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30卷第1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海湾扇贝多肽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抑制机制研究
    刘媛 王健 牟建楼 刘亚琼 孙剑锋 王颉
    2014, 30(12):1-6.
    [摘要](1374) [HTML](0) [PDF 561.06 K](661)
    摘要:
    探讨海湾扇贝多肽(polypeptide from bay scallop,PBS)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抑瘤作用及机制。将50只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22肝癌模型组和PBS低、中、高剂量组共5组,按试验设计进行体内灌胃试验。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8.16%、41.93%和84.00%,具有量效依赖趋势。与模型组相比,三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突变型p53、Survivin、8-iso-PGF2α和MDA的水平均有所降低,而IL-2、GSH-Px、SOD和TNF-α的水平均有所升高,且中剂量组较其他两组效果更明显;三剂量组小鼠肝脏组织提取液呈现相同变化趋势。肿瘤组织病理学观察也表明PBS有较好的抗肿瘤生物学效应。PBS对小鼠肝癌H22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  芦荟大黄素对痴呆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善研究
    陶莉 王诗 谢剑梅 王玉婷 丁虹
    2014, 30(12):7-10.
    [摘要](1162) [HTML](0) [PDF 558.55 K](660)
    摘要:
    研究芦荟大黄素在体外对胆碱酯酶的抑制活力,及其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动物脑内胆碱酯酶水平和空间识别障碍与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通过体外Ellman比色法检测其胆碱酯酶抑制活力;采用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性障碍模型,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石杉碱甲阳性对照组与芦荟大黄素组。以行为学实验(水迷宫法)和大脑皮层胆碱酯酶活性作为观测指标,检测芦荟大黄素的改善作用。芦荟大黄素在体外能有效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其IC50为18.53 μg/mL;与模型组相比,芦荟大黄素能显著缩短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游泳时间,降低动物大脑皮层内胆碱酯酶活力,改善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因此,芦荟大黄素对东莨菪碱所引起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障碍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关。
    3  姜黄素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陈建平 李琳 苏健裕
    2014, 30(12):11-15.
    [摘要](1910) [HTML](0) [PDF 660.29 K](887)
    摘要:
    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姜黄素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运用AAPH诱导红细胞氧化性溶血考察姜黄素对AAPH诱导人血红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通过MTT方法考察姜黄素对A375恶性黑色素瘤生长状态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数量;运用Western blot测定姜黄素对JNK和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姜黄素对DPPH和ABTS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同时,姜黄素能有效抑制AAPH诱导红细胞溶血,当姜黄素为40 μM时,溶血抑制率达到52.78±1.03%。MTT结果表明,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A375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当姜黄素为40 μM,A375的细胞存活率仅为21.50±1.60%。流式分析发现,随着姜黄素浓度的提高,细胞凋亡峰(SubG1)的含量逐渐增加。当姜黄素为40 μM时,细胞内SubG1峰的含量达到了63.30%。进一步Western blot分析发现姜黄素诱导A375细胞凋亡与上调JNK磷酸化的水平和下调AKt磷酸化的水平有关。
    4  近江牡蛎糖胺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胡雪琼 吴红棉 范秀萍 刘倩
    2014, 30(12):16-24.
    [摘要](1455) [HTML](0) [PDF 882.80 K](678)
    摘要:
    以近江牡蛎全脏器为原料提取近江牡蛎糖胺聚糖,对其理化性质和免疫调节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近江牡蛎糖胺聚糖得到纯化级分;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红外光谱(IR)分析其理化性质;采用小鼠体内注射环磷酰胺(CTX)法建立免疫抑制动物模型,测试其对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的影响;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免疫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小鼠白细胞介素IL-2的含量;Griess法测定NO含量。结果表明近江牡蛎糖胺聚糖纯化级分CGIa、CGIIa是由糖醛酸、氨基葡萄糖按一定比例构成,含有硫酸基,相对分子量分别为5.17×105 Da、2.64×105 Da,IR分析显示,CGIa和CGIIa都具有糖胺聚糖的特征吸收。牡蛎糖胺聚糖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指数、抗体生成数和血清溶血素、细胞免疫、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均为阳性,表明其具有免疫增强功能。CGIa和CGIIa能促进正常小鼠免疫细胞分泌TNF-α、IFN-γ、IL-2和NO细胞因子。免疫功能的增强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实现的。
    5  绣线菊叶水煎液对小鼠的抗疲劳和抗氧化作用
    刘晓辉 李沐灵 莫言 权伍荣
    2014, 30(12):25-29.
    [摘要](1121) [HTML](0) [PDF 614.07 K](769)
    摘要:
    本文研究了绣线菊叶水煎液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对小鼠随机分组,灌胃不同剂量的绣线菊叶水煎液,并设立空白对照组,通过测定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肝糖原含量、肌糖原含量、血清尿素氮含量和全血乳酸含量来研究其抗疲劳作用;通过测定小鼠的过氧化氢酶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来研究其抗氧化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给予低、中、高剂量绣线菊叶水煎液的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分别增加了52.19%、167.11%、197.37%,肝糖原含量分别增加了68.94%、167.09%、195.81%,肌糖原含量分别增加了3.28%、19.67%、27.87%,血清尿素氮含量分别减少了14.89%、19.54%、35.27%,全血乳酸含量分别减少了14.59%、22.84%、33.21%;过氧化氢酶含量分别增加了15.48%、25.40%、53.57%,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分别增加了19.59%、26.31%、38.29%。研究表明,绣线菊具有抗疲劳和抗氧化的作用,可用作功能保健产品原料,具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
    6  麻花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AGEs)的形成及抑制研究
    刘荟萃 李巨秀
    2014, 30(12):30-36.
    [摘要](1271) [HTML](0) [PDF 717.31 K](868)
    摘要:
    油炸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易发生美拉德反应、脂肪氧化反应而形成晚期糖基化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AGEs与人类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油炸麻花加工与贮藏过程中荧光性AGEs和羧甲基赖氨酸(Nε-(Carboxymethyl)lysine,CML)的变化规律及AGEs抑制剂(槲皮素、阿魏酸和硫胺素)对荧光性AGEs和CML的抑制特性。结果表明,荧光性AGEs和CML均随着油炸温度升高和油炸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荧光性AGEs含量为258.34~1068.90 AU/g样品,CML为1036.56~1603.72 mg/kg蛋白质;较高贮藏温度和氧气对荧光性AGEs的变化有显著(P<0.05)影响,光照对荧光性AGEs的影响较小。随着温度升高和贮藏时间延长CML显著(P<0.05)升高,氧气和光照对CML的形成无影响;AGEs抑制剂(槲皮素、阿魏酸和硫胺素)能够有效的抑制麻花加工过程中荧光性AGEs和CML的形成,硫胺素的抑制效果最好。因此,在麻花的加工和贮藏过程中,通过部分条件的改变如油炸温度、油炸时间、贮藏条件和加入适量的AGEs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调控AGEs的形成是可行的。
    7  酸性条件下花生分离蛋白亚基结构的变化规律
    赵谋明 辛佩贤 赵强忠 陈楠楠 蔡孟森
    2014, 30(12):37-42.
