死亡;CSCP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中ALT、AST的活性显著降低,最高降幅达到60%以上;肝组织匀浆中SOD和GSH-Px活性显著增高,分别增加23%和29%;MDA含量显著降低,最高降幅达到38%;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明显好转;透射电镜表明肝脏微观结构得到明显改善;Bcl-2蛋白表达量增加,Bax、Cleavage Caspase-3、TNF-α蛋白表达量降低。因此,CSCP对CCl4小鼠急性肝损伤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
    5  黑木耳对铅中毒大鼠促排铅作用的研究
    黄兹英 黎其万 王继良 和丽忠 王伟 李波
    2015, 31(7):25-3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05
    [摘要](1248) [HTML](0) [PDF 705.83 K](1184)
    摘要:
    本文研究了黑木耳对铅中毒大鼠的促排铅作用。采用预防性高铅大鼠模型分别进行黑木耳促排铅试验和黑木耳提取物促排铅试验,分析黑木耳排铅试验各组中血铅、脑铅、肝铅、肾铅、骨铅、尿铅和粪铅含量及清除率,以及黑木耳不同提取物排铅试验各组中血铅、脑铅、肝铅、肾铅、骨铅、尿铅和粪铅含量及清除率。经统计学分析发现,黑木耳能显著降低铅中毒大鼠中骨铅、血铅、肝铅、肾铅和脑铅的含量(P<0.05),平均清除率依次为28.61%、59.94%、59.64%、15.84%、29.41%。黑木耳乙醇提取物能显著降低血铅含量(清除率为63.47%),使尿铅排出量增加(清除率为-55.45%);水提取物粪铅排出量显著增加(清除率为-26.60%);提取物残渣能显著降低骨铅、肝铅、肾铅和脑铅含量(清除率分别为49.82%、74.21%、74.76%和80.59%),研究结果表明黑木耳对铅中毒大鼠具有良好的排铅作用,且通过其多组分协同作用达到促排铅效果。
    6  磷脂酶C对大肠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刘睿杰 幸新干 于榛榛 芮丽莲 常明 金青哲 王兴国
    2015, 31(7):32-3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06
    [摘要](1102) [HTML](0) [PDF 785.64 K](1688)
    摘要:
    本文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 DE3)中分别克隆表达了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来源的磷脂酶C(PLC)基因,并系统研究了内源表达的重组PLC对大肠杆菌BL21(DE3)内外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源表达的产气荚膜梭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重组PLC对宿主菌内膜通透性影响较大,但对宿主菌外膜通透性的影响相对较弱。此外,本文对两种不同来源重组表达的磷脂酶C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分析了外源添加重组磷脂酶C对大肠杆菌 BL21(DE3)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PLC对大肠杆菌外膜通透性影响较大,而对内膜通透性影响相对较小。综上所述,产气荚膜梭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来源的磷脂酶C可以改善大肠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为进一步提高大肠杆菌工程菌株蛋白异源表达提供新的思路。
    7  秦皮甲素酰化反应中脂肪酶诱导剂对全细胞催化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物结构鉴定
    赖学能 李晓凤 赵光磊
    2015, 31(7):37-4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07
    [摘要](838) [HTML](0) [PDF 791.23 K](1167)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一种合成黄酮酯的新方法。利用不同的诱导培养基,培养6株不同来源的脂肪酶高产菌株,并制备成全细胞催化剂,在以吡啶为反应溶剂体系中催化秦皮甲素与丙酸乙烯酯反应丙。研究表明,只有2株具催化秦皮甲素丙酰化活性的菌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GIM 1.46和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GIM 1.273 ,其中施氏假单胞菌显示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在基础培养基中分别添加大豆油、Tween 80、葡萄糖,首次探究了不同脂肪酶产酶诱导剂对所获得的全细胞诱导合成的影响。含大豆油的培养基制备的施氏假单胞菌全细胞催化剂活性最高,其催化秦皮甲素丙酰反应48 h,转化率为47.9%。反应产物分离纯化后进行了结构鉴定。质谱、13C NMR结果表明,全细胞可催化秦皮甲素-6’羟基发生酰化反应,所得产物酯为秦皮甲素-6’-O-丙酯,区域选择性达99%。
    8  金银花花蕾中3,5-二咖啡酰奎宁酸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颜欢 邱琛 钟凯 黄毅娜 高鸿
    2015, 31(7):44-4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08
    [摘要](1105) [HTML](0) [PDF 890.13 K](1362)
    摘要:
    本研究探讨金银花花蕾中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CQA)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通过色谱方法从金银花花蕾5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3,5-DCQA,并用质谱与核磁等光谱分析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鉴定。分别选取大鼠小肠I型及酿酒酵母、面包酵母、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II型α-葡萄糖苷酶研究3,5-DCQA对不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该物质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与酶的来源有关,并选择性地抑制小肠α-葡萄糖苷酶的麦芽糖水解活性。动力学实验结果揭示3,5-DCQA非竞争性地抑制小肠麦芽糖酶活性(Ki:0.22 mM)。此外,物质结构与活性关系(SAR)的研究显示,3,5-DCQA中咖啡酰氧基团数目与活性有关,其中所含两个咖啡酰氧基团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起关键性作用。因此金银花花蕾中的3,5-DCQA可用于辅助降低餐后高血糖类功能食品的开发与利用。
    9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浓香型白酒窖池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邓杰 黄治国 卫春会 罗惠波 杜礼泉 苟云凌
    2015, 31(7):50-5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09
    [摘要](954) [HTML](0) [PDF 974.17 K](1270)
    摘要:
    本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浓香型白酒窖池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和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同时得到了川北地区不同窖龄的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Roche GS junior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川北地区不同窖龄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6口窖池的窖泥主要细菌类群为Firmicutes(厚壁菌门)占79%,Actinobacteria (放线菌门)占4.9%、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占4.1%、Lentisphaerae (黏胶球形菌门)占3.5%、Synergistetes(互养菌门)占2.5%,其它占6%;其中Clostridiales Family XI. Incertae Sedis随着窖龄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Actinobacteria 类群和Synergistetes类群随着窖龄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而Haloplasmataceae类群和Clostridiaceae类群则只在30年窖龄的窖池中有检测出,Syntrophomonadaceae类群在5年窖龄的窖池中均有检出,Lactobacillaceae类群和Porphyromonadaceae类群则只在30年窖龄的一口窖池中是优势细菌类群。
    10  香蕉果皮黄酮-丙酸复配剂的毒理学研究
    顾采琴 温小龙 朱冬雪 刘鹏 赖雅平 林金莺 曾庆祝
    2015, 31(7):56-6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10
    [摘要](940) [HTML](0) [PDF 629.47 K](1112)
    摘要:
    本文采取微波提取法从香蕉皮中提取得到黄酮粗提物,利用H103大孔树脂对提取物进行纯化,与丙酸复配得到复配剂。以香蕉果皮黄酮-丙酸复配剂为受试物,根据国家卫生部发布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对其进行毒理学试验,以便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该。利用小鼠为试验对象,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LD50)、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以及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试验),对复配剂的毒理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小鼠LD50为10.80 g/kg BW,可信限为7.41~15.70 g/kg BW;雄小鼠LD50为12.60 g/kg BW,可信限为7.75~20.50 g/kg BW;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Ames试验的结果都为阴性,表明香蕉果皮黄酮-丙酸复配剂对小鼠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无诱变作用,也无直接或间接的致突变作用, 属实际无毒级物质。香蕉果皮黄酮-丙酸复配剂可作为食品防腐添加剂。
    11  山苦茶多糖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赵谋明 刘敏 林恋竹 罗维 王祝年
    2015, 31(7):61-6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11
    [摘要](1047) [HTML](0) [PDF 712.88 K](1230)
    摘要:
    本文从山苦茶中提取得到两个多糖组分水溶性多糖(MOWP)和碱溶性多糖(MOAP),得率分别为6.00%和3.07%。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分别测定了MOWP和MOAP的分子量分布;采用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了MOWP和MOAP的单糖组成;采用甲基化-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研究了MOWP和MOAP的糖苷键连接方式。此外,采用DPPH?清除法、还原力法以及氧自由基吸收(ORAC)法,评价了MOWP和MOA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MOWP分子量分别为906 kDa和49 kDa,MOAP的分子量为95 kDa。木糖、半乳糖及葡萄糖构成了酸性多糖MOWP的骨架结构,而酸性多糖MOAP由甘露糖、木糖及半乳糖构成骨架。MOWP和MOAP中→3)-Xylf-(1→、→3)-Galp-(1→以及→3)-Glcp-(1→残基含量均较高。MOWP和MOAP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MOWP清除DPPH?的能力较强,MOAP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
    12  鲶鱼体表粘液粗提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初探
    李婷婷 张慧芳 姜杨 晋高伟 励建荣
    2015, 31(7):67-7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12
    [摘要](1002) [HTML](0) [PDF 829.39 K](1442)
    摘要:
    本文以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探讨鲶鱼体表粘液提取物(Catfish Epidermal Mucus Extracts, CEME)对其的抑制效果及抑菌机理。研究表明:当CEME浓度高于0.15%时,鲶鱼体表粘液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可以看出CEME能够有效减缓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速率。进一步使用扫描电镜发现CEME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形态结构能够造成明显的损伤,有效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的完整性。同时CEME还可以导致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体内小分子物质以及部分大分子物质向外泄漏。应用SDS-PAGE方法发现CEME处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总蛋白和细菌膜蛋白均有显著的影响,它能够抑制菌体某些蛋白的合成,导致胞内蛋白含量的下降和缺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鲶鱼体表粘液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基因型的分子鉴定
    李冰 刘晓晨 李琳 徐振波
    2015, 31(7):74-7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13
    [摘要](1251) [HTML](0) [PDF 657.33 K](1360)
    摘要:
    本文选用常见的典型食源性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从食品微生物安全角度出发,采用生物被膜菌落结晶紫染色法定量检测5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型进行分型研究,包括ica调控子分型(icaA、icaD、icaBC)与粘附特性分型(agr、atlE和aap)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检测菌株均能生成生物被膜,其中3株能生成强粘附性生物被膜,占5.2%;生成中等生物被膜能力菌株有23株,占39.7%;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生成弱粘附生物被膜,占55.2%。实验所用的58株菌株中有48株能扩增出icaA基因,56株扩增出icaD基因,57株扩增出icaBC基因,56株扩增出agr,分别有53株和57株染色体中存在aap和atlE基因。本实验的结论:ica操纵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所必须,aap基因可能作为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一个独立因素。而atlE,agr基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粘附过程中形成所必须的调节因子。
    14  不同品种绿豆淀粉微观结构和热力学特性的比较
    张令文 计红芳 白师师 杨铭铎 马汉军 胡鹏丽
    2015, 31(7):80-8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14
    [摘要](1022) [HTML](0) [PDF 876.47 K](1303)
    摘要:
    以9个品种绿豆的淀粉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分析、激光粒度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研究了绿豆淀粉的颗粒形貌、结晶结构和热力学性质。SEM分析表明,绿豆淀粉颗粒形状有肾形、椭圆形、凸圆形和小球形等,其颗粒形态在不同品种间没有明显差别。激光粒度分析表明,绿豆淀粉粒径大小在不同品种间有明显差异,其粒径范围为18.46~26.81 μm,粒径总平均值为20.71 μm。不同品种绿豆淀粉均具有典型的C-型衍射图谱,但其相对结晶度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别,相对结晶度范围为16.23%~42.39%。DSC测定结果表明,绿豆淀粉的胶凝温度(To、Tp和Tc)和热焓值(?H)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且部分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To、Tp、Tc和?H范围分别为:51.02-63.03 ℃,64.81~73.04 ℃,70.04~79.44 ℃和1.09~1.97 J/g。
    15  脉冲微波对大米寄生曲霉致死效应的研究
    曾淑薇 黄晶晶 赵思明 车丽 黄琪琳
    2015, 31(7):86-9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15
    [摘要](1067) [HTML](0) [PDF 1.08 M](1079)
    摘要:
    以大米污染物寄生曲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脉冲微波剂量、脉冲宽度、微波总时间、间歇时间对寄生曲霉生长、细胞通透性以及表面形态的影响及规律,以期为大米储藏过程中寄生霉菌的微波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随着脉冲微波强度的增加,霉菌的蛋白质和核酸渗透量、电解质渗透率以及细胞内Ca2+的荧光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说明脉冲微波可引起寄生曲霉的细胞膜出现电穿孔,导致其细胞内物质溶出量突然增大,而且推测出脉冲微波灭霉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临界条件为微波剂量5~7.5 W/g、脉宽200 ms、微波总时间20 s、间歇时间150 ms。超越临界条件,脉冲微波处理可导致寄生曲霉生长量显著降低,对其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脉冲微波处理后寄生曲霉表面形态发生卷曲皱缩,进一步证实脉冲微波可改变寄生曲霉的细胞膜及其通透性。
    16  产阿魏酸酯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酚酸释放研究
    胡博涵 吴晖 赖富饶 尹志娜 雷灼贵 陈彩薇 周福珍 陈华敏 陈国枝
    2015, 31(7):92-9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16
    [摘要](984) [HTML](0) [PDF 1.03 M](1263)
    摘要:
    本文采用平板筛菌和牛津杯透明圈试验法筛选具有产阿魏酸酯酶的菌株,将其接种于麸皮中进行固态发酵,采用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分析发酵麸皮其阿魏酸酯酶活力、总酚酸以及阿魏酸的释放量,并进行个体形态、菌落特征和TIS测序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一株菌株的阿魏酸酯酶酶活优于其他菌株,在发酵第4 d该菌株的阿魏酸酯酶酶活达最高为163.5 mU/g;而且发酵麸皮释放总酚酸的能力较高,将麸皮的总酚酸量提高6.6倍,其中阿魏酸的量达到0.697%,比没有发酵的麸皮阿魏酸的含量增加了0.22%。对其进行分子鉴定,该菌株与烟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同源性达100%,确认为烟曲霉命名为烟青。将该菌应用于麸皮发酵提高阿魏酸含量,是农副产品增值利用以及药用功能开发的主要研究方向。
    17  螺旋藻富硒转化含硒蛋白质的鉴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黄峰 单雪风 张水妹 蔡智辉 凌钦婕 黄峙
    2015, 31(7):99-10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17