    [摘要](1106) [HTML](0) [PDF 518.47 K](912)
    摘要:
    本文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Zeta电位、溶解性、内源荧光光谱以及粒径的测定分析,探讨了酸性条件下花生分离蛋白亚基结构的变化规律。电泳分析表明,当pH<3.5时,部分亚基酸解产生约33 ku的新条带,18 ku条带亮度增加。亚基的酸解受时间和离子强度的影响。花生分离蛋白亚基在常温pH 2.5的条件下处理10 min后开始酸解,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高分子量的亚基逐渐减少;在离子强度0~0.1 mmol/L时酸解程度较大,当离子强度大于0.2 mmol/L时,酸解作用被抑制。进一步研究表明,在pH 2.0~2.5间,花生分离蛋白结构较为伸展,内部基团暴露,溶解性较高,荧光光谱最大吸收波长比中性条件时红移约13 nm;当pH进一步降低时,Zeta电位较低,花生分离蛋白形成大分子量的可溶性聚集体,荧光光谱最大吸收波长蓝移至335.27 nm。
    8  茜草色素光泽汀与DNA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
    高颜 李军生 王倩倩 李蔚仑 黄国霞 闫柳娟
    2014, 30(12):43-47.
    [摘要](1045) [HTML](0) [PDF 533.84 K](717)
    摘要:
    在pH 7.41的生理条件下,以溴化乙锭(EB)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茜草色素光泽汀(Luc)与DNA的相互作用机理做了初步探讨。同时还研究了光泽汀对DNA分子的热变性以及粘度影响。在碘化钾(KI)效应实验中,以碘化钾作为荧光猝灭剂探讨光泽汀与DN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循环伏安法法研究光泽汀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规律,根据循环伏安曲线及溴化乙锭对光泽汀与DNA作用的影响,推断光泽汀与DNA主要作用方式为嵌插。结果显示:光泽汀与DNA之间相互作用的结合比为n(Luc):n(DNA)=2:1,Luc-DNA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8.12×104 L/(mol?cm)。在光泽汀存在的条件下,DNA分子的热变性温度和粘度都会增加,并且在碘化钾效应实验中可降低碘化钾的荧光猝灭效应,同时Luc的电化学变化规律同EB相似。在本实验条件下,光泽汀与DN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存在嵌插。
    9  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拉伸温度对纤丝干酪理化特性的影响
    苗颖 张爱琳 赵征
    2014, 30(12):48-54.
    [摘要](1112) [HTML](0) [PDF 680.01 K](654)
    摘要:
    用单螺杆拉伸机制作纤丝干酪,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拉伸温度对纤丝干酪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未经拉伸的凝块和70 ℃拉伸的纤丝干酪的共同特征是可榨乳清含量高,结合水、束缚水和自由水流动性强,束缚水和自由水组分比例高,L*和a*值高,同时结合水组分比例低、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低;90 ℃拉伸的纤丝干酪样品与其他拉伸温度干酪样品相比可榨乳清含量较低,结合水、束缚水和自由水流动性弱,束缚水和自由水组分比例小,L*和a*值低,同时结合水组分比例高、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高。拉伸温度对纤丝干酪弹性、b*和C影响不显著(p>0.05)。运用主成分分析建立了拉伸温度与纤丝干酪理化指标的主成分综合评估模型。结合主成分评分,拉伸温度为80 ℃且螺杆转数为45 r/min时,纤丝干酪能获得较佳的理化性质。
    10  蛹虫草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研究
    朱振元 刘晓翠 郭蓉 赵亮 方晓娜 王振乾 张静
    2014, 30(12):55-60.
    [摘要](1548) [HTML](0) [PDF 887.50 K](820)
    摘要:
    本文以蛹虫草子实体为原料,通过建立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体外验证模型,以麦芽糖作为反应底物,阿卡波糖作为阳性对照,利用体外酶促反应方法,对通过水提、脱色、醇沉、除蛋白及色谱柱纯化得到的不同纯度的蛹虫草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逐步的酶促反应实验,确定蛹虫草中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较显著抑制作用的功能成分为多糖,并且随着多糖纯度的不断提高其抑制率随之提高。通过对经色谱层析柱纯化后蛹虫草多糖进一步的酶促反应实验研究,表明蛹虫草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随多糖浓度的提高而提高,说明蛹虫草多糖的抑制效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纯化后的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22 mg/mL,呈现出良好的降血糖功能,为今后将蛹虫草开发为降血糖药物及保健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1  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云南两个地区豆豉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李晓然 刘晓峰 张海燕 罗义勇 柳陈坚
    2014, 30(12):61-67.
    [摘要](1975) [HTML](0) [PDF 592.76 K](1006)
    摘要:
    豆豉是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传统发酵食品。研究豆豉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于提高豆豉质量和食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采取云南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市和勐海县的两个豆豉样品,提取DNA,PCR扩增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区域并进行焦磷酸测序,通过分析测序所得结果比较两个豆豉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景洪样品的最优势细菌是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其次是Leuconostoc fallax。勐海样品中丰度最高的细菌是Staphylococcus gallinarum,其次是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两个样品中都含有少数序列与能够产细菌素的Weissella confusa和Weissella cibaria具有较高相似性。两个样品的优势真菌都是耐盐的Candida etchellsii和Candida versatilis。总之,西双版纳的豆豉具有较高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嗜盐菌居多。
    12  广谱抑菌物质产生菌GX-21的筛选及鉴定
    袁林 吴清平 吴克刚 张菊梅 莫树平 柏建玲
    2014, 30(12):68-73.
    [摘要](1136) [HTML](0) [PDF 687.19 K](700)
    摘要:
    本研究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共11个采样地点采集土壤样品156份,分离得到放线菌1026株。土壤预处理采用碳酸钙富集培养法,分离采用平板稀释法,选取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作为分离培养基,添加50 mg/L重铬酸钾作为抑制剂。初筛采用琼脂块法,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白假丝酵母菌、黑曲霉共5种指示菌进行抑菌试验,共得到95株活性菌株。复筛选择初筛的5种指示菌加上副溶血性弧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共8种指示菌,分两级进行复筛:一级复筛仍采用琼脂块,得到19株活性菌株;二级复筛采用牛津杯定量扩散法,得到5株优良菌株。对优良菌株GX-21进行鉴定,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培养特性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GX-21为多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polychromogenes)。菌株GX-21具有抑菌谱广的特点,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13  异硫氰酸苄酯羟丙基-β-环糊精包埋物理化特性研究
    李文钊 杜依登 史宗义 时瀛洲 阮美娟 朱华平
    2014, 30(12):74-78.