    [摘要](928) [HTML](0) [PDF 802.52 K](1122)
    摘要:
    研究富硒螺旋藻(SeSP)培养生物转化含硒蛋白质(SeP)中硒的含量及分布,观察SeP在体外对氧自由基的清除效应。藻体总蛋白(TP)用SDS-PAGE电泳分离后,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ICP-MS)对不同分子量范围蛋白质中的硒含量进行精确定量;通过激光烧蚀(LA)-ICP-MS对纯化含硒藻蓝蛋白(SePC)硒含量在电泳胶上进行原位检测;用制备SDS-PAGE凝胶电泳分离纯化不同分子量的SeP组份,化学发光方法检测SeP在体外对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发现,与未富硒培养的螺旋藻(SP)相比,SeSP总蛋白中硒含量提高了32倍,可达805.48 μg/g,其中75.81%分布于25 ku以下小分子量含硒蛋白质(LMWSeP)中,LA-ICP-MS证明纯化SePC亚基含有稳定共价结合活性硒元素,LMWSeP对自由基的直接最大清除率在70%以上。结果提示,利用SeSP培养可转化生产活性SeP,SeSP中低分子量SeP组份是一种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天然活性硒资源,其中硒的存在形态、合成转化机制和体内生物活性有待深入研究。
    18  一株食源性多重耐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耐药性研究
    李丽丽 石磊 何建华 闫鹤 孟赫诚
    2015, 31(7):105-11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18
    [摘要](779) [HTML](0) [PDF 667.27 K](1290)
    摘要:
    本研究对食品样本中分离的一株多重耐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耐药机制的探讨,以期对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多重耐药现象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筛选耐药决定因子,质粒消除及自然转化实验对耐药决定因子进行定位及传播能力的探讨,最后通过传代实验验证该菌株多重耐药性传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对检测到的多重耐药菌株LM78(耐受氯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进行相关耐药基因检测,检测到cat、ermB、tetS 3个耐药基因。质粒消除后MIC值下降到敏感范围,且该质粒可通过自然转化在不同菌属间传递,说明这些耐药基因存在于质粒上。该质粒在无抗生素选择压力下连续传代,仍具有较高稳定性。食源性致病菌多重耐药性有可能通过不同细菌种属间转移,进而由食物链向人类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19  彩色獭兔肉品质和产肉性能与agouti基因的关联分析
    杨翠军 葛剑 刘亚娟 陈赛娟 刘进军 杨国忠 谷子林
    2015, 31(7):111-11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19
    [摘要](994) [HTML](0) [PDF 623.63 K](1045)
    摘要:
    Agouti基因除了控制毛色外,也影响动物进食行为等多种生理过程。通过测定彩色獭兔产肉性能和肉品质,分析agouti基因多态性和表达量对其影响。结果显示,彩色獭兔agouti基因有三个等位基因,A(野生型),at(tan型),a(non-agouti型),代表毛色分别为海狸色、水貂色、黑色。从产肉性能来看,彩色獭兔有较高的屠宰率、净肉率和肉骨比,肉质保水性较好,熟肉率高,肌肉嫩度好,整体肉品质较高。獭兔养殖中,除重视彩色獭兔皮用价值外,亦应重视兔肉价值。Agouti多态性对彩色獭兔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效果依次为:海狸色>黑色>水貂色;agouti基因表达量与彩色獭兔产肉性能相关性不显著(P>0.05),但与肉品质显著相关(P<0.05)。Agouti基因是控制彩色獭兔被毛颜色的基因,亦影响獭兔的肉品质,可能和参与哺乳动物脂肪的形成有关;agouti基因过表达时,可能影响其生产性能等性状。
    20  对虾肠道中产毒镰孢菌抑制菌的筛选与鉴定
    叶日英 王雅玲 孙力军 徐德峰 蔡坤荣 薜奕红 陈妍贤 刘昆
    2015, 31(7):117-12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20
    [摘要](911) [HTML](0) [PDF 1000.21 K](1153)
    摘要:
    为了获得对产毒镰孢菌具有抑制效应的海洋细菌,从对虾肠道中分离细菌,并将分离得到的优势细菌与产T-2毒素的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FG1207)进行固体对峙培养,具有抑菌圈的细菌菌落即为产毒镰孢菌的抑制菌。然后选取对FG1207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菌与FG1207进行液体共同培养,用LC-MS/MS技术检测菌悬液中T-2毒素含量,最后对具有抑制FG1207的生长和降解T-2毒素效果的细菌进行16s rRNA序列鉴定和VITEK2细菌生化鉴定。实验结果分离得到8株优势细菌,其中一株对FG1207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LC-MS/MS检测发现该细菌与FG1207共同培养菌悬液中未检测到T-2毒素,说明该细菌不仅能够抑制产毒镰孢菌的生长,还能降解T-2毒素。经16s rRNA鉴定该细菌为海洋尼泊尔葡萄球菌(Nepal Staphylococcus Aureus),相似度为99.93%,VITEK2细菌生化鉴定的相似度为96.86%。
    21  水提紫甘薯色素废渣中花色苷及总黄酮生物活性的研究
    吴志霜 王瑞欣 周建于 王琦 吴少雄 潘红梅 冯月梅 王松梅, 张雪辉 徐芳 殷建忠
    2015, 31(7):123-12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21
    [摘要](798) [HTML](0) [PDF 757.05 K](995)
    摘要:
    本研究对水提紫甘薯色素剩余废渣中的花色苷和总黄酮进行生物活性研究和评价。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研究两种组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选取DPPH?体系评价抗氧化活性;采用MTT法检测两种组分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水提紫甘薯色素废渣中花色苷和总黄酮均具有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清除DPPH自由基及抵抗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的作用。花色苷和总黄酮对两种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400 μg/mL和4.0 mg/mL;花色苷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IC50)为42.32 μg/mL,其对照Vc标准品IC50为44.65 μg/mL;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的IC50为0.023 μg/mL,其对照Vc标准品IC50为0.011 μg/mL;花色苷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202.12、58.01、0.232 μg/mL;总黄酮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0.42、12.05、12.11 mg/mL;本研究为水提紫甘薯色素废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广义核或混合核FLICM畜肉图像分割方法
    吴一全 曹鹏祥 王凯 朱丽
    2015, 31(7):130-13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22
    [摘要](1095) [HTML](0) [PDF 1.17 M](1244)
    摘要:
    针对传统核模糊C均值聚类(Kernel Fuzzy C-Means,KFCM)畜肉图像分割方法对噪声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出基于广义核函数或混合核函数的模糊局部信息C均值聚类(Fuzzy Local Information C-Means,FLICM)畜肉图像分割方法(KFLICM_UG方法和KFLICM_MG方法)。首先利用广义核函数或混合核函数可以有效兼顾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的优势,将图像的每一个像素映射到高维的特征空间,扩大像素有用特征的类间差异,使像素在高维特征空间中拥有更优的线性可聚性;然后结合像素的局部空间和灰度信息,确定其模糊隶属度,在高维的特征空间中依据图像特征对像素进行模糊局部信息C均值聚类,最终实现畜肉图像的分割。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现有的模糊C均值(Fuzzy C-Means,FCM)分割方法、KFCM分割方法和FLICM分割方法,本文提出的KFLICM_UG方法和KFLICM_MG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分割效果,更低的分割错误率,且具有更强的噪声适应能力和鲁棒性。
    23  冷藏和乙烯处理对采后苹果果实糖代谢及关键基因表达的调控
    齐秀东 魏建梅
    2015, 31(7):137-14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23
    [摘要](1044) [HTML](0) [PDF 1.37 M](1239)
    摘要:
    以富士和金冠苹果果实为试材,研究了冷藏和乙烯处理对其果实软化过程糖代谢及关键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果实软化淀粉含量及淀粉酶(AM)活性的变化在品种间的差异显著,2 mL/L乙烯利和0.5 μL/L 1-MCP处理分别显著促进和抑制了MdAM基因的表达,在富士上表现在贮藏后期,而对金冠的影响则表现在贮藏前期,0 ℃冷藏均显著抑制了两品种果实MdAM的基因表达,表明淀粉降解参与了苹果果实的软化进程,显著受到低温和乙烯的调节。可溶性糖中,蔗糖含量显著增加,并显著受乙烯和低温的影响,其中SPS在采后果实糖代谢中的作用强于SS和AI,SPS活性和MdSPS基因表达亦显著受到乙烯利的促进和1-MCP的抑制,且对金冠的影响强于富士,低温下果实糖含量及酶活性变化较小,MdSPS基因表达显著受到抑制,表明蔗糖积累和SPS与采后苹果糖代谢和果实软化的关系较为密切。
    24  光量子对草莓保鲜效果及草莓内部结构的影响
    赵冬倩 周庆礼 王昌禄 李贞景 车宇翔 满迎迎 陈迪
    2015, 31(7):146-15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24
    [摘要](1032) [HTML](0) [PDF 1.11 M](1319)
    摘要:
    为探索光量子在低温条件下对草莓的保鲜效果,以“红天日本99”草莓为材料,分别置于普通保鲜箱和光量子场保鲜箱中,研究光量子辐照对草莓在0 ℃和-3 ℃、14 d贮藏期间果实主要品质指标和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 ℃、-3 ℃条件下,光量子辐照均降低了草莓果实失重率、腐烂指数,延缓了果实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Vc质量分数的下降,其中-3 ℃光量子处理组可保持草莓果实内部结构的完整性,且保鲜效果明显好于0 ℃光量子处理组。无光量子时,0 ℃条件的保鲜效果好于-3 ℃条件。上述结果表明:光量子辐照在草莓果实保鲜中具潜在的应用前景。
    25  气调贮藏对猕猴桃抗坏血酸-谷胱甘肽代谢的影响
    胡花丽 王毓宁 李鹏霞
    2015, 31(7):152-15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25
    [摘要](823) [HTML](0) [PDF 1.17 M](989)
    摘要:
    为探讨气调贮藏调控猕猴桃采后衰老的可能机理。以空气比例(20.9%O2+0.04%CO2)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气体成分[CA1 (2%O2+3%CO2)、CA2(2%O2+6%CO2)、CA3(5%O2+3%CO2)、CA4(5%O2+6%CO2)]对采后‘红阳’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SSC)、可溶性总糖、淀粉、可滴定酸(TA)、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自由基(DPPH、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较普通冷藏和其它气体成分相比,CA1(2%O2+3%CO2)处理可抑制果实SSC、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增加,减缓淀粉、TA含量的下降。另外,CA1、CA2和CA3处理可提高猕猴桃的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含量,减缓果实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相关酶活性的下降,其中CA1处理的效果最明显。因此,2%O2+3%CO2对‘红阳’猕猴桃衰老的抑制作用与其维持果实中较高的ASA和GSH有关。
    26  pH对羊血浆蛋白热诱导凝胶特性的影响
    倪娜 王振宇 陈立娟 徐薇薇 潘晗 高远 张德权
    2015, 31(7):160-16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26
    [摘要](776) [HTML](0) [PDF 838.53 K](1080)
    摘要:
    采用质构、动态流变分析等方法,研究了pH对羊血浆蛋白热诱导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H对羊血浆蛋白热诱导凝胶特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pH 5.0时,羊血浆蛋白热诱导凝胶硬度最小且保水性较差,微观结构粗糙、松散、孔径较大,为典型的颗粒状凝胶结构;pH 8.6时,热诱导凝胶的硬度、保水性最大,且具有致密有序的微观结构,是典型的良好线状凝胶。pH 5.0和8.6时羊血浆蛋白热胶凝过程中储能模量—温度曲线均呈现"稳定于0 Pa附近后骤升"的两段式变化;pH 5.0时,羊血浆蛋白的变性温度为71.5 ℃,pH 8.6时为80.9 ℃,与其凝胶点温度一致。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球蛋白与白蛋白聚集体是形成羊血浆蛋白凝胶体的主要蛋白,其中pH 5.0时,部分51 kU的蛋白质先以二聚体、再以多聚体的形式进行聚集。本研究表明pH可以调控和改变羊血浆蛋白热诱导凝胶。
    27  生物保鲜剂对冷藏条件下海湾扇贝品质变化与生物胺相关性的研究
    齐凤生 张浩杰 刘红英 王颉
    2015, 31(7):167-17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27
    [摘要](958) [HTML](0) [PDF 703.56 K](1060)
    摘要:
    将海湾扇贝(Argopectens irradias)经生物保鲜剂处理后在4 ℃和0~-1.6 ℃条件下贮藏,通过研究其在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K值以及生物胺等指标的变化,以探求海湾扇贝的生物胺与腐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海湾扇贝的菌落总数、TVB-N、K值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低温贮藏和经保鲜剂处理后的样品各指标上升速率减缓;同时低温和生物保鲜剂均可抑制7种生物胺的产生,其中对腐胺和尸胺抑制效果显著(P<0.05),对其余五种生物胺抑制效果不显著(P>0.05)。海湾扇贝在冷藏过程中变化最显著的生物胺是腐胺和尸胺,且腐胺和尸胺与其他评价指标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因此,尸胺和腐胺可作为海湾扇贝品质判定的指标,其含量变化可客观反映海湾扇贝的腐败变质进程。
    28  鲫鱼新鲜度近红外定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刘欢 徐文杰 刘友明 熊善柏
    2015, 31(7):173-18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28
    [摘要](945) [HTML](0) [PDF 906.12 K](1108)
    摘要:
    为实现鲫鱼新鲜度的快速测定,本文基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定量分析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采集了144个鲫鱼鱼肉样品在1000~1799 nm范围内的光谱数据,测定了鲫鱼样品的pH、TVB-N含量、TBA含量和K值四种新鲜度指标;在确定近红外光谱数据最佳预处理方法和适宜波段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分析和BP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偏最小二乘法和BP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鲫鱼新鲜度定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鲫鱼样品四种指标数据范围均较大,可满足建模要求。以pH为鲜度指标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和BP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的模型最好,其定标相关系数为0.9945;以TVB-N、TBA和K值为鲜度指标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模型最好,其定标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7、0.9985和0.9952。建立的四种鲜度指标定量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29  不同宰前断水时间对肉鸭食用品质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鲁耀彬 吴文锦 李新 熊光权 王海滨 乔宇 王俊 廖李 汪兰
    2015, 31(7):183-19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29
    [摘要](871) [HTML](0) [PDF 756.66 K](973)
    摘要:
    本研究以38日龄肉鸭的胸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宰前断水时间(0 h、1 h、3 h、5 h)对肉鸭食用品质及能量代谢相关限速酶活力与产物的影响,包括pHi(初始pH值)、pHu(最终pH值)、色泽、蒸煮损失率、加压失水率、剪切力、肌糖原、乳酸、ATP、ADP、AMP、IMP、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断水处理过的肉鸭,其鸭胸肉的丙酮酸激酶活力与A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己糖激酶活力与肌糖原含量有良好的正相关性;5 h断水组的IMP水平最低,ATP含量也维持在较高水准,肌糖原含量最高;经过5 h断水后的肉鸭,其鸭胸肉的pHi显著低于3 h内断水组,使其肉质下降。综上可得,对肉鸭进行不超过5 h的短时间宰前断水处理,其食用品质、能量代谢指标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易最大程度缓解应激,并保持肉质最佳。
    30  霉变和辐照对大豆蛋白质理化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张振山 李晨阳 刘玉兰
    2015, 31(7):191-19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30
    [摘要](1056) [HTML](0) [PDF 1.05 M](1320)
    摘要:
    以新鲜大豆为原料制备了不同霉变程度的大豆,利用60Co-γ射线对大豆进行了辐照处理,采用胃蛋白酶体外消化率、氨基酸组分测定、SDS-PAGE电泳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研究了霉变和辐照对大豆中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以及蛋白质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豆培养30 d后,霉变导致大豆胃蛋白酶消化率降低23.74%,氨基酸总量减少2.07%,大豆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β-转角和无规卷曲分别增加了2.67%和4.17%,而α-螺旋和β-折叠相应减少3.62%和3.21%。在所考察的剂量范围内(10~30 kGy),辐照对新鲜大豆的胃蛋白酶体外消化率、氨基酸组成、蛋白质亚基组成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与β-折叠具有显著影响(P<0.05)。霉变大豆经过γ射线辐照处理后,氨基酸总量降低,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与β-折叠减少,无规则卷曲增加。