    [摘要](1245) [HTML](0) [PDF 732.80 K](662)
    摘要:
    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壁材,对异硫氰酸苄酯进行了包埋,以增加异硫氰酸苄酯的溶解度和提高热稳定性。研究了包埋物的相溶解曲线,并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对包埋物进行特性研究。相溶解曲线显示羟丙基-β-环糊精对异硫氰酸苄酯的增溶效果显著,相溶解曲线属于AL型,羟丙基-β-环糊精和异硫氰酸苄酯按1:1的比例形成包埋物,包埋常数为408.8 L/mol;红外图谱显示包埋物中异硫氰酸苄酯的特征吸收峰减弱,说明异硫氰酸苄酯的-N=C=S基团进入羟丙基-β-环糊精空腔中;热重分析显示包埋后异硫氰酸苄酯的热稳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以看出,包埋物为不规则的结晶体。通过对异硫氰酸苄酯的包埋,一方面增加了异硫氰酸苄酯的溶解度,扩大了异硫氰酸苄酯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其热稳定性,减少了异硫氰酸苄酯在加工过程中的热损失。
    14  秀珍菇多糖PMP-2a的理化性质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孙玉军 江昌俊 祝嫦巍 戴世华
    2014, 30(12):79-84.
    [摘要](1078) [HTML](0) [PDF 649.21 K](731)
    摘要:
    本文以秀珍菇菌丝体为原料提取水溶性粗多糖,经脱蛋白、脱色、DEAE-Sepharose F.F和Superdex-200柱层析纯化,得到一种秀珍菇菌丝体多糖(PMP-2a)。高效液相色谱鉴定其纯度;比色法测定其总糖、糖醛酸、蛋白质含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β-消去等方法研究其理化性质和部分结构;通过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来研究PMP-2a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PMP-2a为均一组分,其中性糖部分由鼠李糖(Rh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甘露糖(Man)、阿拉伯糖(Ara)组成(摩尔比为1:13.18:2.19:7.23:3.15);其总糖、糖醛酸、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2.6%、19.8%、10.6%,不含有核酸;红外光谱呈现典型的多糖特征峰,含有α-D-吡喃糖苷键;相对分子质量为9.28×104 Da,β-消去反应表明糖链与蛋白之间存在-O-的连接键;PMP-2a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显著,且与多糖浓度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15  羟丁基化水平对玉米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本山 余欢 汪建平 屈哲辉
    2014, 30(12):85-91.
    [摘要](1234) [HTML](0) [PDF 740.37 K](649)
    摘要: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1,2-环氧丁烷为醚化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乙醇为分散剂,制备出不同取代度的羟丁基淀粉。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仪、X射线衍衍射仪和扫描电镜等对不同取代度的羟丁基淀粉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红外分析表明羟丁基淀粉在1371 cm-1出现羟丁基的吸收峰,证明已经接上了羟丁基基团。X射线衍射分析羟丁基淀粉仍属于A型衍射图,证实了该反应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变性前后的表面形貌变化,表明该反应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布拉班德粘度仪测试结果表明,淀粉糊化温度降低,回复值降低,糊峰值黏度升高,且随着取代度的提高,变化越明显,当取代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羟丁基淀粉冷水可溶。随着羟丁基取代度的增大,淀粉糊的透明度及冻融稳定性都有显著的提高。
    16  荷叶不同极性部位抗氧化活性及酸水解对有效部位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江慎华 周勇 肖通奋 廖亮 曲文娟 汪名春 杜先锋 马海乐
    2014, 30(12):92-99.
    [摘要](918) [HTML](0) [PDF 603.86 K](774)
    摘要:
    为了确定荷叶抗氧化活性的有效部位以及进一步提高该有效部位抗氧化活性,本文采用系统溶剂法对荷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进而采用盐酸对该有效部位进行了水解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极性部位中,弱极性部位-乙酸乙酯相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总抗氧化力最强,为荷叶抗氧化活性的有效部位。采用盐酸水解能显著性提高该有效部位抗氧化能力(P<0.05或P<0.001)。与水解前相比,该有效部位水解后总还原力、DPPH清除率、FRAP抗氧化能力(OD593)、总抗氧化力(OD695)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增幅分别为48.52%、58.22%、64.3%、22.15%和100.48%,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从(42.43±1.23)%提高到(44.97±0.22)%。结果证明,荷叶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是存在于有效部位-乙酸乙酯相的弱极性化合物;酸水解是进一步提高其抗氧化活性的有效手段。本文为后续对荷叶抗氧化功能食品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17  秋红李子贮藏过程中水分迁移对其质构的影响
    朱丹实 梁洁玉 吕佳煜 陶桢 冯叙桥 励建荣
    2014, 30(12):100-105.
    [摘要](1319) [HTML](0) [PDF 548.39 K](1082)
    摘要:
    果实贮藏过程中水分迁移直接影响果实的贮藏品质,不同温度条件下水分迁移规律及影响机制有所不同。本研究以秋红李子为实验材料,采后分别在0 ℃、4 ℃、10 ℃、20 ℃下贮藏,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贮藏过程李子中不同状态水分的迁移规律,同时利用质构仪研究李子采后果皮硬度、果肉硬度和果肉粘度的变化规律,并将水分迁移与质构变化建立相关性联系。结果表明:贮藏温度较低时,水分含量、液泡水和李子质构品质降低较慢,跟10 ℃和20 ℃贮藏比较,低温贮藏时细胞壁水和细胞质水会分别出现特殊的峰值和最低点,这可能是低温影响秋红李子品质变化的关键特点。细胞壁水与李子质构相关性不显著(p<0.05);低温时细胞质水与果皮和果肉硬度变化负相关性显著(p<0.05),液泡水对质构各指标变化正相关性显著(p<0.05);10 ℃和20 ℃贮藏时,细胞质水和液泡水对果肉粘度影响均较小。
    18  化学和物理精炼方法对小麦胚芽油品质劣变的影响
    杨颖 李桂华 赵芳 王向云
    2014, 30(12):106-112.
    [摘要](1058) [HTML](0) [PDF 573.33 K](716)
    摘要:
    为提高精炼的小麦胚芽油品质质量,该文研究了化学和物理精炼过程中小麦胚芽油的品质劣变程度。结果表明:化学精炼的小麦胚芽油,酸价降至0.18 KOH/(mg/g),反式脂肪酸含量由毛油的未检出增加到0.07%,生育酚含量损失了37.14%。物理精炼的小麦胚芽油,在真空残压≤60 Pa,在温度为200 ℃~240 ℃,时间为2 h~8 h条件下脱酸,酸价降为5.49 KOH/(mg/g)~0.19 KOH/(mg/g),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10%~3.13%;过氧化值为1.61 mmol/kg~4.33 mmol/kg,茴香胺值13.76~59.3;生育酚含量减少26.68%~85.90%。由其试验结果对比知,化学精炼对小麦胚芽油品质劣变的影响明显小于物理精炼,尤其是防止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维生素E含量损失等方面显著,是一种适合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等功能性营养成分类型的油脂的精炼方法。
    19  不同分子量海鲈鱼胶原蛋白肽组分的功能特性比较
    祝婧 刘磊 张名位 魏振承 张业辉 马永轩 池建伟
    2014, 30(12):113-118.
    [摘要](1315) [HTML](0) [PDF 740.25 K](863)
    摘要:
    本文采用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对海鲈鱼胶原蛋白肽溶液进行分级分离,采用碱性蛋白酶水解海鲈鱼加工副产物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制得的胶原蛋白肽溶液分成三个不同分子量组分SBCP1(Mw<2000 u)、SBCP2(2000 u< Mw <3000 u)和SBCP3(Mw >3000 u),比较了海鲈鱼胶原蛋白肽它们的吸水性、持水性、溶解性、吸油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等功能特性。结果显示:小分子量的SBCP1组分的吸水性和溶解性最好;大分子量SBCP3组分的持水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以及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最好;中等分子量的SBCP2组分的吸油性最好,这个结果提示了海鲈鱼胶原蛋白肽不同分子量组分的理化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其功能特性和分子量分布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为海鲈鱼胶原蛋白肽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指导。
    20  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的镇江香醋固态发酵过程研究
    朱瑶迪 邹小波 石吉勇 赵杰文 徐艺伟 林田中
    2014, 30(12):119-125.
    [摘要](1402) [HTML](0) [PDF 734.38 K](834)
    摘要:
    以发酵醋醅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对其图像和光谱信息进行研究,以期对发酵状况快速预测。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对其图像信息进行PCA;然后利用预处理后的光谱信息结合全光谱偏最小二乘(PLS)、区间偏最小二乘法(iPLS)和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建立总酸、pH及不挥发酸含量的快速预测模型,选择最优模型。结果表明,依据图像信息的不同主成分,优选出3幅特征图像,提取每幅图像的对比度、相关性、角二阶矩和一致性等4个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变量,利用K-最邻近法(KNN)建立发酵醋醅的识别模型,预测集识别率达到90.04%,能很好的预测醋醅发酵状况;优选出siPLS模型最优,预测集总酸、pH值和不挥发酸的RMSEP分别为0.75、0.05和0.3,能够实现重要理化指标的快速预测。因此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可快速预测醋醅发酵状况,为优化工艺操作和提高发酵质量等提供有效、快速地检测手段。
    21  糠酸正丁酯的超声辅助PMo12/SnO2催化合成及其动力学研究
    熊利芝 王家坚 滕瑶 何则强
    2014, 30(12):126-132.
    [摘要](1003) [HTML](0) [PDF 702.60 K](688)
    摘要:
    采用简单浸渍法制备了SnO2负载的磷钼杂多酸(PMo12/SnO2),并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以PMo12/SnO2为催化剂,利用超声作用,快速合成了糠酸正丁酯并研究了其反应动力学。通过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各因素对糠酸正丁酯产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反应条件:醇酸物质的量比为3:1,催化剂0.50 g,带水剂5 mL,超声作用时间15 min,超声波功率200 W。在此条件下糠酸正丁酯的产率达到97.5%。与文献报道的其他方法相比,超声辅助PMo12/SnO2催化合成糠酸正丁酯具有需时少、产率高、能耗低等特点。测定了343 K、353 K和363 K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糠酸正丁酯的超声辅助PMo12/SnO2催化合成反应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其反应表观活化能为27.85 kJ/mol。与单纯超声酯化法、PMo12/SnO2催化酯化法、直接水浴加热酯化法相比,由于超声处理与PMo12/SnO2催化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协同作用,超声辅助PMo12/SnO2催化合成法显著降低了酯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促进了反应的快速进行,提高了糠酸正丁酯的产率。
    22  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溶液共混体系溶胶-凝胶转变数学模型选择
    朱建华 赖富饶 杨晓泉 齐军茹 秦美欣
    2014, 30(12):133-137.
    [摘要](1140) [HTML](0) [PDF 697.67 K](609)
    摘要:
    通过跟踪光学性质白度值变化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葡聚糖(DEXT)溶液共混体系经葡萄糖酸内酯(GDL)诱导溶胶-凝胶转变过程色差亮度(L*)-凝胶时间(t)关系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发现,L*-t关系具显著的“S”型规律性。通过6类回归数学模型拟合比较发现不同超声强度处理或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共价复合物(SPI-g-DEXT)添加条件下,Boltzmann 函数数学模型L*=L*2+(L*1-L*2)/(1+exp((t-tg)/dt))均具有相关系数R2值最高、模拟值与实际值残差平方和最小、普适性强且函数模型参数对应物理意义明确。采用Boltzmann函数可以明确地界定出L*-t曲线的3个特征区域:下平台溶胶区、溶胶凝胶共存转变区和上平台凝胶区。提出了一种基于色差亮度值动态变化分析SPI/DEXT溶液共混体系GDL诱导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凝胶起始时间、凝胶完成时间和凝胶速度的定量化新方法。
    23  6-羟基-1,4-苯并二恶烷的合成及其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性研究
    罗忠明 逯与运 晏日安 孙元奎 周华
    2014, 30(12):138-142.
    [摘要](1136) [HTML](0) [PDF 489.37 K](808)
    摘要:
    本文研究了芝麻酚类似物6-羟基-1, 4-苯并二恶烷的合成及其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性。以邻苯二酚、二氯乙烷为起始原料,在碱性回流条件下经环化反应得到1, 4-苯并二恶烷,然后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得到6-乙酰基-1, 4-苯并二恶烷,之后经Bayer-Villiger氧化、水解酸化及柱层析分离得到目标化合物。对环化反应中NaOH溶液浓度、酰基化反应中溶剂种类以及氧化反应中氧化剂选择分别进行优化,得到实验较优条件:NaOH溶液浓度为50%,酰基化反应溶剂为硝基苯,Bayer-Villiger氧化反应氧化剂选择间氯过氧苯甲酸。采用红外光谱(IR)、质谱(MS)以及核磁共振(13C-NMR)对终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和表征,确定目标产物为6-羟基-1, 4-苯并二恶烷。测定了其在油脂中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该芝麻酚类似物在动植物油脂中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
    24  乳酸链球菌素复配抑菌剂对小麦储藏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品质的影响
    李听听 陈伟 卢中一 李广富
    2014, 30(12):143-148.
    [摘要](1146) [HTML](0) [PDF 724.30 K](713)
    摘要:
    用山梨酸钾、仲丁胺与乳酸链球菌素(Nisin)组成复配抑菌剂处理小麦,经30 ℃、相对湿度75%条件下储藏35 d,研究复配抑菌剂对小麦储藏中微生物类群、小麦品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Nisin、Nisin和山梨酸钾复配物、Nisin和仲丁胺复配物、山梨酸钾和仲丁胺复配物、Nisin山梨酸钾和仲丁胺三者复配物对小麦中真菌总数分别抑制了3.62、64.34、8.61、37.03、50.02倍,Nisin、山梨酸钾和仲丁胺三者复配物对小麦中真菌菌数、曲霉菌数、青霉菌数、芽孢杆菌菌数、细菌菌数分别抑制了50.02、55.44、2.89、75.14、86.66倍,微生物复配抑菌剂的最佳组合为每千克小麦0.20 g Nisin、1.00 g山梨酸钾和2.00 g仲丁胺。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的真菌总数、曲霉数、青霉数、芽孢杆菌数、细菌数均与脂肪酸值和总酸值呈明显正相关,与小麦沉淀值呈明显负相关。
    25  新陈玉米的拉曼光谱快速判别研究
    黄亚伟 张令 王若兰
    2014, 30(12):149-152.