    31  脉冲电场对木薯醋酸酯淀粉制备及其性质的影响
    曾新安 陈茹娇 潘永康 韩忠
    2015, 31(7):197-20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31
    [摘要](887) [HTML](0) [PDF 1.11 M](1182)
    摘要: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以乙酸酐为酯化剂,在不同脉冲电场强度(0 kV/cm、2kV/cm、3 kV/cm、4 kV/cm、5 kV/cm、6 kV/cm、7 kV/cm)、不同有效处理时间(0 ms、3 ms、6 ms、9 ms、12 ms、15 ms)和不同酸酐添加量(4%、6%、8%、10%、12%)下湿法制备醋酸酯淀粉,对乙酰基及取代度进行测定,得出经过脉冲电场处理,木薯醋酸酯淀粉乙酰基含量和取代度都有所提高。乙酸酐添加量为6%,电场强度为4 Kv/cm,有效处理时间为9 ms,样品取代度由0.084提高至0.110,说明脉冲电场处理可以促进酯化反应的进行,提高了酯化反应效率。此外还研究了木薯醋酸酯淀粉糊透明度、溶解度及膨润力、冻融稳定性和淀粉糊黏度性质,并通过红外光谱对产品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经过脉冲电场处理,木薯淀粉颗粒均引入了乙酰基团,并提高醋酸淀粉的糊透明度、溶解度和膨润力,提高淀粉糊峰值黏度,而淀粉糊稳定性基本保持不变。
    32  不同提取方法对类球红细菌超氧化物歧化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李祖明 安君 惠博棣 高丽萍 白志辉 杨卫东 王栋
    2015, 31(7):205-21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32
    [摘要](888) [HTML](0) [PDF 673.15 K](1070)
    摘要:
    采用纳米磨法、酶法辅助超声波法、超声波法和研磨法提取类球红细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SOD活力;以还原力、ABTS+?、?OH和O2-?的清除作用为指标考察这4种提取方法对湿菌体SOD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比较了纳米磨法和超声波法对干菌体SOD清除?OH和O2-?的作用。结果表明,纳米磨法提取湿菌体和干菌体SOD的活力最高,分别为36.90±1.25 U/g和214.20±7.72 U/g。这4种提取方法提取湿菌体的SOD均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纳米磨法SOD的抗氧化活性最好,固液比1:15时,其对ABTS+?、?OH和O2-?的清除率分别为92.1±3.32%、76.90±2.67%和36.90±1.22%,还原力为11.30±0.35。纳米磨法干菌的SOD抗氧化活性优于超声波法,固液比1:20时,其对?OH和 O2-?的清除率分别为57.10±1.96%和79.40±2.71%。类球红细菌SOD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且与菌体浓度呈量效关系,纳米磨法是较优的提取方法。
    33  菊粉取代玉米磷酸酯双淀粉对香肠质构和感官特性的影响
    罗登林 武延辉 徐宝成
    2015, 31(7):211-21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33
    [摘要](1187) [HTML](0) [PDF 826.01 K](1153)
    摘要:
    本文以鸡肉和猪肉为原料,在香肠的生产过程中用短链菊粉按照0%(对照组)、10%、30%、50%、70%、100%的比例取代玉米磷酸酯双淀粉,探索对香肠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质构仪和色差计分别测定香肠的质构特性和色泽,同时进行感官评价,并计算蒸煮损失。结果表明:菊粉取代玉米磷酸酯双淀粉后,各组香肠的弹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硬度和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香肠口感评分值提高;含菊粉香肠的红色值(a*)、黄色值(b*)降低,除取代比为70%的香肠亮度增加外,其它各组香肠的亮度差异不显著(p>0.05);菊粉的添加降低了香肠的蒸煮损失,说明香肠的出品率得到提高。综合各项分析,当菊粉取代玉米磷酸酯双淀粉的比例为70%时,香肠的评分值最高且品质有显著提高。
    34  苹果微波干燥的变温控制方法研究
    李静 宋飞虎 浦宏杰 李臻锋
    2015, 31(7):218-22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34
    [摘要](1115) [HTML](0) [PDF 1008.09 K](1181)
    摘要:
    在苹果脱水处理中,微波干燥可以有效缩短干燥时间,提高干燥品质。试验采用6种设定温度下的恒温微波干燥方案、3种变温微波干燥方案,研究苹果在不同方案下的干燥特性及品质。试验结果表明:“恒温”干燥方案中,干燥速率在干燥中期缓慢降低,会造成制品的品质较低。“干燥速率控制”方案中,干燥速率在干燥中期控制为恒速,但在干燥初期控制存在缺陷;“线性温度控制”方案中,干燥速率在干燥中期基本保持恒速,并且干燥耗时、耗能合理,感官质量、色泽品质等均优于恒温干燥;“三段温度控制”方案中,简化了“线性温度控制”方案所用设备的复杂程度,虽制品品质指标略有下降,但设备简化,更利于工业应用。该研究为微波干燥技术应用于苹果的干燥理论提供了技术依据。
    35  微波-超声波协同作用对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陈珊珊 王亚静 陶宏江 隋思瑶 马中苏
    2015, 31(7):225-22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35
    [摘要](1108) [HTML](0) [PDF 612.57 K](1067)
    摘要:
    本文利用微波-超声波协同作用对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复合膜膜液进行处理,采用浇铸-蒸发方法制备了复合膜。研究了不同微波功率对复合膜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系数、气体透过率和透光率的影响,此外还进行了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当微波功率为500 W时,复合膜的抗拉强度(TS)达到最大值21.98±0.54 MPa,其断裂伸长率(E)达到最小值13.48±0.01%;当功率为400 W时,其水蒸气透过系数(WVP)达到最小值为0.61±0.05×10-12 g/(cm?s?Pa),氧气透过率(OP)达到最小值为1.95±0.02×10-5 cm3/(m2?d?Pa);当功率为300 W时,二氧化碳透过率(CO2P)达到最小值1.58±0.12×10-5 cm3/(m2?d?Pa);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膜机械性能及阻隔性能得到了改善,其原因可能是大豆分离蛋白和壳聚糖分子之间产生了氢键或共价键。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复合膜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6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生长动力学分析
    余铭 陈海强 张全凯 钱杨鹏 杨公明
    2015, 31(7):230-23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36
    [摘要](1185) [HTML](0) [PDF 881.32 K](1226)
    摘要:
    利用优化的Liu动力学方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附着过程进行拟合得出:培养温度、培养基pH值、细菌接种浓度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粘附过程有影响,大约在60 min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达到粘附平衡。在温度为35 ℃,pH值为7时,附着的微生物量最大,细菌接种浓度越高,附着的微生物量越大。利用Gompertz模型对生物被膜生长、成熟过程进行拟合得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生长曲线呈现典型的S型,具有明显的延滞期、指数期和稳定期;生物被膜生长曲线表现出的S型有别于悬浮菌的生长曲线,其指数期相对较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粘附过程、生长和成熟过程的模型矫正拟合度R2(Adj)均在0.97之上。表明Liu动力学方程以及Gompertz模型分别适用于描述外界环境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附着,生长与成熟的关系。
    37  鸡蛋高温贮藏下脂质变化及酶活相关性研究
    王庆玲 靳国锋 石暮霞 单宁 马美湖
    2015, 31(7):236-24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37
    [摘要](826) [HTML](0) [PDF 640.06 K](1267)
    摘要:
    本研究通过考察鸡蛋高温贮藏(37 ℃)条件下脂质组分变化、脂肪酶活性变化及氧化指标的变化,并借助相关性分析阐释酶活变化与脂质氧化的内在联系。实验结果表明:贮藏过程中鸡蛋失重率、蛋黄pH、蛋黄水分含量显著增加而蛋黄指数和哈弗单位(HU)显著下降(p<0.05);37 ℃贮藏15 d后,总脂质含量由于水分迁移而呈现下降趋势(从28.93 g/100 g降至24.20 g/100 g),磷脂含量显著降低(45.55 g/100 g降至34.37 g/100 g脂质)而游离脂肪酸显著增加(1.24 g/100 g增至3.67 g/100 g脂质),与脂质变化相关的中性脂肪酶、酸性脂肪酶及磷脂酶至贮藏结束活力分别下降76.50%、56.78%、56.81%。磷脂组分中的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P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PI)在贮藏过程中也呈现含量显著下降的趋势而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呈现显著升高。相关性分析证明脂质组分变化与酶活变化显著相关。本研究说明鸡蛋贮藏中脂质会发生明显的水解及氧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由酶促氧化造成。
    38  电子束辐照剂量率对真空包装冷鲜牛肉品质的影响
    王宁 王晓拓 王志东 丁武
    2015, 31(7):241-24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38