    [摘要](1258) [HTML](0) [PDF 568.83 K](775)
    摘要:
    本文采用拉曼光谱结合判别分析方法对新陈玉米进行了判别研究。在河南省内收集郑单958新陈玉米样品共75份,粉碎过筛后置于样品袋中,使用光纤直接采集他们的拉曼光谱。对原始光谱进行多项式平滑滤波、基线校正及一介导数处理后,首先运用主成分马氏距离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判别模型,主成分数为9,光谱建模范围为914~1369 cm-1时模型结果最优,此时建模集总正确判别率为92.7%,验证集总正确判别率为90%。然后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识别模型,当建模因子数为7,采用全谱建模时结果最优,此时建模集样品正确判别率为100%,验证集样品正确判别率为95%。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正确识别率较高,结果表明拉曼光谱可以应用于玉米新陈度的快速识别,在粮食储藏品质评价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26  微粉化对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粉理化性质和吸收的影响
    杨瑞丽 陈韵文 廖镇宇 王毓琪 孙远明
    2014, 30(12):153-157.
    [摘要](1276) [HTML](0) [PDF 667.84 K](774)
    摘要:
    研究了微粉化处理对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粉的理化性质及在大鼠体内吸收的影响。对天麻普通粉和超微粉进行粒径大小、分布、微观形貌、休止角、滑角、膨胀力、松密度、水溶性和主要成分等理化指标的测定,以及天麻活性成分天麻素的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表明:微粉化处理使天麻粉平均粒径由121.50 μm减小到34.09 μm,粒径分布范围变窄,粉体更加均匀;天麻微粉膨胀力、松密度和水溶性较之细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粉体的流动性降低;红外光谱显示天麻经超微粉碎后其主要成分未发生变化。普通粉和微粉的天麻素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是34.18%和45.49%。研究结果表明微粉化处理对天麻粉物理特性的改善有助于营养成分溶出,显著提高天麻有效成分的吸收率,为指导天麻微粉的应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27  温湿度对不同吸湿剂吸湿特性及动力学模型影响
    赵亚 石启龙 王相友 王娟
    2014, 30(12):158-163.
    [摘要](1162) [HTML](0) [PDF 955.31 K](1007)
    摘要: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无水氯化钙、六偏磷酸钠、山梨糖醇、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活性氧化铝粉和膨润土等7种吸湿剂在不同温度(2、10、18 ℃)和相对湿度RH(76%、86%、96%)下放置15 d时的吸湿特性。结果表明,温度一定时,吸湿量随RH升高而增加;RH一定时,吸湿量随温度变化略有差异。采用Weibull模型拟合吸湿量数据,得到吸湿动力学参数M∞和β,通过线性回归得到M∞和温湿度的关系。除山梨糖醇外,Weibull模型与吸湿量拟合精度较高。M∞较高的吸湿剂为无水氯化钙(1.117~2.137 g H2O/g)、六偏磷酸钠(0.297~0.856 g H2O/g)和山梨糖醇(0.083~38.567 g H2O/g),其β值范围为:无水氯化钙(25.5~119.8 h)、六偏磷酸钠(91.2~290.0 h)和山梨糖醇(1.1~185.6 h)。壳聚糖和膨润土的M∞受温度、RH的共同影响,而六偏磷酸钠和山梨糖醇的M∞仅受RH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双孢蘑菇MA贮藏期间RH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28  超高压处理对鲜杏鲍菇品质的影响
    杨华 喻歆茹 钱德康 刘丽君 戚向阳
    2014, 30(12):164-169.
    [摘要](1242) [HTML](0) [PDF 585.14 K](708)
    摘要:
    本文以新鲜杏鲍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高压不同处理方式下(不同压力100 MPa、150 MPa、200 MPa、250 MPa、300 MPa,不同保压时间3 min、6 min、9 min、12 min、15 min、18 min),对杏鲍菇多酚氧化酶(PPO)、失重率、色差、硬度、感官等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后杏鲍菇的PPO酶活力和弹性随着压力的升高和保压时间的延长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色差的亮度(L*)值和硬度则逐渐降低,黄度(b*)值和失重率则逐渐增加。在储藏期内(0~12 d),贮藏温度为4 ℃,超高压处理下(压力200 MPa 保压时间9 min)的酶活力低于未处理的杏鲍菇样品,而高压处理的失重率增幅大于未处理组样品,而色差和硬度变化则小于未处理组样品。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杏鲍菇超高压处理的最佳压力和保压时间参数为:200 MPa、9 min。
    29  三种干燥方式对金华火腿片品质的影响
    孟岳成 郑柏根 陈杰 李延华 袁杰 吴勤
    2014, 30(12):170-175.
    [摘要](1203) [HTML](0) [PDF 562.97 K](718)
    摘要:
    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金华火腿片品质的影响,采用热风干燥、冷冻干燥、真空干燥对金华火腿片进行干燥处理,从色泽、硬度、挥发性风味物质、复水性能等方面,分析并比较三种干燥方式对金华火腿片干燥后品质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干燥方式对金华火腿片干燥前后总色差ΔE方面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且真空干燥明显优于热风干燥及冷冻干燥;干燥后的金华火腿片硬度值较未干燥的新鲜火腿片硬度值变低,其中热风干燥后硬度降低值最小为2397.12 g,即与新鲜样品硬度最接近;真空干燥方式在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中显著优于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占全部提取物的98.69%;干燥方式对复水率与复原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冷冻干燥显著优于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其复水率与复原率达到21.48%、75.60%。
    30  采前套袋对茌梨果实贮藏特性的影响
    路贵龙 张新富 张晓菲 王然 杨绍兰
    2014, 30(12):176-181.
    [摘要](886) [HTML](0) [PDF 636.93 K](639)
    摘要:
    本文采用绿透袋和无纺布袋两种处理,研究采前套袋对采后茌梨果实质构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于花后60 d时进行套袋处理,测定贮藏过程中硬度、弹性、粘性、内聚性和咀嚼性等质构特性,并进行可溶性固形物(TSS)、乙烯释放速率、失重率、虎皮病发生率及腐烂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在贮藏120 d时,未套袋果实、套绿透袋和套无纺布袋果实硬度分别下降了23.54%、42.46%、34.40%,失重率分别为20.23%、30.05%和23.30%,腐烂率分别为6.81%、61.36%和17.02%。与套绿透袋处理相比,套无纺布处理茌梨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的硬度和弹性下降较缓,粘性和内聚性先升高随后保持平稳,而咀嚼性基本保持不变,但都明显高于套绿透袋果实;乙烯释放速度降低,而TSS含量明显高于套绿透袋果实,果实的失重率和腐烂率则明显低于套绿透袋果实。套无纺布袋处理的果实其质构特性明显优于套绿透袋果实,但是综合贮藏品质次于对照。
    31  茶多酚/海藻酸钠膜对鲜切猕猴桃品质的影响
    张丽华 张培旗 纵伟 胡少帅 王晓雯
    2014, 30(12):182-187.