    [摘要](852) [HTML](0) [PDF 972.64 K](1226)
    摘要:
    研究了电子束辐照剂量率对真空包装冷鲜牛肉品质的影响,为电子束辐照在冷鲜肉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将真空包装的冷鲜牛肉在2 kGy的辐照剂量下分别经不同剂量率(0、700、1500、2500、3500 Gy/s)处理,然后再置于2 ℃冰箱内贮存15 d。贮藏期内分别对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TBC))和理化指标 (挥发性盐基氮含量(TBA-N)、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过氧化值(POV)、巯基(SH)、二硫键(SS)、色泽(L*和a*))进行测定,对比不同剂量率处理对辐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 kGy的辐照剂量下,在一定剂量率范围内随着剂量率的不断增大,冷鲜牛肉的TBC、TVB-N、TBARS、POV、SS和L*值均显著降低, 而SH和a*值增加(p<0.05)。综合分析各指标说明电子束辐照剂量率对冷鲜牛肉品质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可得出,在2 kGy的辐照剂量下,剂量率为2500Gy/s处理组,贮藏15 d后,细菌总数5.161 log(CFU/g),TVB-N值为16.6 mg/100g,POV值为1.126 meq/kg,TBARS值为0.218 mg/100g,SH和SS分别为0.395和0.379 mmol/g pro,L*和a*值分别为40.34和19.57,综合辐照效果最佳。
    39  干热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与核糖的美拉德反应研究
    徐真真 黄国清 肖军霞
    2015, 31(7):248-25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39
    [摘要](874) [HTML](0) [PDF 833.31 K](1107)
    摘要:
    美拉德反应可显著改善大豆分离蛋白(SPI)的功能性质,本文研究了干热条件下SPI与核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的可能性,即将SPI和核糖粉末直接混合后,以290 nm下的吸光度值和色度值L为指标,研究反应温度、混合比例、相对湿度及反应时间对两者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并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热性能和流变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干热条件下SPI与核糖极易发生美拉德反应,且最适条件为反应温度80 ℃、SPI:核糖混合比例1:1(m/m)、相对湿度26.10%和反应时间6 h。DSC分析表明SPI和核糖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了易分解的中间产物,流变学研究则说明生成了大分子产物,使得美拉德反应产物在溶液中的黏度显著增加、弹性特征明显增强。由于干热法与广泛使用的湿热法相比工艺更加简单可行,因此在SPI的改性中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40  普通法焦糖色存储特性的研究
    周彦斌 郭峰 罗建勇 连晓东 程世杰 叶晓蕾
    2015, 31(7):253-257.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40
    [摘要](1082) [HTML](0) [PDF 806.54 K](1236)
    摘要:
    焦糖色在食用色素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普通法焦糖色具有高安全性,正日渐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普通法焦糖色为对象,探究了保温时间、样品浓度、热处理等因素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保温时间越长,pH越低且下降幅度越小,并最终趋于平衡;色率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后减的趋势,120 min后基本稳定;红色指数、黄色指数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呈先减后增的趋势,120 min后保持稳定;色率、红色指数、黄色指数的热处理前后变化基本遵循随保温时间延长变化值增加的趋势,保温超过90 min,变化值接近;样品制备终止后,保温促进物质的后续反应,促使物质稳定,利于各指标的稳定;样品浓度影响焦糖色的稳定性,高浓度焦糖色抑制物质的传递,因此稳定性更高。
    41  添加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对广式腊肠亚硝酸盐残留量和色泽研究
    张大磊 吴兰芳 程伟伟 范萌萌 蒋爱民
    2015, 31(7):258-26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41
    [摘要](846) [HTML](0) [PDF 965.83 K](1137)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对广式腊肠亚硝酸盐残留量和色泽的影响及其机制。首先将分离筛选自广式腊肠的两株优良特性菌株(葡萄球菌H33B和微球菌X142B)接种至腊肠测定相关指标,然后通过紫外扫描图谱来确定菌株是否具有转化高铁肌红蛋白能力。结果表明,接种单菌和混合菌株都能够降低腊肠中的高铁肌红蛋白含量和亚硝酸盐残留量,并且能够增加亚硝基肌红蛋白含量,其中以接种葡萄球菌和微球菌2:1时效果最好,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紫外扫描图谱显示接种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溶液出现了亚硝基肌红蛋白的特征吸收峰,并且溶液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最低。这些结果表明葡萄球菌H33B具有转化高铁肌红蛋白的能力。因此添加葡萄球菌H33B的腊肠,由于其具有转化高铁肌红蛋白的能力,会形成更多的还原性肌红蛋白与亚硝酸盐反应,不仅进一步减少了亚硝酸盐含量还改善了色泽。
    42  热风与远红外干燥温度对苦瓜全粉品质的影响
    朱香燕 张珺 何义雁 邓放明
    2015, 31(7):265-26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42
    [摘要](1086) [HTML](0) [PDF 822.97 K](1395)
    摘要:
    本研究以新鲜苦瓜为原料,分别采用热风与远红外两种干燥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40 ℃、50 ℃、60 ℃、70 ℃、80 ℃)制备苦瓜全粉,比较了两种不同干燥方法对苦瓜的干燥特性、色泽、Vc含量及保留率、皂苷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干燥与远红外干燥的苦瓜全粉品质随温度的改变而呈规律性变化,随温度的升高,干基含水量下降速度加快,干燥时长缩短;与新鲜苦瓜相比,制得的苦瓜全粉色泽随温度升高L值(明度)与b值(+黄,-蓝)变小,a值(+红,-绿)变大;Vc含量及保留率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在60 ℃达到峰值;皂苷含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同一温度条件下,热风干燥效果明显优于远红外干燥。综合比较,热风干燥60 ℃条件下,干燥时间短,能耗损失低,苦瓜全粉色泽呈现好;Vc含量为63.42 mg/100 g,且保留率高达69.31%,皂苷含量为1.74%。
    43  复水条件对脱水香椿品质的影响
    张贝贝 马正强 张静 苗修港 余翔 张京芳
    2015, 31(7):270-27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43
    [摘要](928) [HTML](0) [PDF 966.39 K](1152)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不同复水条件处理后脱水香椿的香气成分、色泽、复水比、亚硝酸盐溶出率及维生素C保存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复水温度40 ℃时,能较好地保护脱水香椿特征香气和萜烯类及含硫化合物等主要香气成分;随复水时间延长,脱水香椿L*降低,复水温度对其无显著影响;复水过程中a*先降低后升高,30 min时a*降至最低即颜色的绿值最大,b*亦较低,且复水温度40 ℃条件下a*和b*均最小;于复水温度40 ℃、料液比1:60(g/mL)条件下复水30-40 min,此时复水比及亚硝酸盐溶出率均较高;复水初期维生素C保存率大大降低,20 min后趋于平缓。适度降低复水温度和缩短复水时间有利于保护复水香椿的色泽、香气及营养素,并能保证其安全性。该研究为科学合理利用我国特色资源香椿提供技术依据。
    44  采收成熟度对杏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杨婷婷 朱璇 向玉洁 舒臻
    2015, 31(7):277-28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44
    [摘要](3689) [HTML](0) [PDF 855.70 K](1153)
    摘要:
    以新疆产“赛买提”杏为实验材料,根据转黄率将果实分为成熟度Ⅰ(着色面积<50%)、成熟度Ⅱ(着色面积50%~80%)和成熟度Ⅲ(着色面积>80%)三种不同成熟度在4 ℃、RH 90%~95%条件下贮藏,每隔7 d定期取样,测定杏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叶绿素、抗坏血酸及货架期商品率等指标变化,研究采收成熟度对杏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前期,成熟度Ⅰ杏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叶绿素含量较成熟度Ⅱ、Ⅲ杏果高,至贮藏35 d后,成熟度Ⅰ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仍然高于其它2个成熟度果实;成熟度Ⅱ杏果实硬度、可溶性固性物含量、Vc含量均高于成熟度Ⅰ、Ⅲ杏果;三种成熟度果实间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在货架期间,成熟度Ⅰ、Ⅱ、Ⅲ杏果实商品率分别为31.25 %、72.44 %、16.08 %。成熟度Ⅱ能使杏果在贮藏期和货架期保持较好的品质,是杏果采收的最佳成熟度。
    45  珠江三角洲地区副溶血性弧菌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相关研究