    [摘要](1260) [HTML](0) [PDF 743.42 K](732)
    摘要:
    为了延长鲜切猕猴桃的货架期和保持其新鲜品质,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茶多酚/海藻酸钠涂膜处理对(4±0.5) ℃贮藏鲜切猕猴桃的可溶性固形物、色泽、总叶绿素、抗坏血酸、总酚和细菌总数的影响。试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海藻酸钠处理组(T0),1.0%茶多酚/海藻酸钠组(T1),1.5%茶多酚/海藻酸钠组(T2)和2.0%茶多酚/海藻酸钠组(T3)。结果显示,在(4±0.5) ℃贮藏12 d,T0处理可减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降低的速度,对鲜切猕猴桃的L*值和a*值无显著影响。T1、T2和T3处理可显著抑制抗坏血酸含量和总酚含量的下降,并显著降低鲜切猕猴桃表面的细菌总数(TPC),使TPC在贮藏12 d时保持在106 CFU/g以内。然而,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了猕猴桃片的L*值和a*值。研究结果表明,当膜液中茶多酚的质量分数为1.0%时,可较好的保证鲜切猕猴桃的品质。
    32  不同工艺提取葡萄籽油对体内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高璐 沈媛 杨振泉 饶胜其 黄阿根 胡博然
    2014, 30(12):188-193.
    [摘要](1045) [HTML](0) [PDF 534.15 K](682)
    摘要:
    本文研究两种不同方法提取的葡萄籽油对衰老模型小鼠体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首先采用纤维素酶浸提和超声波辅助提取葡萄籽油,精炼后灌胃由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测定小鼠心脏、肝、脑和血清中T-AOC、SOD、GSH-Px和MDA的含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心脏、肝、脑和血清中T-AOC、SOD、GSH-Px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MDA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小鼠衰老模型构建成功;与模型组相比,两种葡萄籽油各剂量组均能对小鼠脑、肝、心脏和血清中的T-AOC、SOD、GSH-Px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对MDA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纤维素酶辅助提取的葡萄籽油在增强小鼠体内总抗氧化能力和增强小鼠血清中GSH-Px活力方面稍优于超声波提取的葡萄籽油。结果表明,葡萄籽油能够显著增强衰老小鼠的抗氧化能力;纤维素酶辅助提取的葡萄籽油体内抗氧化能力稍强于超声波辅助法所提葡萄籽油。
    33  不同来源小麦麸皮营养成分及酚类物质含量的比较
    蔺艳君 刘丽娅 钟葵 佟立涛 周闲容 周素梅
    2014, 30(12):194-200.
    [摘要](1447) [HTML](0) [PDF 550.00 K](1089)
    摘要:
    本文收集国内9个小麦主产省12个小麦麸皮样品,对蛋白质、总淀粉、脂肪、膳食纤维和戊聚糖,及不同形态酚类物质(游离型、可溶共价结合型、束缚型)等组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样品间组分差异和各组分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麸皮三大主要营养成分总膳食纤维、蛋白、总淀粉平均含量分别为47.30、19.85和16.90%,总淀粉和膳食纤维变幅较大,变异系数(CV)分别达到19.94和8.75%,蛋白变幅较小,CV值仅为3.16%,戊聚糖作为麸皮中主要膳食纤维,平均含量达到31.57%;总酚含量4470.37~5521.30 μg GAE/g,73.9~79.1%为束缚型酚酸;束缚型阿魏酸在单体酚中占主导地位,含量高达2677.4~3401.8 μg/g;,以下组分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其中膳食纤维及碱解束缚型酚酸(BBPA)与总淀粉呈极显著负相关,戊聚糖及BBPA与膳食纤维极显著正相关,戊聚糖与BBPA极显著正相关,酸解束缚型酚酸(ABPA)与总酚极显著正相关。
    34  RP-HPLC法同时测定葡萄酒、果酒、果醋中16种单体酚的含量
    孙翔宇 杜国荣 马婷婷 刘兴艳 王晓宇 战吉宬
    2014, 30(12):201-209.
    [摘要](1292) [HTML](0) [PDF 748.45 K](758)
    摘要:
    新建一种同时适用于天然果蔬饮品葡萄酒、果酒、果醋中8种酚酸、4种黄烷-3-醇、3种黄酮醇、1种芪类含量测定的HPLC分析方法。使用Waters XBridgeTM Shield RP18 (4.6?250 mm,3.5 μm)色谱柱,乙腈-冰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进样量20 uL,梯度洗脱,柱温30.0 ℃,DAD检测器同时采集280 nm和320 nm下的信号。16种单体酚均可有效分离,各物质的含量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且回收率高,重复性好,具有定量准确、快速等特点。运用该方法测定了3种葡萄酒、3种果酒、3种果醋中16种单体酚的含量。结果表明,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能被定量的单体酚分别有14种、14种、9种单体酚;苹果酒中能被定量的单体酚有7种,樱桃酒7种,石榴酒8种;苹果醋中能被定量的单体酚有8种,柿子醋9种,猕猴桃醋中8种。该法准确、可靠,可同时适于不同天然果蔬饮品葡萄酒、果酒、果醋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分析。
    35  基于石墨烯-酪氨酸酶-壳聚糖快速检测BPA电化学酶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
    顾愿愿 潘道东 孙杨赢 曹锦轩 曾小群
    2014, 30(12):210-214.
    [摘要](1432) [HTML](0) [PDF 573.49 K](715)
    摘要:
    为了实现双酚A的快速痕量检测,研究制备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本文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烯,并利用透射电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将石墨烯,酪氨酸酶及壳聚糖按照一定优化比例混合,构建了石墨烯-酪氨酸酶-壳聚糖修饰电极(GR-Tyr-CS/GCE),循环伏安法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特征。在0.1 mol/L的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BS,pH7.0)中,采用电流-时间法测得该传感器对双酚A的响应范围宽,且检测线低,其检测线性范围为7.5×10-8~2.5×10-6 mol/L,相关系数R2=0.996,检出限为2.18×10-8 mol/L (S/N=3)。由稳定性,重现性及抗干扰性试验结果表明,该酶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现性及选择专一性,本研究为实际样品中BPA残留提供了灵敏、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
    36  通用型酵母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余以刚 万松华 胡双芳 肖性龙 吴晖
    2014, 30(12):215-219.
    [摘要](1176) [HTML](0) [PDF 532.37 K](658)
    摘要: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鉴定食品中酵母污染菌实时荧光PCR法,根据酵母基因序列设计出通用型探针和引物,建立了运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酵母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进而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验证,灵敏度分析及稳定性评价,并应用于产品样本的检测。特异性试验表明,酵母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细菌、霉菌均为阴性,荧光PCR检测结果的特异性为100%。灵敏度试验表明,酵母菌检出限在760 cfu/mL。稳定性试验表明,酵母菌组内实验CV在0.62~0.81%之间波动,而组间实验在0.43~0.77%之间波动。通过样品增菌检测发现在培养12 h后能检出阳性。本研究所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为快速检测食品中酵母污染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37  采用光电化学方法检测甲基对硫磷在番茄中的残留
    董晓娅 邱白晶 管贤平
    2014, 30(12):220-224.