    吴葵 吴清平 张菊梅 郭伟鹏
    2015, 31(7):283-292.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45
    [摘要](717) [HTML](0) [PDF 957.29 K](1170)
    摘要:
    副溶血性弧菌(Vibir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本文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的遗传多样性。从54株副溶血性弧菌出发,研究了它们的API20E生化反应、抗生素耐药性、O抗原血清型,进行了ERIC-PCR分子分型,并检测了两种毒力基因tdh和trh的分布。54株副溶血性弧菌可被分为6个生化反应类群,主要类群为Biochem-A;菌株对萘啶酮酸、环丙沙星、氯霉素均不耐药,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最高,耐药率0.88;O抗原血清型分别为O1、O2、O3、O4、O5、O6、O8、O10、O11,O2为主要血清型,O3为临床主要血清型;ERIC-PCR分子分型将54株菌分成47个型别,ERIC-PCR图谱相似性大于0.80的类群有12个,没有明显的优势类群;有12株副溶血性弧菌为tdh阳性,阳性率为0.22,其中10株为临床来源菌株;有2株副溶血性弧菌为trh阳性,阳性率为0.04,均为食品分离株。珠三角地区食品和临床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46  基于电子鼻与SPME-GC-MS法分析不同南瓜品种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周春丽 刘伟 陈冬 赵婧 张明 张晓阳 李全宏
    2015, 31(7):293-30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46
    [摘要](983) [HTML](0) [PDF 855.03 K](1681)
    摘要:
    为了解不同品种南瓜果肉挥发性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 SPME-GC-MS)技术和电子鼻方法对三个主要南瓜品种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SPME-GC-MS方法,分别从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中检测出44,51和25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中国南瓜经嗅辨仪(GC-O)鉴定的特征香气成分为乙酸乙酯、乙醇、β-紫罗兰酮、茨醇、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和α-柏木烯;印度南瓜的特征香气成分为己醛、壬醛、3-甲基丁醛、3-己烯醇、戊醛和1-己醇;美洲南瓜特征香气成分为乙酸乙酯、乙醇、己烷、2-庚酮、3-甲基正丁醇和苯。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三种不同南瓜果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明显,采用电子鼻技术可以显著区分,这一结果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分析挥发性成分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将为不同品种南瓜的鉴别以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47  新疆不同产地甜菜块根中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贾雪峰 朱思明 王强 龙为 张新林
    2015, 31(7):302-308.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47
    [摘要](997) [HTML](0) [PDF 703.29 K](1256)
    摘要:
    综合比较、评价新疆不同产区甜菜的质量。通过对新疆5大产区甜菜块根品质相关的元素(K、Na、B、N、P、Mg、Fe、Ca、Zn、Mn、Cu)的测定,以上述11个成分的含量为指标,运用相关性、主成分(PCA)和聚类分析(CA)法对不同产地的34个甜菜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甜菜中元素含量有明显差异,K、Na、B、N、P、Mg、Fe、Ca、Zn、Mn、Cu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21.1、710.0、19.8、4855.2、736.9、2362.1、58.7、2590.1、58.7、602.0、18.7 mg/kg;主成分分析得出一个3因子模型,解释了试验数据的79.45%;第1、2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67.23%;PCA和CA分析将34个甜菜样品划分为5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甜菜样品的亲缘关系和地域分布特征。通过测定若干元素含量数据,利用PCA和CA清晰地揭示了新疆甜菜不同产地的规律性和差异性。
    48  基于弧菌毒力基因多重PCR法的建立及其在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冼钰茵 易敏英 魏霜 余翀 李志勇 吴希阳 凌莉
    2015, 31(7):309-31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48
    [摘要](1037) [HTML](0) [PDF 756.88 K](1186)
    摘要:
    针对副溶血弧菌常见的11种毒力基因(toxR、Collagenase、toxS、trh、tdh、tlh、UreR、FlaA、ompW、AspA、fur),建立了两套六重PCR检测体系,应用于副溶血弧菌环境分离株和水产品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调查。在调查的248株副溶血弧菌中,鞭毛丝蛋白基因FlaA、外膜蛋白基因ompW和铁吸收调节蛋白基因fur的分布最广(100%),其次为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spA(99.60%),胶原蛋白酶基因Collagenase、不耐热性溶血毒素基因tlh以及毒力调控基因toxR和toxS的分布率均在90%以上且toxR和toxS的分布极为相似,尿素酶基因UreR的分布极少(1.21%),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在这248株副溶血弧菌中没有检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体系能快速、高效地检测多个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为副溶血弧菌的毒力机制研究和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和依据。
    49  玉米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研究
    马良 王若兰
    2015, 31(7):316-32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49
    [摘要](898) [HTML](0) [PDF 889.38 K](1042)
    摘要:
    为了研究玉米储藏期间气味变化情况,采用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玉米在常温(25 ℃)密闭储藏过程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组成。检出的物质主要包括烃类、醛类、酯类、醇类、酮类、酸类和少量杂类物质。结果表明,在储藏过程中烃类物质总相对含量在储藏末期比储藏初期有所增加。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呈缓慢上升但含量较低。酮类物质相对含量较低且呈逐渐降低趋势。醇类挥发性成分在储藏120 d前呈现增加趋势,在120 d后有所降低。醛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二者相对含量较高,储藏180 d后的相对含量接近于0 d,是玉米风味的主要贡献物质。而烃类和醇类风味阈值较高,不是玉米储藏期间风味的主要贡献物质。25 ℃下密闭储藏180 d后的玉米其气味与储藏0 d的玉米相比,并未发生人嗅觉可感知的明显异味变化。
    50  葡萄球菌耐药基因aph的LAMP检测方法研究
    李秀梅 梁智选 李颖 李霞 黄金海 王红军
    2015, 31(7):326-33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50
    [摘要](926) [HTML](0) [PDF 778.54 K](1091)
    摘要:
    随着抗生素大量而广泛的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问题,对细菌携带耐药基因的检测已成为生物安全调查评估的新途径。本实验应用PCR方法扩增新霉素耐药基因aph,将其克隆于pEASY-T1载体并测序。通过Genbank同源性比较,在aph基因保守区设计了一套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特异性引物,通过对LAMP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耐新霉素aph基因的LAMP检测方法,其最佳工作条件为:甜菜碱浓度为0.8 mol/L,Mg2+浓度为20 mmol/L,反应温度63 ℃,时间50 min。此方法可在60 min左右完成对aph基因的检测,特异性好。应用系列稀释的aph基因质粒进行敏感性检测比较,结果表明aph基因的LAMP检测灵敏度与PCR相当,检测限约20个拷贝。对38株葡萄球菌分离株的aph基因的LAMP检测表明,aph基因阳性携带率为84.2%。
    51  高分辨率反式脂肪酸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市售食用油反式脂肪酸的测定
    杨占东 杨继国 黎科亮 葛亚中 宁正祥
    2015, 31(7):331-335.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51
    [摘要](1024) [HTML](0) [PDF 689.24 K](1704)
    摘要:
    本文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反式脂肪酸测定方法,并考察了市售食用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及其种类的情况。结果表明:采用高极性的色谱柱HP-88在优化后色谱条件下,可以实现4种亚油酸异构体、8种亚麻酸异构体、37种常见脂肪酸良好的色谱分离,而且反式脂肪酸与常见的顺式脂肪酸在同时检测条件下出峰时间不重叠,可以进行高分辨率的脂肪酸包括反式脂肪酸组成分析;市售主要品种的食用油都存在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其中调和油、花生油、大豆油含有2~3%的反式脂肪酸(反式亚麻酸含量在1.5~2%之间);玉米油和葵花籽油中反式亚油酸的含量在0.7~2%之间;稻米油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最高,接近4%;橄榄油和山茶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一般在0.5%以下;各油样的反式脂肪酸异构体的种类也存在区别。
    52  保健胶囊中磷脂酰胆碱的UPLC检测及质谱确证
    王斌 陈意光 温少楷 吴楚森 陈伟力 李洪燕 吴玉銮 罗海英
    2015, 31(7):336-34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52
    [摘要](904) [HTML](0) [PDF 739.29 K](1300)
    摘要:
    建立了保健胶囊中磷脂酰胆碱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MS/MS)确证方法。样品经直接稀释或液液分配除杂,采用BEH HILIC色谱柱分离,以甲醇和异丙醇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二极管阵列(PDA)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采用UPLC-MS/MS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一步确证。仪器检出限为0.001 mg/mL,线性范围在0.005 mg/mL到0.100 mg/mL之间。采用阴性大豆油进行添加回收实验,6个浓度水平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3.3%,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4.5%。用该方法测定标示值为11.4 g/100 g的保健胶囊样品,平行测定检测结果分别为8.93 g/100 g和8.76 g/100 g,相对标准偏差3.02%和0.60%。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快速,适用于保健胶囊中磷脂酰胆碱的检测和确证。
    53  多功能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11种真菌毒素
    李向丽 谭贵良 梁波 刘垚
    2015, 31(7):342-346.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53
    [摘要](1061) [HTML](0) [PDF 631.13 K](1226)
    摘要:
    建立了同步测定水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黄曲霉毒素M1(AFM1)、赭曲霉毒素A (OTA)、玉米赤霉烯酮(ZE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镰刀菌烯酮(Fus-X)等11种真菌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试样样品以乙腈/水溶液(84+16)提取,MycoSpin 400多功能柱净化,Waters ACQUITY UPLCTM BEH C18柱分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1种目标物在各自的线性响应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18,定量限(LOQ)为0.1~20.0 μg/kg,加标平均回收率(n=3)为62.8%~115.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6%~19.0%。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合于水产品中痕量真菌毒素的多残留快速检测。
    54  液质联用仪同步检测婴幼儿配方食品中11种水溶性维生素
    缪璐 莫佳琳 周红尖 黎德勇 苏骏 干宁军
    2015, 31(7):347-353.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54
    [摘要](975) [HTML](0) [PDF 908.14 K](1318)
    摘要: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11种水溶性维生素的同步检测方法。样品经过前处理后,采用Waters ACOUTITY UPLC HSS T3(2.1×100 mm,1.8 μm)色谱柱进行分离;流动相为0.1%甲酸的甲醇溶液和10 mmol/L甲酸铵水溶液(pH=3.5),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1种水溶性维生素在5 min内完成一个样品的分析,线性关系良好(r≥0.999),方法检出限在0.02~3.00 ng/mL之间。在三个水平添加回收率试验,每个水平重复5次,其平均回收率在88.0%~110.0%之间,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准确、灵敏等特点,可对较宽浓度范围内的多种维生素进行同步分析,有助于提高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分析效率,降低成本。可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中水溶性维生素的检测。
    55  漂洗过程中白鲢鱼糜风味物质变化的分析
    马海建 施文正 付强 汪之和
    2015, 31(7):354-360.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55
    [摘要](873) [HTML](0) [PDF 996.89 K](1166)
    摘要:
    以白鲢为原料,研究了漂洗过程中白鲢鱼糜的呈味核苷酸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通过电子鼻及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其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一次漂洗和二次漂洗后鱼糜中IMP含量显著性减少,三次漂洗后AMP含量显著性减少;漂洗过程中一次、二次和三次漂洗后游离氨基酸总量和鲜、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性减少;漂洗过程对白鲢鱼糜的气味有所影响,电子鼻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二次漂洗和脱水后的两组鱼糜气味相似,其它各组间均能得到有效区分;通过GC-MS分析,未漂洗、一次漂洗、二次漂洗、三次漂洗、脱水后的白鲢鱼糜样品分别检测确认30、27、21、15、18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己醛、庚醛、壬醛、1-己醇、1-辛烯-3-醇等羰基化合物和醇类。
    56  不同烟熏烘烤方式对湘西腊肉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钟昳茹 周辉 娄爱华 罗青雯 刘成国
    2015, 31(7):361-371.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56
    [摘要](975) [HTML](0) [PDF 1.02 M](1351)
    摘要:
    以湖南湘西腊肉为研究对象,比较工厂快速烘烤烟熏和农家传统风干烟熏过程对湘西腊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别对工厂快速烘烤方式的腌制结束、烘烤烟熏2 d、6 d三个阶段进行取样分析和农家传统风干烟熏的腌制结束、烟熏5 d、15 d、30 d后四个阶段的腊肉进行取样分析,比较两种加工方式成品挥发性成分的差别。在工厂和农家加工过程中分别鉴定出73种和76种挥发性成分,分析得出湘西腊肉大致挥发性成分为酯类、酸类、醛类、酮类、酚类和烃类。工厂加工腊肉成品中主体挥发性成分是酚类、醛类和烃类,其相对含量分别为62.50%、8.95%和5.08%;农家加工腊肉成品中主要挥发性成分有酚类、酯类和烃类,其相对含量分别为14.80%、0.91%和0.68%。工厂加工成品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均高于农家加工成品。
    57  速溶乌龙茶粉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靳巧丽 姜泽东 倪辉 陈峰 黄高凌 杨远帆
    2015, 31(7):372-37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5.7.057
    [摘要](1269) [HTML](0) [PDF 817.19 K](1228)
    摘要:
    速溶茶粉是重要的茶叶深加工产品。国内外对速溶茶粉加工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其香味品质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速溶乌龙茶粉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研究其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SPME的优化条件为用50/30 μm DVB/CAR/PDMS萃取头在70 ℃萃取40 min;经GC-MS分析,从速溶乌龙茶粉中鉴定出3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芳樟醇、反式-β-罗勒烯、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顺式芳樟醇氧化物浓度最高,其浓度分别是16422.8、3407.8、2549.7和2163.1 μg/kg;香气强度值最高的成分是芳樟醇、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反式-β-罗勒烯和苯乙醛,它们的香气强度值分别是2,737,138、360,522、424,950、56,796和31,708。以上结果表明速溶乌龙茶粉主要挥发性成分和香气贡献成分是芳樟醇、反式-β-罗勒烯、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顺式芳樟醇氧化物。该研究为评价速溶茶粉香味品质特征提供了挥发性成分的数据参考。

    主编:李琳教授

    创刊:现代食品科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078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20/TS

    国内邮发代号:46-349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