    [摘要](1417) [HTML](0) [PDF 632.67 K](714)
    摘要:
    通过原位合成方法,将石墨烯(G)和多元硫化物(Cd0.5Zn0.5S)杂合,成功制备了Cd0.5Zn0.5S/G纳米复合物。将Cd0.5Zn0.5S/G纳米复合物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上,基于有机磷农药对修饰电极光电流信号抑制的原理,以甲基对硫磷作为模型分子,构建了有机磷农药甲基对硫磷的光电化学传感器。采用扫描电镜(SEM)和电子色散光谱(EDS)对Cd0.5Zn0.5S/G进行表征,并考察了Cd0.5Zn0.5S/G的光电化学性能,实验发现与单独的Cd0.5Zn0.5S和G相比,Cd0.5Zn0.5S/G纳米复合物的光电化学信号大大增强,这是由于Cd0.5Zn0.5S和G的杂合使得纳米复合物产生协同作用,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用该传感器对不同浓度的甲基对硫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检测线性范围为0.01~100 ng/mL,检测下限为5 pg/mL。该传感器表现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为有机磷农药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38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膜-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粮谷中的三唑类杀菌剂
    高文惠 王姣姣
    2014, 30(12):225-229.
    [摘要](1419) [HTML](0) [PDF 582.12 K](810)
    摘要:
    本文建立了同时分离检测粮谷样品中4种三唑类杀菌剂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膜-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自制的联苯三唑醇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膜对粮谷中的联苯三唑醇、三唑酮、烯唑醇和戊唑醇残留进行分离富集,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在粮谷样品中的残留。试验对淋洗剂、洗脱剂的种类和用量以及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以5 mL水为淋洗剂,3 mL甲醇为洗脱剂,使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体积比为82:18)溶液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为210 n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平均回收率在84.2%~98.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s)在1.2%~2.7%之间(n=5)。该分子印迹固相萃取膜不仅对样品净化效果好,而且对4种杀菌剂特异吸附能力强。该方法能高效、快速、灵敏检测粮谷样品中三唑类杀菌剂。
    39  基于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的李果实成熟度鉴别方法研究
    牛晓颖 贡东军 王艳伟 陆文卿 梁贺 赵志磊 任瑞
    2014, 30(12):230-234.
    [摘要](1484) [HTML](0) [PDF 625.90 K](916)
    摘要:
    采收成熟度是影响李果实贮藏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实现快速无损判别李果实的成熟度,本文根据开花后发育时间的不同,将163个李果实样品分为早期(n=53)、中期(n=55)和晚期(n=55)三个成熟度,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不同成熟度的李果实进行了分类。通过对马氏距离判别法、簇类独立软模式分类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原始光谱前20个主成分得分作为输入时的马氏距离判别法模型结果最优,校正集和预测集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6.33%和96.30%。对不同成熟度样品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坚实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各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坚实度差异最大。提取品质指标数据的主成分发现,其聚类趋势与光谱主成分聚类趋势相似。结果表明,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李果实成熟度进行鉴别是有效的、可行的,且其品质指标含量的差异可作为近红外光谱分类结果的理化验证。
    40  平榛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的研究
    赵明慧 姜子涛 刘韬 李荣
    2014, 30(12):235-240.
    [摘要](1018) [HTML](0) [PDF 681.30 K](713)
    摘要: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串联二级质谱(HPLC-ESI-MS/MS)技术,根据保留时间、母离子和二级质谱碎片与标准品或参考文献比对,对平榛叶黄酮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多反应监控模式(MRM)对平榛叶黄酮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共从中鉴定出12种化合物,其中11种为首次从平榛叶中发现,分别为表儿茶素(41.45±1.87 μg/g,干叶)、绿原酸(3-咖啡酰奎宁酸,389.00±17.15 μg/g)、丁香亭-3-O-葡萄糖苷(6169.78±209.73 μg/g)、丹酚酸C(443.37±21.07 μg/g)、金圣草黄素-6-C-葡萄糖苷(206.81±10.07 μg/g)、金丝桃苷(槲皮素-3-O-半乳糖苷,154.44±7.63 μg/g)、槲皮苷(槲皮素-3-O-鼠李糖苷,937.15±40.86 μg/g)、西伯利亚落叶松黄酮-3-O-半乳糖苷(17.27±0.82 μg/g)、锦葵色素-3-O-葡萄糖苷(202.74±10.04 μg/g)、西伯利亚落叶松黄酮-3-O-葡萄糖苷(101.27±4.99 μg/g)和山奈酚-3-O-鼠李糖苷(112.37±4.77 μg/g)。
    41  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饼干中的6种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
    黄金凤 冼燕萍 李秀英 蔡玮红 李核 林森煜 何敏恒 郭新东
    2014, 30(12):241-246.
    [摘要](1317) [HTML](0) [PDF 715.54 K](927)
    摘要:
    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测定饼干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α-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加入同位素内标后,经水分散,以1%甲酸乙腈(V/V)提取,混合吸附剂(PSA、C18和MgSO4)分散净化,氮吹浓缩后用1 mL 30%乙腈水溶液(V/V)复容,经正已烷(乙腈饱和)除脂后采用色谱分离,串联四极杆电喷雾离子源负模式及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内标法定量。6种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在0.20 ~ 5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方法的检出限为0.03~0.11 μg/kg,定量限为0.11 ~0.31 μg/kg,回收率为70.9%~107.1%,日内精密度(n=6)为0.4%~11.4%,日间精密度(n=5)小于12%。该方法具有净化效果好、定量准确、灵敏快速的特点,适用于饼干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检测。
    42  不同类型腊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比较研究
    郭昕 张春江 胡宏海 黄峰 张泓
    2014, 30(12):247-254.
    [摘要](943) [HTML](0) [PDF 692.83 K](956)
    摘要:
    利用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湖南腊肉、四川腊肉和广式腊肉三种类型腊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性。对电子鼻传感器信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广式腊肉与其他两种类型香气特征差异显著,湖南腊肉和四川腊肉二者香气特征较为相似。腊肉中分别检测出了32种、38种和42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碳氢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和呋喃类化合物。三类腊肉被鉴定出的共有成分仅包括十一烷、十二烷、十四烷和植烷4种挥发性成分。四川腊肉和湖南腊肉被鉴定出的共有成分包括2-甲基苯酚、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5-甲基愈创木酚、糠醇等25种挥发性成分。而在广式腊肉中鉴定出了大部分的醇类、醛类和全部的酯类化合物,而没有鉴定出酚类和呋喃类化合物。本研究为传统腊肉加工的中特征性风味的形成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43  新疆不同品种薰衣草精油特征香气成分及感官属性分析
    黄梅桂 李春阳
    2014, 30(12):255-262.
    [摘要](1815) [HTML](0) [PDF 635.74 K](802)
    摘要:
    通过水蒸汽蒸馏法对新疆五种薰衣草花中精油进行提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薰衣草精油中挥发性成分及特征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香气轮廓进行了感官评定。结果显示,五个品种的薰衣草精油(70-1、74262、杂花、法国兰、白花)中,70-1精油含量最高,为6.88%。经鉴定薰衣草精油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萜烯类、酯类、醛类、酮类和醇类,其中白花精油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最多,含量也最高,五种精油中挥发性物质含量差异最大的为萜烯类,分别为17.15%、12.36%、16.33%、16.16%、20.48%;五种精油中特征香气成分如芳樟醇及乙酸芳樟酯等含量具有较大差异。通过感官分析发现74262精油中花香、酯香气最浓郁,五种精油中花香,酯香、凉气、油蜡气和萜气均有较大差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品种以及所含有的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
    44  酵母菌株对猕猴桃果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周元 贲浩 傅虹飞
    2014, 30(12):263-270.
    [摘要](1210) [HTML](0) [PDF 816.29 K](667)
    摘要:
    猕猴桃果酒香气与发酵用酵母菌株关系十分密切,本研究从猕猴桃果实的果皮上分离酵母菌株,经过纯化、筛选、鉴定得到适于猕猴桃果酒酿制的酵母菌株,并采用GC-MS分析其对猕猴桃果酒香气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2株酵母菌1-21和1-31经26SrDNA鉴定分别为酿酒酵母和东方伊萨酵母,与商业酿酒酵母相比,1-21具有发酵力强、耐酸性强和果酒中抗坏血酸含量高等特性,1-31具有耐高浓度SO2特性和果酒香气独特的特性。通过比较,不同酵母菌株所酿制猕猴桃果酒的香气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特异性差异,49种检出组份中有13种是相同的香气成分,8种为1-21菌株所酿猕猴桃果酒所独有,7种为1-31菌株所酿猕猴桃果酒所独有。此外,筛选菌株酿制的猕猴桃果酒香气组份含量明显高于商业菌株,因此认为筛选菌株能更好的表达猕猴桃果酒的特征香气。
    45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贵州沙姜挥发性成分
    罗静 吴迪 钟永科
    2014, 30(12):271-276.
    [摘要](866) [HTML](0) [PDF 630.77 K](681)
    摘要:
    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贵州沙姜的挥发性成分,同时,采用相应技术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将所得主要成分与广西沙姜的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贵州沙姜的挥发性成分不同于广西沙姜,主要为爱草脑,其次是2,4,6,7,8,8a-六氢-3,8-二甲基-4(1-甲基亚乙基)-5(1H)-薁酮和塞舌尔烯。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匹配度大于90%的可检索组分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从贵州沙姜中鉴别出的挥发性成分共47个,三主要成分含量占总体的绝大多数,爱草脑、2,4,6,7,8,8a-六氢-3,8-二甲基-4(1-甲基亚乙基)-5(1H)-薁酮和塞舌尔烯的含量分别为61.53%、15.54%和7.19%;鉴别出的47个挥发性成分的分布是醚类4个、酮类3个、萜类28个、酚类3个、醇类2个、酯类2个、醛类2个、烃类3个,其中醚类、酮类、萜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分别为62.22%、15.83%、13.68%。
    46  豆渣石油醚萃取物的FT-IR和GC/MS分析
    宫贵贞 孙聪艳 张大庆
    2014, 30(12):277-281.
    [摘要](1110) [HTML](0) [PDF 643.52 K](784)
    摘要:
    为了解豆渣中小分子物质的赋存形态,本研究用石油醚作溶剂在索式萃取器中对豆渣进行了萃取,并采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所得石油醚萃取物进行分析,同时用FTIR对原料豆渣和萃余残渣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连续萃取5 h,所得石油醚萃取物为淡黄色油状物,萃取率为10.7%;原料和萃余残渣的红外谱图峰形相近,但各吸收峰的吸收强度有所不同,而石油醚萃取物与原料和萃余残渣的红外谱图有明显的差别;石油醚萃取物中共检测到35种GC/MS可识别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分为烷烃、烯烃、芳香烃、醛、酸、酯及其它类物质7种类别;其中,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最多,高达61.79%。该研究在开发豆渣的高附加值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
    47  优化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山药淀粉中直链/支链淀粉
    王丽霞 李彬 杨事维 曹金丽 刘相花 张凯
    2014, 30(12):282-286.
    [摘要](1337) [HTML](0) [PDF 519.45 K](824)
    摘要:
    以市售新鲜怀山药为原料通过石灰水浸泡法制备山药粉,并通过正丁醇反复结晶法分离纯化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利用碘做显色剂,使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山药淀粉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含量以及比率,本文分别对柠檬酸-磷酸盐缓冲液以及醋酸-醋酸盐缓冲液等不同缓冲液作为流动相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醋酸-醋酸盐缓冲液对于分离测定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效果较好。随后分析了不同pH条件下的醋酸-醋酸盐缓冲液进行的分离效果进行了比较,并测定其迁移率,当pH 4.8时分离效果最佳且其迁移率达到15.4。利用最佳条件使用纯的马铃薯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标准品,得出支链淀粉的保留时间约为1.8 min,而直链淀粉的保留时间约为2.9 min,对怀山药淀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怀山药中直链淀粉含量为19.49%。利用重复性试验以及回收率试验该方法的准确性与精确度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48  不同季节翠玉品种茶叶香气组分的GC-MS分析
    赖幸菲 庞式 李裕南 徐平 潘顺顺 孙世利
    2014, 30(12):287-293.
    [摘要](1094) [HTML](0) [PDF 583.13 K](766)
    摘要:
    采用GC-MS法对广东省春、夏、秋三季的翠玉茶树品种加工成的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香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加工的翠玉绿茶中,春茶和夏茶的香气物质种类较多,秋茶较少;春茶和夏茶的香气成分组成比较相似,都是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秋茶是吡咯类及其衍生物的相对含量最高;春茶的主导香气成分种类最多且大部分呈花香型,夏茶的主导香气成分以醇类为主(>59%),秋茶的主导香气成分种类最少。不同季节翠玉红茶的香气成分组成较为相似,均为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且所占比例较其他茶类高;主导香气成分组成也较相似,都是以橙花醇、反-橙花叔醇及芳樟醇的氧化物为主。不同季节的翠玉乌龙茶的香气组成较有规律,以醇类、吡咯类及其衍生物为主,主导香气成分中,春茶和夏茶的种类较多,秋茶比较单一,特征香气物质是反-橙花叔醇和吲哚。
    49  功能性脂质纳米分散体研究进展
    钟金锋 覃小丽
    2014, 30(12):294-301.
    [摘要](1098) [HTML](0) [PDF 567.63 K](736)
    摘要:
    功能性脂质(类胡萝卜素、植物甾醇、脂溶性维生素、n-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理功能,但其自身存在水溶性差,食品基质中功能性脂质在消化系统中溶解度低、肠胃吸收率低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善功能性脂质的水溶性、贮存稳定性及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已成为普遍关注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纳米技术制备功能性脂质纳米分散体有望能增加功能性脂质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扩大功能性脂质在食品等行业的应用范围。本文在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功能性脂质纳米分散体制备所需材料和制备方法,并分析了纳米分散体系中功能性脂质理化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初步阐述了功能性脂质纳米分散体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最后,对目前功能性脂质纳米分散体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和重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主编:李琳教授

    创刊:现代食品科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078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20/TS

    国内邮发代号:46-349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